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地资源表达心灵感悟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探索

2015-04-18 00:39福建省大田县上京初级中学苏秋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7期

◎福建省大田县上京初级中学 苏秋玲

挖掘本地资源表达心灵感悟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探索

◎福建省大田县上京初级中学 苏秋玲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路布满荆棘,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立足本地资源,才能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搜集能力,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激励学生加强阅读;同时要积极开辟写作习园,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本地资源

农村孩子作文能力不强,是因为阅读量少、阅历浅、训练不足、表达能力不强……提笔作文,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作文,缺乏成就感,恶性循环,衍生作文恐惧症。从事农村作文教学十几年,笔者发现,在貌似难以解决的现状里蕴藏着另一方面巨大的作文资源:农村厚重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地理,孩子淳朴心灵里对新奇事物的惊奇感叹……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本地资源,表达心灵感悟,便能写出一篇篇朴实无华、真情流露、倍感情切的好文章来!今年三明地区的中考作文《遇见》受到我校考生的普遍欢迎,问原因,答曰:不陌生,如同平时习作,能写出感觉,自信得分不低。笔者微微一笑:多年努力没有白费!

一、让“开心菜园”成生活缩影,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农村孩子生活在农村,农村的花花草草、生活百态早已“熟若无睹”,恰恰如此,无一能准确表述出来,原因何在?无“观察”也。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①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呢?

2014年秋,我校址搬迁,新校区有几块闲置地,学校把它规划成“开心菜园”分块由各班负责,供学生劳作和实验。在劳动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心挖掘利用,逐步积累,渐渐形成并丰富了直观素材库,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常规教学的语文教学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期初,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整好了地,播下了菜豆种子,插上了蒜苗,埋下了鱼腥草根……笔者将学生劳动的场面录段相或拍几张照,利用班班通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画面后,激起了说的欲望:种植技巧、劳动感受、生长情况……这时,笔者引导学生们做好三件事: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观察,二是写出最“随心”的日记,三是把自己的经历或体验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属于自己的作文。

伴随着实践过程,笔者一方面做好素材收集,一方面特别注重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写观察日记。从交上来的观察日记看,有的写得很精彩,如:“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大蒜跟前,发现蒜的底部已经长出了白花花的根须。蒜的‘头部’也冒出了嫩黄色的蒜芽,调皮地探出了脑袋,蒜芽已经长到两厘米左右,这使我欣喜若狂。最让我惊奇的是: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那已经探出头的嫩芽,如同坚硬的笔尖在刺着我的手心,使我感受到了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涌动。”朴质无华的语言,却能真实表达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劳动成果的欣喜之情,哪还有那华而不实的词语堆砌之感?

二、让“三田文化”成特色素材,训练学生搜集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搜集、筛选、思考、感悟,并使之成为自觉行为,是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提高认识水平和归纳能力的捷径。③

本学年,我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田文化”的内涵,准备开发《三田文化》校本课程,笔者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访梅林(三田文化的发源地)、欣赏梅岭风采、收集当地俗语俚称、了解当地民情风俗。学生带着对三田文化的崇敬之情走进梅岭,收集回来的材料有《2009年三明田姓人口统计》《大田梅岭田氏祖居地特色民俗活动》《田一隽:会元出身的国子祭酒》《田顼传奇》《明朝梅岭田氏三杰史迹》等等。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随后,笔者让学生以《我眼中的三田人物》写一个片段,有的就写得很精彩,很有见地,如:“清清澈澈的梅岭之水,养育了他们的政德。三田为政,皆注重清廉,体察民情,刚直不阿。田顼任湖广学政时,选拔人才,评文察德,并开辟书院,讲学授理;田琯任浙江新昌县时,整肃民风,兴修水利,颁布‘均水法’,阻止权贵仗势用水,为民主水,深受百姓的爱戴。据说他离任后,新昌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而祀之,足见其功之大,民心之爱;田一隽针砭时弊,得罪了朝中权贵张居正,经历了宦海生涯的种种坎坷,然而他为大田百姓争得设立盐行之举,永世为乡里乡亲铭记。”如此见地,已无需论文笔优劣,其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知情就足以让人宽慰了。

三、让平凡生活成永恒文字,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②在学校生活中,就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就应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激起的“涟漪”,并引导学生们学会感悟生活。

2014年我担任九年级班主任时,化学老师说要提前讲授下册内容,让学生到图书室借阅下册教材,张永温同学主动前往图书室借阅,图书室只有36本化学书,而班级有37人,显然有一位同学分不到书。我正想该如何解决,张永温同学已经把书发给同学。班级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有很多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把我的书给永温吧!我是通学生,有办法借到化学书。”那一刻浓浓的同学情萦绕在同学们的心间。笔者灵机一动,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对永温同学的让书行为自由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让学生课后再次回顾整个事件,联系平时与永温同学的接触,说说自己平时对永温同学的印象,凝炼其精神,写一篇“班级里的温暖”作文。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写得真实、富有真情实感。如:“时光不管怎么走,永温同学带给我温暖,会一直在,一直在的。”

四、让图书室成美文词典,激励学生加强阅读

解决了素材问题,还有个词汇问题。笔者在农村从教多年,发现农村学生写作时,就算有新颖素材,也无法用简洁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文章就显得平淡乏味。怎样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会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我们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写起文章自然就底气十足。毛泽东诗词有些就是从古人的诗词中化出来的,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雨后复斜阳”是从温庭筠词《菩萨蛮》化出来的。这些难道是临时去模仿的吗?当然不是,它们都是过去阅读中积累在记忆里的。到了写作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了。针对农村学生这种写作现状,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给学生一些阅读的书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积累词汇、语句。要鼓励学生大胆去模仿类似的作文,借鉴类似的词汇、语句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从而熟悉语言的合理准确运用,达到“文到情达”的目的。

五、让《曼陀山》成写作习园,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②校刊是一种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从而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在栏目设置上要费些心思。我校校刊《曼陀山》除常规设置些安全指导、规章解说、教学指导外,将绝大部分篇幅留给了学生们。刊登出来的文章多是教师们经过精批细改后才定稿的,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也能打印成铅字时,学生心中充满了自豪,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作的信心。此外,我们还另设了两个特色栏目:一个栏目刊登的是教师的批改稿影印件,让学生比较批改前后的优劣;一个刊登的是学生习作待批改件,鼓励学生对原作进行批改品评。

原来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喜欢写作文,但是,校刊《曼陀山》创办后,效果就不同了,大家都争相传阅,讨论哪篇文章写的好,哪篇文章有所欠缺,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一些修改。这种现象恰恰创造了一种很好的交流机会,无形中激发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创作欲望,增强写作信心,直接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农村是生活的大舞台,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农村中学生多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多留心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那么,农村孩子的笔下就会流淌出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路布满荆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日之功。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立足本地资源,灵活开展作文教学,才能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卷3,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26页

③陈树元、田海霞:《引导学生做好作文前的积累》,《中学语文教学》,2011第11期。

(责任编辑:石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