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拉动学生的“内需”*
◎福建省闽侯县实验中学 李德钰
教育的重大弊端之一就是把教学当作教师一厢情愿的事情,而受教育者却没有相应的需求。学生内在的进步需求可概括为“内需”,拉动学生的内需,比辛勤的教学本身更重要。本文从实现人生目标、满足个性兴趣、增强竞争能力的需求、感恩父母师长、解决实际问题、展示个人才华六个方面具体阐述在拉动学生内需方面的实践经验。
教育艺术;学生成长;内需
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是重要的一环;学生的教育,拉动“内需”更是重要的一招。学生的“内需”,指的是学生内心对学习的需求。缺少内需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不能拉动学生内需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拉动学生的内需,可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1.现状:没有明确目标,缺少学习动力
有些学生对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颇为了解,常常跟着别人说:“考上大学又怎样?”这是典型的“读书无用论”。还有些学生天天背着书包上学堂,却是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也没有撞一天钟,这些同学不知道也不明白读书有何用。更多的同学心中有朦胧的远大目标,却没有明晰的阶段性目标,虽想千里之行,却不知始于足下。他们的目标是遥不可及的夜空之星,是竹篮难捞的水中之月。
2.对策:着眼于大目标,着手于小目标
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报效祖国的事业中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都是必要的。这种教育可以注入强劲的动力,也容易流于空乏而缺少可操作性。于是,制定阶段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阶段性目标,可操作性强,容易给人带来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开学初就定下半期全班奋斗目标:四项评比要居年段第一名,学习成绩总评要在年段三名之内;给各学习小组定下半期奋斗目标:没有明显的违纪行为,最低分要上及格线;给个人定下半期奋斗目标:四项评比不扣分,考试不舞弊,某某科达到优秀,某某科良好,某某科至少及格。甚至还有背单词、背古诗的数量要求、时间要求等。
心理学表明,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就会有异乎寻常的指向性。决心奔向大目标的内需,是最强劲的内需,虽然不易建立,但决不可放弃。小目标可操作性强,给人奋力一跃可以到达的感觉,易于激发热情。切合实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小目标,是实现大目标的基础。激发起学生实现小目标的欲望,便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1.现状:课堂枯燥乏味,难有学习兴趣
知识总以科学严谨的面目示人,通常都缺少趣味性。学生没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就会觉得所学内容枯燥乏味,四十五分钟如坐针毡。教师只知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的感受,更加重了学习的乏味感。学生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或抗拒不了种种影响学习的诱惑,对学习的需求低下。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一定缺少做好它的热情,其效果可想而知。
2.对策:引导原有兴趣,增添新鲜兴趣
就全体而言,要在严肃的话题中融入有趣的插曲,要在科学的表达中融入诙谐的语言。能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师生互动乐在其中,收获大而无负重感,下课铃响而余兴未尽,则是最佳状态。对个体而言,要善于发现其原有的兴趣:对某学科的兴趣,对学科某方面的兴趣,课外的其他兴趣,从中加以引导、肯定,让有限的兴趣火花燃烧起来。教师要努力培养新兴趣的增长点,不断扩展兴趣的范围。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学生就可能爱学。
心理学表明,兴趣能使人迅速把感知作用于相关事物。兴趣引发的内需见效快,但巩固难。兴趣可以吸引学生而目标能稳住学生,让已有兴趣发扬光大需要教师的眼光,让新兴趣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则需要教师的智慧。这一点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现状:满足得过且过,缺乏竞争机制
一堂课,就知道唾沫横飞地灌,不用小测、竞赛检验
