许敬行
通过40年的业余儿童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使我对音乐听觉的早期教育有一些认识与体会。此文以我教过的学生们的切身感受,来说明早期教育的意义。
一、示例
1.许兴艾(钢琴家)
我考上朱丽亚音乐学院后,不只是视唱练耳考了Ⅳ级(免修这门课),更由于看谱分析作品的速度快,和声进行马上就看得出,省了很多时间;我一般看谱、背谱不用靠钢琴就能心唱谱上所写的音乐,心里有底,在与别人重奏过程中,小提、大提谁错了,什么音错了,我马上就可听出(并指出),弹协奏曲也一样,我很快就可与别人协奏;至于风格上的掌握,我与别人一样,需要学习、提高。总的感觉是自己理解力较强。
2.王天阳(中央音乐学院青年钢琴教师)
我在许老师课上有许多收获,其中最大的,就是获得了一种和声的内心听觉。我耳中已建立了和声进行的内在逻辑,在听音时,我能随时反应正在发生的和声属性,预见进行的走向,印证当时和弦在功能进行中的意义。在练习一首钢琴作品时,我会下意识地绕过旋律,以和声进行为主脉,统领整首,进行分析;在伴奏与重奏中,一些关键的和弦与一些关键音的突出与强调,为合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暗示;对这些关键和弦与音(一般为导音)的敏感度,是很难从纯理性的和声学中培养的。这应溯源自幼年,在许老师班上不厌其烦地听唱四声部和声,这些深刻的体验使日后的我更容易地接近了西方音乐的核心语汇。
3.吴晓涵(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自幼跟随许老师的众多学生中,我时间并不算长,但为师者影响之深,莫若启蒙者。在循序渐进的听音视唱中,我的音准、乐感,越来越好;逐渐培养出的绝对音感和对和弦的准确识别,在进一步提高音乐修养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良好的乐感,绝非单凭钢琴演奏就能获得。毫不谦虚地说:许教授为我打下的音乐基础,让我的乐感优于许多同龄人。
二、两位作曲家兼教育家的
见解及我的思考
1.马思聪说:“视唱(练耳)这门课,是学习一切音乐(学问)的基础,通过它,作曲家才能用‘音来思考;声乐家与器乐家才能辨别音与节奏的准确与否:通过它,写在纸上的音符才能变成具体的音进入脑海,把它们唱出来、演奏出来、想像出来。”
2.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依认为:“音乐教育必须尽早开始,甚至从刚刚出生的时候,因为是人易于接受的年龄,就有很深的初步印象,有助于在日后的发展中,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达到更高的智能,不要让孩子的天资在幼年时代白白浪费掉……如果不先学会读,就无法学会写,如不先掌握视唱练耳,就不能掌握歌唱或演奏乐器……如果音乐的读、写能力,是评判音乐家的基本标准,那么大部分我们(指50年代的匈牙利)的音乐专业人员都不是音乐家。”我的认识是:
之一,早期的音乐听觉教育确实能给孩子们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从技能训练角度讲,孩子们学习三年以上,即可以具备中等以上的音乐读写能力;时间再长一点,其中优秀者可以达到音乐院校指挥、作曲系学生们中佼佼者的水平;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他们将更热爱音乐,愿终身以音乐为伴,使自己生活更为多姿多彩。固然,在学习的同时,或前、后时间段,孩子们也多数学了乐器,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乐感的发展很多也来自器乐老师的教导。但视唱练耳课的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之二,教学相长、边教边学,通过儿童班的教学实践,我得到的启示是:
1.在教育态度上,对孩子们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爱。课前课后,与他们亲切的交谈,遇有不守纪律、影响他人的孩子,就要严肃对待,并予以耐心教诲。
