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中问题设置有效性的思考
——以人教版选修课《王安石变法》一课为例

2015-04-18 00:39:45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李展鸿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变法王安石学会

◎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 李展鸿

基于课堂观察中问题设置有效性的思考
——以人教版选修课《王安石变法》一课为例

◎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 李展鸿

有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辨的火花,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正确看待问题。高效的课堂是问题设置有效的课堂。一般来说,为了很好的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问题设置要经历“知识立意”“能力发展”“价值导向”的三个层次发展。而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是否有效,则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来加以检验。

问题设置;课堂观;有效教学

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即使是那些看来明白无误而又极具价值的文献或考古资料,也只有当人们适当的向它提出问题时,它才会开口说话。”①他意在告诉我们,只有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同样的道理,历史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问的课堂,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深入地理解历史并且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课堂组织与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习能力,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设置的任务就成为备课的中心任务,考量着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驾驭能力,关系着课堂的成败。一般来说,为了很好的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问题设置要经历“知识立意”“能力发展”“价值导向”的三个层次发展。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建立在教材现有基础知识之上,又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依托知识理性分析,寻找答案,体验学习的探索过程。现以人教版的选修课《王安石变法》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一、依托教材和情境式对话提出预设问题,轻松掌握基础知识

本课教学目标首先要求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在了解他的措施之前,首先要弄清王安石为什么要实施变法,变法的原则和理念又是什么。所以我依托教材和下面的一段情境式对话,设置问题。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临川先生文集》卷三九

然则善吾法,而择更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不能毋以此为先恶,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临川先生文集》卷八二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王安石认为导致国家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认为农民不能生产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认为自古以来治理国家担忧什么?

(4)王安石变法的理财原则是什么?

这个环节中,我抛开了一些传统问题的提问,如“背景,时间,内容”等简单记忆性的问题,而是使用情境式的对话来设置问题,试图通过这四个问题的学习,为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是重在理财”。根据课堂观察量表的统计,我一共提出了预设问题4个,临时生成问题2个,一共有6位学生回答了问题,难度程度适中。学生的反应比较积极,在学会思考的同时,轻松掌握了基础知识。并产生出有效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理财,使得“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从而进一步去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意图和方法:就是依靠天下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也就是积极开源。这样便轻松实现了教学目标的第一层次即知识立意。

二、结合所学知识和角色体验课堂生成问题,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在基本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后,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变法措施的利弊,我给出了几则史料,同时为了实现学生为主体,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转变,也为了让学生学会在角色体验中思考,我预设了一个环节——历史穿越,分为四个小组,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身份,来主动提出问题,互相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推行过程中,处在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不同反应。请你穿越历史的时空,进行情境体验,说说对变法的态度及理由。

(1)假如我是个地主、大官僚……

(2)假如我是个读书人……

(3)假如我是个农民……

(4)假如我是正在部队服役的士兵……

课堂观察数据显示,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超过了5分钟,共有10人次参与回答,教师共有12次的追问,大部分的学生被调动起来,课堂生成许多巧妙有趣的问题,气氛热烈。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慢慢热烈起来,问题得到拓展,知识得以有效迁移,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余文森教授认为:“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的出彩,而是学生的出彩。”②具体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情充分了解,并且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也是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考验。所以历史教师要努力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模仿和表演中,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提高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名家观点碰撞和探究体验评价性问题,实现历史课堂价值导向

历史课堂的高级智慧应该就是实现价值导向。新课程强调要互动探究合作学习,正是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上的深层思考和价值引领。历史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一针见血:教育就是连接“学生”和“价值”的关系——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要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③本课的难点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如何学会对历史改革的评价,正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思考,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最后实现了历史课堂的价值导向的功效。为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材料一:宋人邵伯温《闻风录》中说:“王荆公(王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

探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加以评论。

材料二: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

探究:结合史实对此观点加以评论。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历史上有两个观点。观点一: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北宋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局面,甚至北宋灭亡的责任也要让他承担,是一次失败的改革。这是材料一的观点。观点二:改革的具体措施使社会一度出现繁荣富足的景象,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请谈谈你的看法。这是材料二的观点。

这两个材料中问题的设置,融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改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里要学会分析评价者的立场和时代背景。其次,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通过启发引导,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评价改革的标准是: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实现了改革的目的。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他们各抒己见,辩论时间约6分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这样富有争议的改革。当然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课堂观察量表显示: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难得可贵的是4个小组的同学在教师引导下共有6人次对其他小组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并且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实现课堂问题回答的最高层次。

大家知道,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一样,充满着价值的争鸣和冲突。这样的课堂有效地连接“学生”与“价值”,就是努力实现历史课堂的有用性,“有用性”主要指的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历史,通过历史研究解答现实问题或提供借鉴和思考材料,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需要。④

总而言之,凡是有效的课堂教学,都是针对学生的主体需求和个性发展。虽然学生的需求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所变化,但就历史教学而言,至少实现三个步骤,即上面提到的三个目标:知识立意、能力发展、价值导向。课堂问题的设置,需要历史教师更多的实践与思考。

①[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②余文森:《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③[美]乔伊·帕尔默:《皮亚杰认为教育是智慧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同舟共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8期。

④王加丰:《试论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变法王安石学会
初夏即事
元日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中华诗词(2021年2期)2021-12-31 07:57:58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学会分享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5
学会分享
初夏即事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