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本原道法本然
——应永恒本然语文观的理论与实践

2015-04-17 15: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教学

探寻本原道法本然
——应永恒本然语文观的理论与实践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 石文美

应永恒老师在近四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求真、求实、求序、求和、求新、求美,渐成“本然语文”的教学观。这得益于他的教育实践、思考、学习和进取,得益于时代造就、文化滋润、名师指点、机缘孕育。他的本然语文观,为闽派语文增色添光。

应永恒;本然语文;理论;实践

应永恒老师是福建教育学院的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培骨干教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组成员,2006年福建省高考语文专家组成员,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审题组组长。他在近四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求真、求实、求序、求和、求新、求美,近年又提出“本然语文”的教学主张,成为闽派语文的又一代表性人物。

一、应永恒的“本然语文观”

本然,即事物的本来样子、内在规律。本然语文就是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根本,遵循母语教育之道;把课堂上出语文味,把语文当成语文来教,以语文的方法去教语文。在应老师看来,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教育是以真情感动真情,以智慧培育智慧,以心灵滋养心灵。本然语文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人生的成长中,懂得辨析什么样的文化是优秀的,什么样的审美是健康的,学会在民族文化的大餐中汲取营养,促进精神发育,思想成长。他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生存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更有价值;能给师生智慧的润泽、身心的愉悦和灵性的滋养,充盈生命,让师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在应老师看来,本然语文具有本一、本真、本练、本我、本色的特点,他的本然语文观包含着求真观、求实观、求序观、求和观、求新观、求美观。

1.求真

“本然语文”就是要追寻语文之真,让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明真相,知真理,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教师要教有“心”、有源、有质地、有灵魂、有对象的语文。要回归文本,细读文本,说文解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是本然语文教育的核心。他上《论语》,解文句真义;教《天净沙·秋思》《秋天》,感悲喜真情;教《生物入侵者》,扣物种特征;教《将进酒》,知人论世,较诗意之真。他认为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品析、运用,从上下文和字里行间观此识彼、前瞻后顾,从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中感受真情理趣。求真的教学还在于遵从文章体式之真,透过文本,面对实际,把握作者的真情怀。因此,调查学情要真,依此对教学计划作适时调整;发现的问题要真,注重动态生成;导引点拨要真,及时处理反馈信息;自主学习要真,让学习自然地发生在学生身上。语文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智慧、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体悟到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用健康的思想、情感来滋润心灵,用前人的智慧、道德擦亮眼睛,让更多的文化因子进入到学生的血脉之中。求真就是守正的过程。通过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与表达习惯,让学生学习汉字汉语、言语规律、为人处世、做人做事,播撒理想的种子,滴灌生命之魂。

2.求实

语文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语文授课,一切都要落在实处。要教有“用”的语文,活的语文。“求实”是语文课堂生命的保障,要实事求是,“实”应“实”在“语”与“文”上,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并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在具体的语文中,更要讲语文的工具性,理解并掌握运用言语技巧。他认为语文要教给学生实在的东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让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得到语文方面的收获。他提出了固本养气强身的语文学习策略,强调一课一得(或多得),集腋成裘,使学生能思考,能作业,能考试,促发展,益成长。他上《致女儿的信》,紧扣书信特征,在对话和互动中导读点拨,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带领孩子们感悟爱情的美好与内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他们搭建精神的小屋。他的求实,回归了教育本质,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应老师所著的《学古文写作文》就是很实用的教学参考书,它化用了古文,激活了课堂,以古鉴今,推人及己,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全面、省时、高效、广益,被确定为福建省校本课程教材,列入闽派语文系列丛书。

