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语文课堂教学“陌生化”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再探索

2015-04-17 15: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陌生感陌生化陌生

创造语文课堂教学“陌生化”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再探索

◎福建省漳平第二中学 黄思源

每堂语文课都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陌生化”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创造陌生而富有吸引力的语文课堂,有效提升课堂效率。运用“陌生化”,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教学情境、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渗透陌生化理论。

教学方法;陌生化理论;心理学;陌生感;语文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变化风格的教学方式显然更受学生喜爱。这是因为不断变化出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刺激了学生的注意神经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能够激起人们思维的积极性,增强思维的活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恰当运用“陌生化”理论,更容易揪住学生的心,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陌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一节课中最初的1至2分钟注意力往往会不集中,此时若教师仍旧一板一眼地教学,效果必然不好。若能够创设一个“陌生”的教学情境,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比如在高中第一册《沁园春·雪》教学活动中,笔者首先简介了此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播放歌曲《沁园春·雪》。当音乐的前奏响起时,学生都觉得很突然,直到气势磅礴、豪情万丈的《沁园春·雪》歌曲响彻教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更加急切地想听完整首歌。当歌曲结束后,学生纷纷要求再播放一次,并情不自禁地随着旋律哼唱起来……剩下10分钟,要求学生当场背诵,竟然有许多学生都举手试背,课后学生都说在这样的情境下既能快速背下课文又十分有意思。再如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笔者一上课就请学生先听一首歌,学生既惊讶又兴奋。当《七子之歌》回荡在教室时,学生们激昂地哼唱起来。歌曲结束后,我由《七子之歌》引出闻一多,从歌词的内容引出闻一多的精神与爱国情感。学生格外专注,对闻一多也充满敬仰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调节了学生情绪,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又如教学《理想的阶梯》时,我以朱自清散文《匆匆》

的配乐诗朗读为导入;教学《黄河颂》时,通过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势宏伟、奔腾不息的氛围。

实践证明,课堂伊始,教师若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好“陌生化”的教学情境,为理解课文奠定好情感基调,学生将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达到审美与感悟的最佳结合,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用“陌生”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

平时教师倘若一直用同一个音调讲课,学生会觉得就像听一首没有任何音韵的歌曲,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样的内容,如果能采用不同的语调,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让教学产生“陌生感”的一个有效方法。

《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末尾一节含蓄深沉,既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歌颂,又倾诉了如潮的哀思,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当笔者饱含深情地读完“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突然用食指放在嘴边,不发一言,像在聆听。同学们也会意地聆听着,教室静悄悄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分明感到了余音回荡,缭绕不绝,感人至深。在讲解杜甫的《登高》这一课时,先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此诗的意境,在朗读过程中,笔者始终保持音调的起伏不平,时而轻缓、时而高亢,在朗读意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老人这一生的坎坷、穷愁潦倒以及远离家乡的百感交集……学生完全沉浸在这首诗的意境之中。

教师也可以运用拟人、夸张、反语、对偶、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让语文教学语言产生“陌生感”,从而使教学语言变得生动、新鲜、幽默;也可以运用倒装、整句、散句、省略等特殊句式,为教学语言增添一份“新鲜感”。此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动作、表情也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如能配合课文,采用“陌生化”策略,突然出现与平时不同的动作或表情,则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突然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黑板,话也不说。学生们望着黑板上的字,望着教师庄严、无畏、深情的神情,这一刻他们理解了韩麦尔先生的哀痛,在这“陌生化”的举动中,课文的主题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田里。

三、用“陌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千篇一律的教法,往往会让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感到疲惫、厌烦。根据心理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适时采用“陌生化”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呈现“波形状”,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让学生感到突然,新奇,继而产生兴趣,调动思维进行有效学习。

如上《春》这一课时,笔者特意带学生们去室外感受春天。课堂师生相互问好后,笔者告诉大家今天要到室外上课,这时候学生都愣住了,当笔者说走吧,学生们才恍然大悟似地反应过来,兴奋地大叫:“哇,太棒了!”学生们课后纷纷告诉我,这节课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同时也真真切切领悟到“春”的美。同样,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分析词的意境已告一段落,学生渐显倦态。这时笔者突然说:“请同学们拿出一张A4大小的纸,接下来我们开始上美术课。”学生们都觉得奇怪:“怎么语文老师上起美术课了呢?”接着让学生把词中出现的九种景物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简笔画在纸上,然后再选择部分作品投影给大家看,每看一次就温习了一次……随着投影仪一亮,学生的注意力又被调动起来了,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自编自演情景剧、组织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赛、讲故事擂台赛……这些教学方式都是教师信手就可拈的,只要学生时时感受语文课的“陌生化”,那么他们对语文课就会越来越感兴趣。

四、用“陌生”的教学内容,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经常会遇到这么一种尴尬场面:教师讲的酣畅淋漓,学生却无动于衷,结果感动的只是自己,这是因为教师不顾学生的反应,一味输出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信息,却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内容的新奇点,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如在《项链》一文讲解结束时,笔者突然说出自己对路瓦德夫人的另类评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路瓦德夫人想要打扮得漂亮一点去参加舞会,这是人之常情。丢失了项链之后,她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苦苦奋斗了10年还清债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值得人们学习。”此话一出,学生们惊奇哗然,有的学生认为刚刚批倒了路瓦德夫人怎么又站起来了,有点意外,教室里马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于是笔者让大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笔记本中,学生们又带着探究的心理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之中。为此笔者专门组织了一堂讨论课,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把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感悟抛出来,学生们由此也更加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

人们常说:一千个演员会演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笔者要说:“一个教师就可以演出一千堂各具风格的语言课。”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创造陌生而富有吸引力的语文课堂,应是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倘若每一堂的语文课都能让学生感到陌生,学生们自然兴趣盎然,也会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当中。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陌生感陌生化陌生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幸福的“加”
熟悉又陌生的“”
追求有价值的“引导”
浅析被误读的私摄影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