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松柏中学 林采凤
台湾国学教育与大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中阶段。台湾高中语文有系统的国学教材。台湾高中语文国学教材引进大陆后,在大陆掀起国学教学热潮,促成一批专家学者反思大陆的国学教育,包括国学教材、国学师资、国学课程等等。笔者长期致力于台湾国学教材的搜集,并对台湾国学教材进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现梳理出台湾国学教育发展的脉络,以期对大陆的经典教育有一点启示。
台湾国学教材的演变经历四个阶段。
早在日据时期,台湾教育施行的法律依据是《台湾教育令》。《台湾教育令》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教育基于教育勅语之旨趣,以育成忠良国民为本意。”台湾总督府诠释这道教育令:“台湾之教育,在于观察现时世界人文发达之程度,启发岛民顺应之智能,涵养德性,普及国语等。”这虽是日化政策,但强调“涵养德性”。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认为语言文字与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要素,开始重视民族精神教育。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深刻吸取了失败教训,认为中国有一“道统”,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中华民国”即为此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国民党政府开始提倡教授国学。
这个阶段的国学教材最开始命名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于1954年在师范学校使用,此类“师范学校”是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毕业后所读的3年制学校,毕业后可以当小学老师。试行两年之后,反响不错,遂于1956年在高中推广,附属于国文课,被列为必修课程。高中3年的6个学期,每周授课1小时。所用教材最开始的版本是白文本,按原著篇章次序,选录《论语》《孟子》的白文,没有注释,目前已经找不到这一版的国学教材,主审定者是谁也难以考证。
1967年国民党针对大陆的“文革”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蒋介石亲任会长,成立系列机构全力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如学术出版促进会负责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轻一代普及学术精华,前后出版了大量古籍书目,像《周易今注今译》《老子今注今译》《诗经今注今译》《孟子今注今译》等,还有《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等。
这个阶段的国学教材主要为《四书道贯》。《四书道贯》的编者陈立夫,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孔孟学会理事长。《四书道贯》书名,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陈立夫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为台湾国学教材的系统化作了很大的贡献。《四书道贯》是《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蓝本。1971年教育部又增加了《国学概要》,内容主要为文字变迁及经史子集概要,是清代纪晓岚编纂的《四库全书》的大致轮廓。自此《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成为台湾中学生的国学必修教材。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成为台湾系统的国学教材,虽经统编本、一纲多本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必修教材,总共六册,供台湾高级中学一至三年级使用,第一至三册是《论语》选读,第四、五册是《孟子》选读,第六册是《大学》和《中庸》选读。《国学概要》虽是选修教材,但是高二年分班后文科一定要修的,分上下两册,高二文科上下学期用,内容是中国清代《四库全书》中的经、史、子、集,共分六类:上册为国学的基本认识、文字学概说、经学概说;下册为史学概说、子学概说、文学概说。
据台湾翰林版主编宋裕提供的资料显示,“一纲多本”最盛时期的国学教材版本有8家:宋裕主编的翰林版、李鍌主编的正中版、何寄澎主编的龙腾版、董金裕主编的康熹版、黄志民主编的三民版、陈万益主编的南一版、林明德主编的东华版和蔡宗阳主编的建弘版。这个阶段的台湾国学教材,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打磨,从选文到解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台湾几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在台湾岛上培植出丰富的国学土壤。台湾30岁以上的人,都承认这套国学教材对他们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生活语言乃至人生思想的一部分。也许因为有这样的氛围,才有钱穆、徐复观、牟宗三这些“国学”大家带出一批批“国学”传人,才孕育出李安这样的艺术大师。这个阶段的经典教育,是台湾经典教育的鼎盛时期。
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推行“去中国化”的闹剧,这种政治斗争亦波及到教育领域。据台湾康熹版国学主编董金裕教授介绍,陈水扁本来想把这个课程废掉,只因为课程名称叫做《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但是陈的主张遭到反对,不得不妥协了,但要求把必修改为选修,从国文课独立出来,学时由原来的6个学期改为2个学期,以前教3年的课,现在最多只教1年。同时,《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这一沿用几十年的课程名字,亦被改为《论孟选读》。随着陈水扁的“去中国化”政策的实施,台湾的经典教育开始走向没落。《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改为选修课,事实上是教师几乎不讲了,甚至被“束之高阁”。而《国学概要》根本就不上了,学校没有安排课时,不买教材,出版社也就没有出版《国学概要》。
2004年台湾颁布《九十五学年度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暂行纲要》,2006年正式废除原有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改于每册课本内各选录诸子文选一篇,另可开设《论孟选读》选修课程。如此一来,“直接造成国语文授课时数被稀释,除使国内学生国语文程度降低,间接形成各学科学习能力普遍下降”。(资料来源:维基百科)据说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如建国中学、中山女高等校仍继续讲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台湾的“去中国化”类似大陆的文革,国学教材教师不必教,学生不用学,一些怕考试的师生就拍手称快,因而也没有多少人抵制。这个阶段的台湾国学教育,受到很大的冲击,台湾青少年的语文水平急剧下降,这是台湾国学教育也是台湾国学教材的没落时期。
台湾青少年的语文水平下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深深忧虑。著名作家余光中、张晓风等几十位台湾学者发起成立了“抢救国文教育联盟”。“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副召集人张晓风表示,对年轻老师不懂四书教学的现象感到忧虑,不只台湾地区,包括大陆和华人地区的华文程度普遍低落也令人忧虑。