2.集体当中,接受能力会存在差异,比如:有的全面能力强;有的听音强、视唱弱;有的节奏感强而音高感弱:有的感性强、理性弱等等。总之,要发挥他们的优势而补其不足。面对接受力差的学生,需特别耐心、把握机会,鼓励他们加强信心,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3.要强调绝对音感的训练,儿童(特别是幼儿)时期容易建立音高概念,作为老师与家长,千万不可错失这个大好时机。但我们生活中的音乐,多数有调性,因此不可忽视调式、调性感的培养,只是教学步骤上要有先后。
4.基本训练抓紧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儿童的音乐感,这是第一位的,从教材的选择到教学法的运用要贯穿于听觉训练的整个过程。
5.严格训练与启发兴趣相结合。
6.重视感性,但又不能忽视必要的理性培养。如乐理与和声理论,讲解时,要使用最简洁、明了、儿童易接受的语言,必要时用手势等来帮助理解。
7.注意唱、弹、听、写、创作、指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加速、加深听觉的发展。
8.既要发挥儿童机械记忆的长处,又要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启发学生创作,由浅入深。
9.加强移调练习,加强内心听觉训练。
10.注意听觉发展与全面智力发展的有机联系,调动儿童听觉积极性,养成注意力集中、反映敏锐,增进记忆力;加强逻辑性,培养创造力等整体智力发展,反过来,又会促使听觉加速发展。
三、绝对听觉的养成
何谓绝对听觉?音乐听觉有两种类型,即:相对听觉与绝对听觉。相对听觉凭标准音或其他乐音按音程、调式的关系,经过思索、比较找出音高与音调。而绝对听觉,即不必给任何比较音就能辨别所给乐音,说出或唱出音名,达到“条件反射”的速度。它又可分“被动”与“主动”两种,后者除能准确辨音外,还能凭记忆,随口用固定唱名,唱出指定音或自己想唱的音,如同听觉中装有一台标明音名的键盘,按什么音,即发出什么音名。这是更高级、更带有积极意义的听觉能力。
具有绝对听觉,对指挥来说有很多便利。青年指挥家杨洋讲了切身体会:“绝对听觉的概念对职业指挥而言,首先在读谱、尤其是没有任何乐器作为辅助时,对任何音符,具有直接的音高概念,同时对乐谱中变调或移调乐器在调性中的音高,也具有准确与直观的判断。另外,在排练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譬如:纠正乐器本身或演奏中出现的音符错误及音准,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endprint
对合唱指挥来说,具有主动绝对听觉的人,除了能纠正错音及不准的音并予以示范外,还能随口给出所要音的高度,如随身带着固定乐器与音笛一般。
至于作曲者,一般具有高度发展的相对听觉者,可以写出优美动听的曲调与和声,完成配器工作;但如果再有绝对听觉兼有调性色彩感,如梅西安等,将会进一步丰富创作的构思,写出多彩的乐曲。
所有音乐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在听乐曲时,不看谱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断音高及调性,乃至转调的瞬间,还能准确地按音高及调性记录自己创作的或听到的乐曲,这是多么有用的能力啊!
作为音乐工作者,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相对听觉,但如再有绝对听觉,岂不更好。山本直纯说得好:“绝对音感有了更好,没有也行,而相对音感,则是非有不可……两者同时具备,当然是‘如虎添翼。今后,作为一个音乐家,这两者也许正像车的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能否做到二者兼有?我的答案:多数可以,但不能错过“早期训练的时机。”有的人觉得培养绝对听觉很难,所以强调不要“‘醉心于训练儿童的绝对听觉,孩子学习多种国家的语言,远比只学本国一种语言费时、费力。”但因为它有用,如今许多家长都不惜重金与精力,送孩子上国际学校,让他们去学会、掌握“双语”。绝对听觉既然有用,而从幼儿学起,并不特别困难,为什么“不”呢?试想现在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玩电脑游戏,轻松愉快、爱不释手,比起我们这一代老年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我是几次学起来,还是“电脑盲”,假如有人告诉我:不要再学这“玩意儿”,会伤眼睛的!我会欣然接受。但如果让小孩子不再玩电脑,他会瞪起眼睛问:“为什么?”
