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本是知识的有效载体,其中蕴含着教育功能、教育理念及教育目的。教师只有做到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刻地领悟文本精神,通过科学地处理和有效地组织,才能将其精华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有价值的引领,提高语文素养。本文从文本的文体特点、情感触发点、关键点、“陌生感”语言方面如何正确解读文本进行阐述。
【关键词】正确解读 文体特点 情感共鸣 理清行文思路 “陌生感”语言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90-02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正确解读文本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准确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正确、深入、有效地阅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从文体把握
结合文体特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说明文抓说明对象、说明对象 结合文体特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说明文抓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议论文抓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即是什么,为什么;写人的文章重在表现人物的精神品德、人物思想,因此文中的人物肯定是文章所要浓墨重彩的,所有的情节都在铺展所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思想行为,以达到表现人物的品质。教学中注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等的细节描写,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是人物个体特性、思想品格的具体表现,同时也能反映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这就是教给学生怎样有效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记事文常常是通过叙述事情,渗透道理,文中即使写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也是为所要讲的道理服务。在叙事性的文章中,事情的六要素结合起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关键在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六要素,组织语言有效地衔接六要素,进而概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训练、强化的能力。
二、注重情感共鸣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们要去挖掘文本中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触发点,以此营造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共鸣,让学生在品悟语言、学习语言的同时升华情感,使语言得到内化。一要细品语言,深入体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義;二要联系写作背景或作者经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白言外之音;三要课外延伸,拓展阅读,在阅读中才能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我先抓住题中的“永生”,启发学生思考:永生是什么意思?你见过有人永远地活着吗?那为什么说邓小平永生?带着情感的共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地阅读文本,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自己觉得满意的答案……接着,简介邓小平的一生和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印象就更具体,更深刻,对他的丰功伟绩也了解更多,从而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爱戴、崇敬之情,对文中语言的感悟、理解、内化也水到自然成了。最后趁热打铁,推荐阅读《邓小平传》,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的素养。
三、抓关键点理清行文思路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正确解读文本离不开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只有理清行文思路,才能为我们教学设计思路的清晰奠定基础。
如何才能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行文思路可以抓住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第一,抓住重点句法。抓住文本的重点句,就能做到提纲挈领的拎起全文内容。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抓住“给永远比拿愉快”。第二,结构层次法。即通过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是教学生学习课文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变色龙》一文,让学生按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给文章分段,理清行文思路。第三,抓中心事件法。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来理清文章思路。如《林冲棒打洪教头》问: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第四,抓写作顺序法。即按照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来梳理行文。
四、抓“陌生感”的语言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注重那些对于学生来说有“陌生感”的语言。所谓的“陌生感”语言就是学生还不熟知的语言,包括新词汇、新的句子表达方式等。这些“陌生感”的语言是值得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值得我们教师浓墨重彩、精心设计。正所谓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每节课教学后要问问自己学生学了哪些新知识,新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文本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体会其中丰富的感情,感悟深厚的意蕴,提高语文的素养。总之,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本地正确解读就是大树的根,只有“根”越深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才能更加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陈凯 .提升语文素养,强化文本解读[J].学园,2011.1.4.
[2]陈莹.“遵路”、“入境”、“悟神”——从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看阅读教学规律[J].江西教育,2000年11期.
作者简介:张菊花(1975.10-),女,汉族,福建,本科,小学教师,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