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强
摘 要: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语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观赏表演中培养起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来“习得”,别无他法。因此,教师应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文本细读中找准读写的结合点,鼓励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多元解读通过习作表现出来。这样既充分挖掘了文本的资源价值,又在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本细读;读写结合;感悟提炼;情境改写;文本补白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语文。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实践往往脱节。一是由于教材中的选文有时与写作训练并不匹配,二是教师有时只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却忘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观赏表演中培养起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来“习得”,别无他法。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一条有效的桥梁呢?笔者认为,应该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进行细读,从文本中寻找读写的结合点,鼓励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习作表现出来。这样既充分挖掘了文本的资源价值,又在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笔者在上郁达夫的名篇《江南的冬景》时,尝试通过文本细读找了一些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举一反三的仿写,让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多元理解通过习作表现出来。
一、感悟提炼:浓缩文本精华
写作训练——化“文” 为“联”。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以独特的眼光发掘故都的美,分别选取了江南植被图、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等多幅画面来倾吐对故都深沉的眷恋。在“江南植被图”里,作者选取的景物有:白色的芦花、红色的乌柏叶、雪白的乌柏籽、赭色的野草等。笔者在教学时,进行了化“文”为“联”的改写尝试,要求学生为这幅江南植被图拟一句对联。如:“满地芦花映红叶,一树白臼乱红梅。”精彩的对联来源于对文本的合适解读,对语言的精心推敲。通过写对联,一来学生体会到这幅画的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从而感受到江南冬景的和煦温暖,生机盎然,二来学习了用凝练的语言提炼自己的感受,一举两得。
二、情境改写:体会文本意蕴
写作训练——化“文”为“小令”。郁达夫笔下的寒村微雨图与江南植被图不同之处在于,江南植被图所写景物色彩鲜艳, 寒村微雨图所写景物如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等景物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悠远。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图中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里的意境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指的是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屋外唯有被濛濛冬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摇摆。这时可以与一二知己斟酒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文中意境如此朦胧悠远,学生较难进入文本的意境。教师若把自己的理解一股脑儿倒给学生,学生未必能真正感悟。要达到深层的理解,学生必须自己“入境”,尽可能把自己“融”到作品中去,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为了学生能够“入境”,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化“文”为“小令”的改写尝试。
笔者先展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由九个名词构成。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找出“寒村微雨图”中所描写的名词,根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仿写《天静沙.冬霖》。仿写有两点提示:首先,根据文本,也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找出“寒村微雨图”中所描写的景物。学生能找出很多“寒村微雨图”中的名词,这就完成了第一步,列出可入诗的意象。其次,筛选出的意象要符合文本的意境。这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文本中的意境是什么样的意境,哪些景物能较好地体现这一意境。让学生通过改写训练中自己主动“融”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笔者在课堂上还采用小组比赛方式激励学生同组间互相协作,请每组派一个代表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现场品评,学生积极性很高,也涌现出一些佳作。学生作品的精彩,真的让人不敢相信!例如:一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天静沙.冬霖》:“江南微雨寒村,小桥流水人家,暮雨潇潇江上。天垂暮了,酒客还未回家。”笔者带领全班学生齐读该生的作品,而后对该生的作品进行现场品评,这是学生自己修改出的《天静沙.冬霖》:“微雨寒村烟树,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茅屋酒客。油灯初上,闲适人在江南。”寥寥几句,便把一幅江村暮雨图展现了出来,可见,学生已经“入境”。
通过情境再现,体裁改写,笔者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形象意境,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三、文本补白:激活文本灵性
写作训练——化“诗”为“文”。好文章往往有意留出“空白”,给人一种“字里乾坤天地宽”的感觉,郁达夫的文章便是如此,它含蓄简练,让人回味无穷。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江南雪景图时,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郁达夫为何不实写,而要借前人的诗句来描绘江南雪景呢?细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空白。对于文本来说,省略不说的空白处也许正是最有意味的地方。
这四句诗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于是,笔者进行了化“诗”为“文”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关注每句诗所描写的时间、雪下的强烈程度,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起来,将这组连贯的江南冬雪图描绘出来。有位学生把自己的想象整理成了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日暮时分,天快下雪。转眼间,瑞雪纷纷。这么冷的天气,燃起炉火,叫上老友,把酒言欢,不亦乐乎。入夜,梅花在月光下的影子像沙撒在雪路上,微雪也许还在飘着,一同飘来的还有阵阵酒香。夜深人静,风雪越来越大了,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敲门投宿。这样的天气,行路一定很困难吧。到了第二天早晨,雪经过了一夜的飘舞已经积了厚厚一层,这时孩童欣喜的来报告,深雪中一枝红梅已经悄然绽放!”好一幅美丽的江南雪景,难怪作者如此钟爱。通过改写训练,学生领悟到作者省略不说的空白处,竟是最有意味的地方!
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此阅读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从文本中寻找读写的结合点,运用合适的策略,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习作表现出来。教学时进行化“文”为“联”、化“文”为“小令”、化“诗”为“文”的改写,能够促进学生细读文本,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这样既充分挖掘了文本的资源价值,又在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潜心解读文本提升教学品位 郑爱芬 文学教育(上) 2009年2期.
[2]实现有效对话教学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王丽芳 教育科研论坛 2008年2期.
[3]立足文本还语文教学广阔的思维空间 王海红 中国科技信息 2008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