要掌握两种听觉,从步骤上讲,我认为开始阶段很重要,即“先入为主”,首先应把固定的单音掌握好,从易到难——由两三个音(g1、e1、a1)开始,接着加进d1和c1(同时进五声音阶宫调式,但不用讲乐理,只是感性),再加f1和b1,同时进自然大调音阶,在中音区(限于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练习熟了,接着进黑键上的音(逐个的,可按调号体系,不断增加)再扩大音区;同时,也可加进各种音程(包括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总之按一般视唱练耳进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只是固定音高要不断练习、巩固,直至全部乐音(88个)都熟练掌握。其中大字二组和小宇四组、五组的音,是不常用的,而且琴上容易不准,练习可偏少;假如一开始就以相对音高为重点,建立了一定的音的相对感、又不以固定音感为基础,那么,就难于二者俱全了。一般说,九岁以上的孩子,培养绝对听觉相当困难。除了年龄特点外,多数孩子在这之前,有意无意地接受了相对听觉的训练,显然,这如同学习器乐一样,要改正业已形成的错误习惯,比“从头学起”要困难得多。
要先打好一定的绝对听觉的基础,就如同听觉上安上一台带有固定音名的键盘乐器,任凭你以固定唱名法在琴上弹唱,不断发展各种调性、调式感、和声的功能感。当然还要不断“调整琴音”,不能让它随便“跑调”;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磨练,两种听觉就会形成。现在我国绝对听觉者还是少数,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应该提倡。
至于培养的形式,不应该是个别课教学,而是集体课教学。视唱练耳课一向是集体课形式(个别课是例外、补充);至于一班多少人为宜,那要看实际情况,但不宜过多。前苏联专家德米特列夫斯卡娅在上海音乐学院讲课时曾说:一班最好12人,不要太多。是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形式。这种课程,偏重技能。要个别回课,要“应对”个体差异,人数太多,就难于照顾了;但也不能太少,多声部视唱,需要小集体。
有的专家断言:“集体课不能将本来非绝对听觉培养成绝对听觉,我认为这要看集体课的对象了,假如是音乐学院招考进来的青年或成年学生,已经有相对听觉的牢固基础,要让他再有绝对听觉,恐怕很困难;但假如给幼儿或儿童开的班,那就容易得多,或者说根本不成问题。我开设的“业余儿童视唱练耳班”,一直就是这样训练的,听辨或视唱时,不给任何比较音,即便给音,也是让学生听音之后,先唱出固定音名,然后开始视唱。结果,大多数孩子(包括已学固定乐器与未学乐器的)都有了绝对听觉,这对他们的音乐主科及他们的音乐欣赏会带来“正能量”。
四、倡议
普及音乐教育工作是我们大多数音乐工作者都关心的大事。我国现在不能识谱的人很多,我们的琴童已大量增加,业余教授各种乐器、声乐、视唱练耳的教师也日益增多,但以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基数来说,比例还是很小。我们要像普及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读、写能力那样来开展音乐的普及工作。
我设想的途径是从幼儿园抓起,然后贯穿至小学,把这两个教学阶段抓紧、抓好了,识谱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城市中硬件设备一般没有问题,根本问题是师资,这要逐步培养,一方面,由“视唱练耳、乐理学会”组织视唱练耳教师——以现任、退休及经专业学校培训、至今还在待业或是有业余时间的毕业生为主,办培训班,训练有一定基础的幼儿园及小学音乐教师,掌握视唱练耳教学法,开始可能经验不足,但只要敬业,不久就会成为合格的教师;另一方面,培养视唱练耳师资的各大院校将源源不断地向学会输送生力军——志愿者。教师中有志者培养孩子可以绝对听觉与相对听觉同时进行,也可以有所侧重。总之,要打好视唱练耳的基础,无需多年,国人的“听音视谱”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一方面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也为一大批有巨大潜力的音乐后备军打下牢固的基础。
时至今日,视唱练耳学会的工作一直未能运转,青年教师们也不能履行参加学会的正式程序。视唱练耳这只队伍人数众多,且大多年轻有干劲、有能力,是极具潜能的“人力资源”,如给予重视,必定会大有作为的。
让我们共同来实现“全民普及音乐‘读、写教育的梦吧”!
(责任编辑 刘晓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