正当台湾“去中国化”废除国学教材的时候,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把台湾正中书局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开设《国学》系列校本课;后来在出版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又把台湾的国学教材引入大陆出版发行。由此,在大陆掀起了研究台湾国学教材的热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台湾的国学教材“你丢我捡”,在中国大陆正火红。而台湾社会各界也开始反思“去中国化”的弊端。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改组国立编译馆为教育研究院教科书发展中心,组织另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为“必选”。2个学年,4个学期,每周1课时,授课的时数有所增加。由于“去中国化”的呼声并未在岛内消除,书名亦由原来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改成了《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2013年中华书局引进了此套教材,改名为《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此套教材选辑的内容仍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比鼎盛时期的版本浅显。另有台湾“教育部”编印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1-4册,第一、二册《论语》,第三册《孟子》,第四册《大学》和《中庸》。而鼎盛时期的《国学概要》则变成《国学常识》,有的学校甚至未恢复授课。
这个阶段为台湾经典教育的挽救时期,海峡两岸决策者都有共识,必须拯救我们的中华文化。“没有一个国家民族像中国那样斩断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斩断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果只能留坏弃好。”(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语)这个阶段,如果两岸的有识之士能够携手共同研讨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那真是有益于千秋万代的中华民族。
从台湾国学教材的演变来看,要改变国民的素质,政府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实施一套系统整体的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国学教材以及相配套的课程、师资、评价机制。现在国家已经重视并且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中华民族之幸。建议大陆从这几个方面来循序渐进地推行国学教育。
台湾国学教材被引进到大陆后,很多老师都认为很难。台湾国学教材中的《大学》等内容在大陆的课本中很少涉及。目前大陆高中语文的国学教材(以人教社为例),有两本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内容是《论语》选读7节、《孟子》选读7节、《荀子》《老子》选读各1节、《庄子》选读5节、《墨子》选读3节和《韩非子》选读2节。由于福建省语文高考文化经典只考《论语》和《孟子》,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就只教《论语》和《孟子》,并且没有完全依据选读里的内容,还得做大量的补充。《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内容也过于深奥曲高和寡,而且高考没有“必考”,很多老师基本上是不教。
莫言在《我们的语文教育很虚伪》一文中提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孩子们的作文,千篇一律,抒发着同样的感情,编造着同样的故事。”大陆的语文教学确实比较虚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断断续续,零零散散,没有系统,更谈不上深入。而台湾的国学教材有它的发展积淀,不一定就很适用大陆的实际情况,所以大陆亟需系统实用的国学经典教材。
经典的国学教材首先在于编写。大陆可以召集全国的经典教育专家编写;鉴于台湾把经典教育运用于现代社会实践,有40年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可以鼓励两岸经典教育专家共同编写。如台湾的国学教材,由“教育部”规定课程总纲,然后由“教育部”指定编写,也可以由民间自由编写,再由“教育部”审定,各个学校自由选用。当然,也可以鼓励各级学校编写国学校本教材,或鼓励社会人士编写有关国学教育的补充读物,或编写提升祖地文化的教材等。有了好的国学教材,在配上国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如各个学校开设“国学课”,或《国学》系列校本课,在中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得到系统有序的传承。
经典的国学教材需要资深的国学教师。大陆很多老师在教授台湾国学教材时普遍反映备课很吃力。郑州从教语文20多年的李艳慧老师在教该课本时就表示备课比较累:“有时候,为了讲明白一句话,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按照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很多国学教师都需要国学培训。现在的社会网络四通八达,因此要培养学生批判思考、澄清问题的能力,以成就理性、正义的社会。从台湾国学教材的演变来看,台湾一直坚持以“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的政策,各级学校都必须开设《生活与伦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等,重视学生的古文训练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当时各个学校都有共同校训“礼义廉耻”。台湾1986年提出“现代国民生活纲要”,重点推行孝悌、勤俭、礼节与秩序等诸传统美德,藉由国学教育使人们确立生活准则,注意身心修持,重视家庭伦理,增进社会和谐。经典的国学教材具有分析、辨别、思考、责任等方面的教化功能。教化不仅需要教材,更重要的是师资。
师资的培训可以从师范院校开始。师范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决定师资培育的品质和特色。建议大陆的师范院校开设国学师资班,从年轻一代抓起。对于断层的一代,要加强培训。大陆的很多语文老师是断层的一代,自身国学基础非常薄弱,所以怕教国学。台湾的国学教师底子深厚,也可以成立“海峡两岸经典教育交流培训中心”,让海峡两岸对经典教育有兴趣的老师有机会进行进行面对面的研讨、增强海峡两岸经典教育的互动交流等等。
台湾的国学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常识》是必选必教必考的科目,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能够在台湾得到很好的传承。笔者统计过,台湾学测国文试卷传统文化分值比例为47比108,大约为43.5%,台湾指考国文试卷传统文化分值比例为40比100,为40%。大陆高考语文试卷传统文化分值比例为36比150,大约为24%。大陆前两年全国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中,在被调查的19份总分150分的语文高考试卷里,仅有2个省市考“文化经典”,浙江省的“文化经典”占5分,福建省的“文化经典”占6分。可见,大陆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下的功夫远远不够。再者,大陆的高中生自幼缺乏系统的国学教育,没有国学底蕴,能静下心来认真读国学的不多。加上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功利心太强,不考就不重视,《国学》校本课不是考试科目,只是考查科,学生更不重视课后的复习巩固,上完课就算了,没有从思想上真正去理解吸收。建议大陆在高考中引入生活化、趣味化、实用性强、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试题。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温儒敏分析了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六大变化之一,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不满足于“读通”,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新的高考政策已透露高考语文分值将增加到180分,据说增加的部分有可能考传统文化。如此高考指挥棒一挥,我们将迎来经典教育的曙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炎黄子孙的血脉。我们这代人任重道远,要引导下一代批判地传承传统文化,发自内心地去传承传统文化精髓,那么我们的国家将浸润温文尔雅的人性之风,我们将有一个民风淳厚的仁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