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钟 岳,杨宇东,蔡立东,冯 伟,张震波
(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陕西 西安,710005)
急腹症是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特点是起病急、病因复杂、病情重、变化快,不及时确定诊断与有效治疗,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各种检查手段的应用使急腹症的确诊率显著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例由于各种原因术前无法明确诊断,导致“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或延误治疗。随着腔镜技术的成熟与微创理念的普及,应用单孔腹腔镜探查可使诊断不明的急腹症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2013 年2月至2015 年2 月我院应用单孔腹腔镜技术探查、诊治急腹症患者78 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组急腹症患者78 例,其中男36 例,女42例;15 ~71 岁,平均(45.2±16.3)岁。患者均以急性腹痛就诊,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腹膜炎表现,其中39 例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18 例急性阑尾炎,2 例腹部闭合性损伤,3 例空腔脏器穿孔,16 例术前不能确定诊断。
1.2 手术方法行常规术前准备,全麻下行单孔腹腔镜探查。常规以脐部做第一切口,对于有手术史的患者,尽可能远离瘢痕,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8 ~12 mmHg,注意术前上腹体征为主者脐下缘穿刺,反之以脐上缘穿刺10 mm Trocar,置入30 度腹腔镜探查腹腔,观察有无积液、积血、血肿,了解肠管粘连部位、程度,按肝、胆、脾、胃肠、肠管系膜、大网膜及盆腔子宫附件顺序观察。先用单孔腹腔镜探查后根据诊断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明确病变部位后选择不同的体位,行单孔手术或再确定主操作孔、辅助操作孔的位置。69 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诊断与治疗,7 例镜下明确诊断后中转开腹,2 例明确诊断后行非手术治疗。
1.2.1 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 本组39 例患者病程均在72 h 内,术前行B 超及MRCP 检查,明确排除胆总管结石。先经腹腔镜单孔探查,进一步明确诊断,27 例完成单孔胆囊切除术;12 例胆囊炎症反应明显,三角区充血、水肿,解剖困难,改行三孔或四孔法腹腔镜手术。
1.2.2 急性阑尾炎 18 例患者病程均为72 h 内,单孔探查后,13 例完成腔镜手术;3 例回盲部粘连固定成团,2 例阑尾在浆膜下呈盲肠后位,回盲部充血水肿,解剖、分离困难,中转开腹。
1.2.3 腹部闭合性损伤 2 例均于外伤后2 h 内行急诊手术。1 例为小肠穿孔,行四孔法肠穿孔修补术;1 例为脾下极破裂,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
1.2.4 急性空腔脏器穿孔并腹膜炎 3 例均为胃窦部前壁穿孔,探查明确穿孔部位后,行四孔法胃穿孔修补术。
1.2.5 术前不能确诊的患者 16 例患者中3 例急性腹膜炎并盆腔积液,行单孔盆腔冲洗;2 例急性输卵管炎,术中请妇科会诊明确诊断后保守治疗;2 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行单孔淋巴活检术;5 例不全性肠梗阻,行腔镜肠粘连松解术;4 例腹腔肿瘤,均为结肠肿瘤,2 例行五孔法腹腔镜手术,2 例中转开腹。
本组78 例患者均于单孔腹腔镜探查后确定诊断,其中69 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诊断与治疗,7 例中转开腹,2 例行非手术治疗。39 例急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8 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13 例行腹腔镜手术,5 例中转开腹;3 例胃穿孔及1 例外伤性小肠穿孔患者均行腹腔镜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1 例脾破裂,行腔镜手助脾切除术;16例术前不能确诊的患者,急性腹膜炎并盆腔积液3例,急性输卵管炎2 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2 例,不全性肠梗阻5 例,腹腔肿瘤4 例。
急腹症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及时发现病因与有效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错误的术前诊断,往往导致“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或延误治疗,并带来明显的负面后果。研究表明,12%的急腹症患者可避免剖腹探查[2],亦有报道称此比率为5%~22%[3]。因而判断是否及时剖腹探查一直是外科医生的难题之一。同时,在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4-6],对创伤的“最小化”与解除病灶、病患利益“最大化”的微创理念深入人心。而腹腔镜技术,尤其单孔腔镜技术,将两者紧密结合,价值凸显,逐渐得到了外科医生的重视与认可。