3.求序

序,是指语文这个学科的规律,也是语文这个学科的重点。应老师认为,序是由学情和课文所决定的。学情是序的着眼点,教材是序的出发点。备课前通读初中或高中的六册教材,是宏观的序;利用假期备好一年或一学期的课,是中观的序;单元备课,是小观的序;单篇课文,是微观的序。序是多阶段的——备课时大量取舍梳理,课堂调整生成与预设;序是多形式的——依学情讲计划、安排,调整预设程序作,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应老师按照言之有体、序、物、据、理、类,有步骤地实施了教学。他认为,有序就须先预设好切角、链条、落点。他在讲授《生物入侵者》,由统领全文的定义切入课文从内容到方法,从工具性的知识掌握到人文性的教育,由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筛选信息,把握概念和特征,梳理文本逻辑顺序,达成三维目标;讲授诗歌《关雎》,巧布教学之序,结合学情,步步引导,层层深入,渗透了成为君子、淑女的人文教育;讲授《蒹葭》,紧扣核心词“从”,连带解读了学生的疑惑处、疏忽处,咀嚼词语,理解诗意,把握形象,明确主旨,挖掘“从”的奥妙——准确表现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即理想和现实间始终存在着距离;让学生领悟到人要有信仰、有毅力、有精神。求序,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字的深处,领略到他人无法领略到的风景。

4.求和

“和”是融和,融合,融洽。在他看来,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讲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分成阅读、作文,语基、语用,其部分或特性应贯通统一为整体,水乳交融地融和在一起。他讲授《智子疑邻》,将教学融和在背景中,融和在出处中,与作文融和,与生活融和;告诉学生: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可以演绎成不同版本、结局、主题。他讲授《关雎》,不断寻找师生对文本的共识点、共鸣点、共通点、共生点,最后达到琴瑟和谐的境地——师生和谐、文道和谐、读写和谐、彼此和谐、文本和谐。他认为,语文是可以“和”的:课文内部各要素“和”成主题,语文知识与能力“和”成素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和”成文化,语文习得与考试“和”成水平,语文学科与社会、自然、人生“和”为一体。他强调手段与效果的统一,讲究法效之和。文本、文路、文旨、文法、文构、文道、文字、文辞、文段,各元素是一个和谐统一体。教学中,他以文载道,以文悟道,文道结合,文道统一,这是兼美文质,文道之和。应老师是温和的、和蔼的、热情的,他的语言是幽默的、诙谐的、生动的,他能顺应孩子的心理,走进学生的世界,达到师生之和。他上的《蒹葭》就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关雎》的对比中,与中外神话的比较中,推想先贤的采编意图中,揣摩课本编者的意愿中,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追求说”,并与学生达成了共识。他研教研学研考,三管齐下,尽力促成语文教、学、考的协调统一。

5.求新

应老师认为,“本然语文”要在求真守正的基础上求新,在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上求新,在针对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终身学习有帮助方面求新。求新要基于文本的准确的解读,要有教师自己独特的个性,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主张相融合。如他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在江和“我”的大小对比上,在杯酒“酹”江月融和人与自然上,在首尾呼应上,在作者儒释道融和的素养上,在词“打破平仄句调格律”上,在作者稀释悲哀上,细心涵泳,挖掘其间的情意,洞悉文本的核心价值,构思自己新颖的课堂。他讲授《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揭示了这篇文章把一件悲伤事写得快乐、把一个家常宴写得诗意、把一种平凡景写得鲜活、把一堆普通人写得高雅,把一个小场面写得鲜活的奥秘,把一篇百字短章小幅上得丰满圆润,解剖一只小麻雀,以小见大,真是出其不意。应老师长文短教,短文细教,典文精教,简文丰教,同文异教,创意不断,新人耳目。在教学中,就是很小的一些细节,应老师也精心设计,他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要求同学们给烛之武设计一张名片,上面必须有一句广告词,那梳理课文、把握主角的创造性教法令听课的师生至今难以忘怀。

