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 周雪英
校本选修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兴趣、发挥特长、拓展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为目标。它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借助这一平台,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发现者与探索者,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也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来开设思想政治校本选修课的一些体会,谈谈通过实施校本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一些做法。
学生选择校本选修课程一般是根据自己“最佳发展”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套餐,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需求,自主选择课程,从而体会“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道理。内在的需求将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布鲁纳认为“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时,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就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累计开设过近100种形式多样的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调整,目前我校政治组保留了受多数学生欢迎的《公民与法》《生活中的哲理》《我学理财知识》《生活中的经济常识》《我看天下大事》等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既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已成为了学科的拳头产品,深受学生欢迎。
例如,本学期我开设的《公民与法》校本课程,参加的同学均是自愿报名的。课堂上,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任务驱动下,根据专题要求的任务,自己选题、自主分配任务、阅读有关书籍、搜集有关材料、探究讨论、分析整理、形成观点,表现出对知识强烈的渴求和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校本选修课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长,结合社会相关问题和身边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进行调查研究、制作汇报课件、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等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参与欲望。因为兴趣和主动需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因此他们学习起来总是充满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与众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点,捕捉他们关注的“兴奋点”,学什么、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都要以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为依据,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行为。校本选修课程的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重点是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在上《我看天下大事》校本课时,告诉学生:“下一专题我们准备上《中日关系——我看钓鱼岛》……”话没说完,就有同学说:“老师,这个比较不新鲜,能否先讲中俄关系?最近习大大正在俄罗斯访问,我们想听听这方面的内容。”他的意见居然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大家鼓掌叫好。我觉得学生比教师更有时政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就及时调整专题顺序,把中俄关系提前上,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专题的时效性强,又是高二文科生们所关心和需要的,大家在查找资料和分析阶段特别积极,在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参与课堂活动。我在课后反思中写道:适时调整教学专题,服务学生需求,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局面。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行动,激励了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我惊喜地发现不少学生的闪光点,甚至有好几次我都被学生“难住”了。他们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丰富的知识面都令我折服。教师的权威地位没有了,而课堂常常是被学生主宰了。
校本选修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表现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课型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的课型又能使不同学生的个性才华得到展示。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课型设计,创设情境,尽量使课堂以活动为形式、以体验为主线、以感悟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如模拟法庭、阅读与对话、表演与汇报、设计与实践、理论与现实、辩论与感悟等各种课型。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导演与主持人,把激情、微笑、趣味带进课堂;而学生则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把生活、体验、感悟带进课堂,担当起“领衔主演”的重要角色。学生们在喜欢的课堂上或慷慨陈辞、或钻研思考、或讨论探究、或实践体验……他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把自己的个性与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快乐的学习。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被人欣赏,而且这种渴望会随着阅历的增加变得更加深层。”赏识教育能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从而更强化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校本选修课中,我尊重和赏识学生的才华与智慧,尝试把一些“权力”下放给学生。比较典型的做法是由学生围绕一两个专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搜集相关的材料和信息,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并建构起正确的认识框架。在这一“放权”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发展的目标。教师的“权力”下放之后,主要的精力是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难,并极力营造出一种更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寻找、利用各种外部条件,更自觉、主动地参与自身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个人的潜能得到发挥。例如,在开设《生活中的哲理》的校本选修时,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相关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将课堂搬入社会,展开对家乡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调查研究。许多同学在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之后,为家乡建设提出了许多大胆设想和很好的建议,写出了诸如“福州三坊七巷的开发与保护”“保护湿地——我们的设想”“保护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市政府的一份建议”等好文章。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或推荐他们参加市级小论文比赛;或通过学校广播站播出;或参加学校综合实践课学习成果汇报……同时,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借助微信、QQ群、智慧教室平台晒作业、晒作品等等。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培养他们的个性才华。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素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考试为单一的评价模式,只注重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发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在这种考试评价下,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励性、发展性评价,倡导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但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智力、能力、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过程和结果自然不同。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信心,教师要创新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元、富有情感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校本选修课中,我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如教学评价既有笔试,还有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活动能力等过程描述性评语。通过平时课堂演讲、课题研究、PPT展示、辩论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灵活地探索知识,获得新知,使课堂成为展现学生个性、特长、能力,进行不同见解对话交流的讲堂。各种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既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又有小组同伴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学生学习的“月综合评价表”,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过程。过程性评价占终结性评价的50%~70%。在这些灵活多样的评价模式下,学生能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树立了自尊心、自信心。
在新课改精神的导引下,教师可以通过实施校本选修课程,积极调动和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出现许多新变化,教师的热情更加高涨,教学质量更加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