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视域中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2015-04-17 18:01
福州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群众

黄 梅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治理进程中对群众路线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群众诉求,解决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在社会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当前社会治理“瓶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社会治理的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维权意识的提升使得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在某些区域内,社会治理出现的问题甚至接近临界点,严峻现实告诫我们,缺失群众路线指导是引发社会治理瓶颈的重要关切。

1.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着日趋复杂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1]。近年来,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疏远,严重地削弱了社会治理的根基,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潜在隐患。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裹挟于其中的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也涌入国内,对国内部分人思想观念分化造成严重影响。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西化思想严重,群众观点淡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现扭曲,致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降低。

二是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和利益诉求分化。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转型时期以及矛盾凸显期,市场经济使我们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好这些合理的利益诉求,就会导致矛盾纠纷复杂化,从而会直接损害党和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时期的政党转变为长期执政的执政党,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2],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正在腐蚀着我党的执政地位。

四是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滞后。当前我国一些领导干部工作能力不足,在社会治理中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期待,始终无法摆脱自上而下的群众工作方式。对人民群众冷漠,采用强迫命令的手段做群众工作,作风粗暴,方法单一,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2.民生成为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社会建设尤其是民生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令人民群众不满意。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既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又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教育是民生之基,上学难、上学贵等教育不平等、不公平问题日渐失衡,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程度依然存在差异。城乡之间的受教育差异日趋拉大,加大了各阶层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是就业问题。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同时出现,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并存,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当前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在现阶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在全社会实现全覆盖。农村社会保障滞后、医疗保障需要加强、失业保险覆盖面需要加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贯彻群众路线

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把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主导原则贯穿于整个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贯彻群众路线,要持之以恒,着力在理念、实施、创新和成果等方面抓创新、求突破。

1.在社会治理中贯彻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曾经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社会治理中真正做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2.在社会治理中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根本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就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立场和落到实处的科学方法。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就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引起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更加多元化。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时,我们如不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和具体分析,就很难对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就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到群众中间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和需求,在详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政策法规,并把这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的政策法规回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度,提高社会治理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依靠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评价者。因此,在社会治理中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吸纳、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倾听群众诉求,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渠道,化解矛盾纠纷,为维护社会良好秩序提供更好的思路和对策。

一要培育人民群众理性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事务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方面的意识与要求有新的提高,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等原因,有些群众参与方式不合理不合法,反而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改善。因此,要引导广大群众按照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监督管理,使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更加理性化、合法化。

二要创新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问政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最好形式之一。各级政府通过网络这个渠道,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这种适应时代变化的创新方式,有利于沟通和群众的关系,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人人参与社会治理、人人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三要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化水平。社会治理的依靠力量是群众,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是社会组织。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合法、规范发展,提高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全方位提高群众的话语权,保障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形成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

4.社会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在社会治理中,把影响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共享社会治理的成果,逐步减少社会矛盾,大幅降低社会成本,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根本方法。

总之,把群众路线贯彻到社会治理创新中,不仅可以合理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而且密切了党群关系,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5.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187.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