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思考

2015-04-18 01:16谭苑苑
福州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谭苑苑

浅析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
——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思考

谭苑苑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实质包含形而上学批判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就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特征与现实路径而言,一方面包括领导优势、代表人民利益以及优越的具体实施路径;另一方面包括注重自觉领导权,凸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以及自身意识形态建设能力提升。

关键词:马克思;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

本文拟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

19世纪40年代初期,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里提出:“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选项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能够过没有迷乱的生活。”[1]马克思暗讽此种“玄想”和“空洞的假设”,即“意识形态”这一类纯粹形而上的、不切实际的想象。当然,这一阶段的“意识形态”种子只是潜滋暗长,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可和发挥。

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展开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亦即拉开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斗争的序幕,这也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全面清算。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再次对黑格尔展开批判,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这一天才思想,同时也成就了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进一步探索。《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马克思、恩格斯的合力名作发人深省地指出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现实生活表现出来的阶级性和虚假性,意味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日趋完善。《共产党宣言》在继续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批判的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共产党人探索出路,为其意识形态学说最终落脚点指明方向,这也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大致成型的标志。

19世纪中晚期,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对意识形态进行全面的清算和批判,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进行深刻揭露和剖析。马克思还通过以往批判意识形态的方式来看待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现实问题。至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学说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升华。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

意识形态的学说是一个国家执政党得以合理、合法存在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基础。执政党必须承担一定的政治任务,行使一定的公共权力,因此便免不了的与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关系紧密。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否在某一执政党的作用下得到了有效发挥,取决于两个因素:该种意识形态学说本身是否具有先进性以及该执政党对此种意识形态是否采取了科学的态度。

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大课题。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的探索乃至创立的过程中,同时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与唯心主义派别的斗争。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思想原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考察了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地位以及阶级属性等等问题。

究其根源,马克思关于本体论的重建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然而马克思对于形而上的批判又必然展开关于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其实质就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批判的正是这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2]在这里,马克思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划上了等号,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形而上学获得了其意识形态的政治表达。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展开了形而上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批判。

三、践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是社会的全面变革与难以估量的挑战:卷入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浪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战略性逐步改革,国内外思想文化的交织与影响,与此种种均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自我调整与要求的执政使命。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我们得以借鉴,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执政党比较起来,既有自身的特殊性性,又有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的特征

第一,中国共产党具有自身先进性和执政长期性的领导优势。马克思主义政党得以建立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这一思想之上的。而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同时在马克思那里“共产党”被誉为“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3]这正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有别于其他执政党的地方,从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一本质属性。这也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党,是在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并建设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为终极奋斗目标的现实条件中一路走来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前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代价,并且始终处于还将长期处于领导和组织的地位。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确立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执政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执政以来,一直立场坚定地服务于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体,为这个“共同体”谋求利益,也成为我国广大民众的集中意志和愿望。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共产主义视作最高理想和最高纲领,其在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过程中坚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期、现实目标,事实也一次次印证了目标提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其在根据执政目标所选择的具体实施路径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为其意识形态的构建提供良好保证。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大方向,进而根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期目标来选择相应的实施路径的。中国共产党明确长期目标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确即使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旧需要经历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从低到高的渐进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推动“五位一体”建设的过程中,客观上也为其意识形态的建构提供了现实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路径探索

根据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根据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年来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我国在完善建构执政党意识形态以及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自觉领导权。一方面,进行良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我国建党以来几代领导人集体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一环,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其他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下,始终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当在此基础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坚持自觉主动地致力于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断壮大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全面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思想文化宣传的基础工作。

2.凸显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构建中的主体性地位,选择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和利益执政方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持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地位对于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强调了人民群众应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点考察、培养对象。只有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根本原则和首要任务,才能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优越性与先进性,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中国共产党只有选择了真正符合民众期待的执政方向,尽力了解民众的需求与境况,让民众真心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自己的重视与关切,才有可能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精神诉求转化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力量,从而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3.稳固提升中国共产党自身应有的意识形态建设能力。与时俱进地提升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党在各项工作中能否取胜的关键点和难点。因此,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宏大事业。

首先,提高全党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为共产党落实于实践的执政方案奠定理论基础。微观具体的环节,一是注重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激发学习热情。党员干部平时应注意多从书本、从他人身上学习知识与经验,更要注意在工作实践中边学习边实践,真正领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精髓。党员干部在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自我提升,将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致力于探索真理、学术创新,进一步保障我党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是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创新、发展、升华。

其次,在学习与实践中完善改革创新能力,完善党内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全党同志应当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批判精神,时刻保持在变化发展中改革创新的决心,以推翻定势、教条的思想内容为荣,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发掘新观点、形成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应该在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拥有各自工作与思考的自由空间。大力改革过去相对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摈弃那种纯粹指令性、指导性的行政管理旧模式。

最后,用事实说话,协调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提高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公信力。其一聚焦于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直接影响着党管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成效如何,党在广大民众间的思想感召力。具体表现在:提高党领导国家的能力,只有我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取得较好成绩,才能继续赢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同时对未来寄予厚望。另外,最大限度满足民众的物质、精神层面的合理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其二聚焦于我党执政方式的改良,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与权力监督、民主监督相结合的新时代的执政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陈振锟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72(2015)03-015-03

收稿日期:2015-05-28

作者简介:谭苑苑(1984-),女,江西抚州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