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娇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李志娇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习者来说,英语阅读则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分析影响学习者英语阅读的跨文化因素,进而提出解决英语阅读中跨文化障碍的策略,旨在揭示英语阅读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阅读教学;跨文化因素
根据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最高要求和历史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佳途径,而英语阅读教学实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今的英语阅读材料知识面广,信息含量大,涉及到源语言国家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社交礼仪、价值观念等等。实际上,英语阅读过程是学习者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与作者之间进行的一种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可能使这种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从而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英语阅读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因素上体现在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而在非语言因素上则体现为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作为英语学习者,大部分学生缺少直接接触跨文化知识的机会。因此,英语阅读是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掌握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是提高阅读效果最根本的途径。然而,不少学习者都遇到过这种问题:在阅读文章之前,学习者把所有的生词和语法知识都通过查词典等相关方式学会了,但读完文章后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便是由于读者的知识体系中虽然具备了语言知识,却缺少了跨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语言知识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或书籍等相关手段得到解释,但学习者缺少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跨文化知识,就会直接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英语阅读中的跨文化障碍分析
语言与世界观、思维、文化和交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3],不同的社会文化包括诸多方面,如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如果英语阅读者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则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有时反而会曲解文章的意义。本文将着重探讨影响英语阅读的跨文化因素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所在,它决定着人们如何进行交际。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无法真正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阅读者在阅读时容易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文章,认为对方的价值观和自己的没有什么不同,这就会导致学习者在英语阅读时无法真正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从而影响了英语阅读的效果。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分歧上。
2.思维模式不同
有些中国学生在做英语阅读练习题时会遇到这种情况:阅读者自认为读懂了文章,但选择文章主要思想时,却习惯性地到文章的最后一段去寻找答案,结果往往是不正确的,这便是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跨文化障碍。西方人通常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再进而用支撑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可以称之为演绎法模式;而中国人则是先把材料一点点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可以称之为归纳法模式。受到这种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在阅读文章时通常感到难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时甚至产生错误的联想[4]。
3.刻板印象(Stereotype)
刻板印象是指对一群人过度简单、过度概括或夸张化的看法。刻板印象的特色有三:以人们最明显的特征加以归类,以一组特征涵括全体与以同一种方法对待整群人[5]。例如亚洲人会认为美国人都很开放、都喜欢吃热狗、都不太照顾老年人,而美国人则认为亚洲人都很节俭、亚洲人的数理头脑都很了得、一提到中国功夫就会想到李小龙等。英语阅读材料涉及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提到西方文化的共性,也会具体到个体情况,如果学习者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去阅读,就会曲解甚至误解文章主旨,不能拓宽思想,真正理解文章内涵。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包括语言行为、副语言行为以及非语言行为。由于英语阅读过程是学习者与作者之间通过文字材料进行的跨文化交际,缺少了交际的语境,因此英语阅读中的跨文化障碍主要体现在语言行为上,即词汇、俗语和语篇层面。
1.词汇
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来说,词汇是关系最密切且反映最直接的要素,语法次之,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有些词汇不仅具有通常的指示意义,还具有隐含意义,即承载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例如,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孔雀开屏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事情;但在英语中,peacock则带有贬义色彩,寓意骄傲、自负、炫耀,这就不难理解电影《功夫熊猫》中为何孔雀是反面角色。如果不理解这种词汇上的文化差异,学习者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便会产生困扰,学生便很难理解as 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那样骄傲)之类的短语。
除了一般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外,英语阅读者遇到专有名词时也会产生困惑。由于受西方文学作品或历史政治事件所影响,英语中有不少的人名或地名都已经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内涵意义。比如Uncle Sam是指“美国政府”,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在阅读时就会简单地认为Uncle Sam仅仅是一个名叫“山姆大叔”的人;再者,Watergate是指政治丑闻;Waterloo则被引申为惨败、决定性的失败;Romeo和Juliet被认为是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人的代名词等等。如果英语阅读者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则在阅读时无法准确地理解相关词汇的含义,从而影响英语阅读的效果。
2.俗语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人民大众根据本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或历史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在地道的英语文章中,俗语经常出现,如果不了解这些语句背后的文化,就会产生误解[6]。
汉语中有“说曹操,曹操就到”的说法,这种含义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则为“Speak of devil and devil doth appear”。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代“奸雄”,而devil在西方是“恶魔”之意,因而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共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表达方式是受中国历史文化所影响,而后者则是受西方宗教文化所熏染。再如,汉语中“自助者天助”的英语表达方式是“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7],这是由于中国人崇尚自然,认为天人合一,天是万能的,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因而上帝是万能的,故而出现了这种表达方式。如若中国学习者缺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则无法准确理解这类俗语的含义,影响英语阅读学习的效果。
3.语篇