6.求美

语文美在文本、体式。不管是语言本身,还是它所承载的内容,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他不断探索语文之美,把在课堂上和学生一同享受语文的美当作自己的追求和快乐,《天净沙?秋思》的形象美,《秋天》的画面美,《归园田居》的平淡美,他都带领学生去领略,去体味,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汉语之美,诗文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沉浸在美丽的语文世界里,心灵永远澄澈美丽。他不让学生做色盲,带领学生辨清课文的人文、科学、艺术、情感、美学各类色彩。在他看来,文章是借助语言传递出自己的魅力的,文本语言各有各的美,有的一眼洞穿,有的需细细品味,我们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有限的、具体的、诉诸感官视听的形象、语言的品味,领悟到那内在的内容,通过求美,引导学生经由外在语言特点、风格走向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同时提高师生的“心意境界”。他提出了赏诗品文的“五要”:精、细、深、广、活。提要求,给方法,让学生学会品读,享受美,领略美,鉴别美,欣赏美,在一次一次的审美活动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洞察世界,了悟人生,强健精神,完善人格,释放心灵,提升境界。

如果把“本然语文”比喻为一棵树的话,“真”是根本,“序”是枝干,“和”是绿叶,“新”是花朵,“实”是果实,“美”是风韵;“本然语文”的“真”之根本,“序”之枝干,“和”之绿叶,“新”之花朵,“实”之果实,“美”之风韵,是浑然一体不可拆解的。其实,这六要素,已俨然成为一个

系统,“真”是本质,“实”是内容,“序”是结构,“和”是状态,“新”是呈现,“美”是形象。应老师在“本然语文”课堂上种下一棵语文智慧树,让学生在这棵大树下生长智慧和生命:“求真”培养面对杂乱世界的操守,“求序”培养面对纷繁世界的思路,“求和”培养面对混沌世界的融通,“求新”培养面对奇妙世界的创造,“求实”培养面对博大世界的奉献,“求美”培养面对多彩世界的眼光。这六求,让学生视界宽广,灵魂充盈,在社会中能够自处,能够交流,能够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群,这正是应老师教书育人的终极追求。

二、应老师本然语文观溯源

应老师阅历丰富,在入高校学习前就做过民办教师,师专毕业后又在任教岗位上读本科,读在职研究生,教过乡村、城镇的多个中学,然后又调入福建教育学院从事语文教师的培训进修工作,经历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他上高中语文的课,也上初中语文的课,上城镇中学的课,也上农村学校的课,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各个课型,各种文体,各类作品,他都有许多好课,其高度、广度、深度、梯度、向度、法度、密度、容度、质度、量度、气度、热度对广大教师都很有启示。他把课堂教学当成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带着“课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和谐发展”的宗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送教下乡,支教弱校,积极营造语言文字散发能量的磁场,让各地的学生都能享受文化哺育的快乐。应老师的本然语文观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他语文教学实践智慧的结晶。

孙绍振老师说:“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应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他有思想,有积淀,在语文专业化道路上走得相当稳健。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审美习惯、价值判断,往往来自于阅读。定力、静气和耐性让他徜徉书海,游弋灵魂,思索存在。他对文本常常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字词有精准的解读,对主旨有深层的领悟。在应老师的许多常态课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到位的文本解读,感受到他真挚的人文情怀,见到他漂亮的粉笔板书,看到他神采飞扬的形象,这至少可以让人感受到他认真的备课态度、努力的学术追求、严谨的专业精神、饱满的教学热情、高超的教育水准、深厚的汉字功底、美观的书写技能、厚实的语文素养和“严谨典雅,博精活化”的教学风格,这些成为他本然语文形成的良好基础。