效果,不用各种PK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则课堂有如一潭死水,学好者无缘斗胜缺少激情,学孬者不会献丑相安无事。许多教师认为,讲完教学内容乃第一要务,小测、竞赛费事费时。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完书看似负责任其实是不负责任,因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2.对策:引导个人比试,组织小组PK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竞争的氛围中加以引导,能激发其取胜的欲望,就会产生学习的需求。先要在全班建立学习小组,大约八人为一组,组内四人为师四人为徒,各组之间实力相当。小组在完成作业、课堂回答、小测及大考等方面的积分,高者为金牌组次者为银牌组、铜牌组。个别人对胜负可能持无所谓的态度,但禁不住团体力量的督促推动,也不好意思表现得太差劲,于是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增强竞争本领的需求。除团体总分竞赛外,还可以进行个人对抗赛,如甲组的某某对乙组的某某,进行淘汰赛,这样既有小组的荣誉,又有个人实力的展示,有助于拉动内需。一定时间之后,根据小组综合得分评出金牌组等,全组(四桌)一起调到相应的位置。对小集体进行这类奖惩,没有歧视差生的问题,只有对先进小组的肯定和对落后小组的督促。由于建立了学习小组,组员的需求能及时得到组内师傅的帮助,同时靠自己的内化,考老师的优化。
心理学表明,个体都存在好胜心理,性格不同、机会不同、引导不同,显示的程度不同。积极向上的集体(如学习小组)一旦形成,每个成员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集体荣誉感。个体竞争和团体竞争都是拉动学生内需的重要环节。
1.现状:沟通渠道不畅,冷暖少有过问
平时学好学坏家长不知道,大考差了吓一跳;教师评完作业一发了事,优不表扬差不面对,甚至答案投影自评了事,总觉得优者自优差者自差,表扬无需批评无益。但事实上,没有表扬就会缺少动力,没有批评就会缺少推力。
2.对策:及时沟通信息,适时予以鼓励
与家长的沟通:适时发家校联系卡,评其为“优秀之星”(评选理由:近期学习成绩优秀,各项表现突出)“进步之星”(思想、学习较前有进步)“加油之星”(近期的学习及其他表现有待加强),让家长对孩子近期的表现定位有较明确的了解,并用电话、签字反馈。学生为了进入相应等级,产生了上进的欲望。师生间的沟通:优秀作业、最差作业多媒体展示,典型错误集体讲评,个别错误争取面批。由于要面对同学、面对老师,便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内需。
学生一旦觉得不可以辜负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不可以辜负辛勤教育自己的老师,由感恩之心或敬畏之心而产生学习的责任感,就会有进步的强烈需求。
1.现状:联系实际不够,认为学而无用
各科的学习常常忽视了对实际运用的联系。一是学生不知学了对现实生活有什么用处,二是不知学了眼前的知识对以后学习的用处。教师常一厢情愿地认为,我教的就是有用的,你乖乖地跟着学就是了。许多学生会自作主张地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结果断了知识的链条。
2.对策:教学联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
英语口语学了就用,或急用先学。班主任或英语老师,要求学生礼貌用语说英语,上课迟到用英语先道歉再求进,同行提示用英语(如:我们一道走,我们上街去,我们上学去,我们回家等)。生活化的用语慢慢扩展,学英语的内需就被拉动。语文可以礼貌用语古为今用,也可学了文言词用来理解成语,上街找错别字找精彩标语找有毛病的对联。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能解决这些问题么?
学以致用的另一种情形是,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知识铺路,这一点非常重要,务必让学生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切的体会。如学了平方差公式、勾股定理,就要告诉学生以后会经常用到以引起重视,到后面出现实际运用的题目时,再强调知识的前后联系。心理学表明,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实用价值,就会有学好它的欲望。
1.现状:无缘展示才华,终日默默无闻
学生有某些才华却无缘展示,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积极性被磨灭了,甚至已有的才华也被磨灭了。没有展示的机会,有人甚至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才华。
2.对策:积极创建平台,人人可获机会
语文课可经常性地进行即兴演讲,英语情景对话(如购物、打电话),政治新闻播报,历史“以史为鉴”,地理“环球旅行”,生物“动物世界”等活动,组织班级、年段、学校级别的学科竞赛,积极参加县级乃至全国的各项竞赛,鼓励或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这些活动,可以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获得一定的成功,既鼓励了自己也鼓励了别人。若无才华可展示,就会有充实自己的欲望。教学现实表明,许多平台的创设,常常是面向精英。如,征文比赛,每次总是有限的几个同学参加。能让更多的同学上平台,还在于平台不能过小不能单一。
学生的需求,是强劲的学习动力。与生俱来的,要发扬光大;一时缺少的,要努力激活。以学生的视角看教学,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拉动学生的学习内需,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拉动学生的学习内需,拉动学生的学习内需,是每个教师不可或缺的教育智慧。
(责任编辑:林文瑞)
*本文系2013年度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教研教学‘激活内需’推进模式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Z2013GH12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