学习者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不仅需要了解词汇俗语等要素的文化知识,还需要了解整个篇章结构和语篇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会引起交际风格的不同,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写文章时通常会采用归纳法,即先陈述事实材料,一步步靠近主题,在文章结尾再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是直线式思维,写作时则会采用演绎法,即在文章一开头便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的部分则是对论点的一一论证。这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篇章结构不同,会让中国学习者阅读文章时感到困惑,找不到作者的主要思想所在。
此外,缺乏对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也会使阅读者感到迷茫。例如在讲述西方人的婚礼时,会有 “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的习俗,意为新娘在结婚时需要准备四种服饰,旧的服饰象征着新娘与娘家的感情及与过去的生活之间的联系,新的服饰象征对新生活的美好展望,借来的服饰是指从一位婚姻幸福的亲友那里借来的,象征着他们的幸福会惠及新娘,而蓝色则代表着纯洁忠诚的爱情[8]。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在阅读涉及这方面的英语文章时就会产生障碍。
三、英语阅读中跨文化障碍的解决策略
如何有效地解决英语阅读中的跨文化障碍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重相关文化知识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作为阅读者,学生应对跨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增强自主学习跨文化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导入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系统性、紧密性、实用性以及实践性[9]。由于跨文化知识涵盖面广,内容繁多,而教师的课时又有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时应制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选择性的、分阶段的进行教学。
1.阅读前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包括社交礼仪、社会制度、历史地理、节假日、名胜古迹、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具备跨文化敏感性,且具备相关跨文化知识。在介绍文化背景时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提前理解阅读材料,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收集相关文化背景素材,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进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阅读目标。
2.阅读时词汇、俗语及语篇的文化导入
词汇方面的文化导入主要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词汇。俗语方面的文化导入可以采用观看相关视频或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中西方俗语的文化差异。对于篇章结构上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进而加深学生对于中西方思维模式及交际风格差异的理解。
3.阅读后跨文化知识的巩固
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训练,以便巩固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阅读所学的语言知识及跨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口头练习包括让学生角色扮演,在对文章的理解基础上,增加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差异并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通过口头复述的形式,让学生不仅掌握文章中的文化知识,更加锻炼了表达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所学文化知识造句、翻译或者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10-11]。
作为英语阅读者,学生首先应当正确认识阅读过程中存在的跨文化因素,树立自身的跨文化意识,用平和包容的态度去了解学习跨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这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
扎实的语言知识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能够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因此,英语阅读者在阅读课前应主动地查阅文章中的相关词汇,语法,段落篇章结构等语言基础知识,此外,阅读者还应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从而可以在阅读时迅速抓住文章主旨并获取主要信息。
2.树立跨文化意识
除了相关的词汇、语法、段落篇章结构等语言基础知识,阅读者还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意识到跨文化现象的存在,并能够用客观、理性、平和的态度去接触、了解、进而学习跨文化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英语文章,尽可能深刻地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弥补自身跨文化知识的匮乏。
3.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具备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学习者还应增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补充有限的课堂学时。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师在阅读课上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在课上学习了跨文化知识后,应在课后及时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温习和拓展。可以采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阅读英文原著、观看具有文化内涵的影片等手段拓宽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英语阅读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英语阅读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意为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态度,提高学习者的英语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思阳.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传输双向性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2):83-86.
[4]唐丽霞.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
[5]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李路晓.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分析英语阅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5).
[7]苏丹.英语阅读理解中跨文化交际引起的障碍浅析[J].海外英语,2012(3).
[8]张京花.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英语阅读学习的重要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1(4).
[9]刘晶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导入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3).
[10] 王丽峰.泛读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3(8).
[11] 何春霞.教师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多维度主体定位[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5):55-59.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 Zhi-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City 132022,China)
Abstract:The ultimate goal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For learners,English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intercultural factors in English reading,proposes strategies to solve inter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reading,and reveals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glish reading abilit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nglish reading teaching;intercultur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12.008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12-0027-04
作者简介:李志娇(1986-),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