诚然,应老师本然语文观的形成并不是无来由的,他对王立根、陈日亮、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作过了相关的研究,归纳了王立根智慧作文教学对真、心、体、读、信、听、导、范、慢的本然追求,初探了陈日亮老师职业素养——积本钱、尽本分、显本色,简说了于漪的“本然语文教育”——教文育人、激情、润心、养习、重思、善学,学习了钱梦龙老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育思想,吸纳了这些语文前辈追求本然语文的经验。在他学习钱梦龙语文教学思想的文章中,最后概括了语文教师的价值是:“以‘民族语言教育’为金线贯穿教学,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懈追寻,以‘厚实的语文功底’为根本奉献教育。是为正道,是为本然。”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使命。他还受到过同行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的启迪,汲“本色”理论之泉,浇“本然”语文之树。这些都是应老师本然语文形成的重要营养。

有语曰:文如其人。应老师的本然语文观,是立足于他本人——本色做人,本真待人,本然立人。他学孔子那样做个真实、自然的、生动的老师,身体力行,用整个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在教语文,在教人学语文,在用语文教人。应老师的本然语文观也是立足于教师主体,他提出了我们每个教师要追求的高境界是:汲取传统营养而不为所囿,接受新潮思想而不赶时髦,遵循法度而能大胆创新,站在前沿而能虚怀若谷,装着未来而能脚踏实地。这里充满着辩证的意味。哲学意义的生成预示着教师的灵魂转向。这使应老师穿透经验和部分知识的局限,思考语文本质和知识意义生成的规律,进而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使自己从“课堂操作者”变为“课程创生者”,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建构自己的新体系。应老师的本然语文观形成的推动力量来自于他强大的内心、活跃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清醒的认识、满腔的热忱和勇敢的担当。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应老师还把目光投向了现代理论。他认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使得过程更富有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他引进定向控制、结构系统、信息源流的原则,依纲据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参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制定出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计划,与单元教学和单篇教学,组成一个有机的网络。在实践中,他还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论的有关知识,对语文教育理论进行了应用性追求,而他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也更加注意学情研究,并整理了比较系统的语文学习策略,触发学生思维,叩击学生心灵,使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能。丰富的教学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观照,这些理论依据支撑了他的本然语文观。

教学主张的提炼与形成有个过程。应永恒老师早期注重夯实基础,中期致力于“学古文,写作文”的探索,在不断求真求实的同时,关注语文教学各要素各元素的序列与配合,并力求其和谐统一,让它们相互影响、激荡,彼此生发、成就,不断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后期他试图突破学科的束缚,借鉴前人经验,思考语文今昔和将来、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出路,梳理思绪,经过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数年历程的酝酿,逐渐提炼与形成了本然语文的教学主张。在2014年福建省第一届高中“本然语文”高级研修班上,他面对来自全省各地的

400多名骨干教师、教研员,首次开设了《我的教学主张:本然语文》的专题讲座,解读并例说了自己遵循母语教育之道的系统思考,这应该是应永恒老师本然语文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其后,应老师在北师大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浙师大第二届语文专硕教育教学研讨会及华中师大、琼州学院多个国培骨干教师班介绍了他的本然语文观,其观点逐渐为省内外语文同行认可并肯定。

应永恒老师求专业之道,探发展之路,其本然语文观源自上世纪60年代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给福州一中的题词——“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源自闽派语文前辈孙绍振、陈日亮、王立根、赖瑞云等老师的悉心指导,源自江浙语文王尚文先生、上海钱梦龙、于漪等老师的教学滋润(应老师是浙江人),源自黄厚江先生本色语文的直接启迪,源自“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培历程中方智范教授以及“名师培养工程”历程中余文森、雷实、鲍道宏等教授的导航领路,源自应永恒老师自己近四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源自他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不懈的跨越和进步,这是应老师对语文规律的探索,对语文本原的追寻,对语文本质的坚守,对语文本然的回归。在语文教学出现一系列“失魂落魄”症状的今天,应老师本然语文观的形成,显示了闽派语文求实去蔽、兼容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应永恒的本然语文观,紧随陈日亮的我即语文观、王立根的智慧语文观和陈成龙的创新语文观等,再次呈现了闽派语文的丰富性。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