3.1 优势传统剖腹探查术探查范围较局限,仅切口下清晰,其余部位基本靠术者的手感与经验,且往往需要改变切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其在急腹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被认为是目前诊断与治疗外科急腹症的首选方法[7]。它具有较剖腹探查术明显的优势,首先,探查范围广,腹腔镜行全腹腔探查,可清晰发现腹腔内病变的部位、性质,明确诊断。其次,创伤小,行单孔探查,根据具体病变,行单孔或多孔腹腔镜手术,或选择准确的切口行剖腹手术,可大大降低对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后,通过尽可能小的微创治疗手段,清除病灶,解除病痛,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尤其单孔腹腔镜技术,术后腹壁无明显可见的瘢痕,具有更佳的美容效果,更加符合整体微创的心理与生理要求,极大的满足了患者微创治疗的需求。
3.2 注意事项急腹症行单孔腹腔镜探查术,不同于已确定的常规手术,其病变部位及性质并不能确定,需行全腹腔探查。
3.2.1 术前充分沟通,建立良好的心理预期 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增进信任,使患者放松心理,配合治疗。术者与助手及医护的沟通也很重要,大家形成共识,完成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不能片面追求全程单孔完成手术。单孔腔镜手术只是将原有的手术通过腔镜的微创形式完成,术中分离困难、解剖不清、遇有较难控制的出血时,应果断增加切口,改三孔、四孔法操作,甚至中转开腹。中转手术并不是手术的失败,而是手术方式的转变。
3.2.2 切口的选择,气腹的建立 单孔腹腔镜探查,切口一般选在脐部,常用Veress 气腹针穿刺建立CO2气腹,根据术前的初步判断,病变考虑在上腹部时可选择脐下缘;认为在下腹部时,可选择脐上缘。一定先进气腹针,确保进气顺利,建立气腹后,再做切口。腹胀、肠梗阻、有既往手术史、怀疑腹腔内粘连时,采用开放法建立气腹比较安全。进镜、操作完成,退镜时,一定注意观察切口下方有无积血、积液及脏器损伤。
3.2.3 探查顺序 单孔腹腔镜探查顺序与剖腹探查原则相同,首先进行全腹腔观察,根据术中所见,如腹腔积液、积脓、积血或消化液外溢、纤维素附着等情况,多可发现病变。临床常见急腹症仍以急性炎性病变多见,腹腔镜检查多不难诊断。对于术前诊断基本明确的急腹症患者,不能简单认为是局部手术,而忽略全腹腔探查,一定要遵循先全面后局部的顺序,以免漏诊。如探查中未发现明确的病变,应慎重对待“阴性”探查病例,注意如早期肠系膜包裹等类似情况,一般急腹症的腹腔镜探查漏诊机会低于腹部外伤的探查,因后者多为多处损伤。必要时剖腹探查术仍是避免漏诊的基本保证。
3.2.4 探查困难的部位 采用单孔腹腔镜探查困难的部位有:肝脏与脾脏膈面深部,膈肌深部,胰腺,胃后壁,十二指肠的二、三、四段,结肠腹膜外部分,肠梗阻梗阻近端肠管等。对于实质脏器,腹腔镜超声波诊断设备可弥补腹腔镜无法直视深部结构的缺陷。对于空腔脏器,胃镜、肠镜可辅助寻找腔内病灶。
3.3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急腹症诊治中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3.1 适应证 包括诊断性适应证与治疗性适应证,经相关检查尚不能确诊,或已初步诊断但出现症状体征不相符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及难以确定手术指征者,且无明显的手术禁忌证。诊断性适应证:(1)腹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2)血流动力学尚稳定的不明原因腹部损伤;(3)原因不明的急性腹痛;(4)肝脏疾病的直视下活检与鉴别诊断;(5)原因不明腹水的鉴别诊断。
3.3.2 禁忌证 (1)严重心肺功能障碍;(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状态;(3)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4)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昏迷前期或大量腹水;(5)腹壁内、腹腔内严重感染;(6)膈肌破裂。相对禁忌证:腹部多次手术史,估计腹腔内粘连;较大的裂孔疝;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关于休克状态,Steinman 等[8]、Greif 等[9]的研究表明,CO2气腹作用于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休克的动物模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内环境紊乱,机体是可以耐受的,但临床上能否使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3.4 不足(1)单孔腹腔镜探查术是在麻醉下进行的创伤性诊治,可能会出现相应的麻醉并发症。(2)由于腹腔镜技术的局限,腹腔镜探查时,对腹腔内深部的病变诊断率偏低。与B 超、CT、MRI、内镜超声有机结合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特异性。
急腹症能通过单孔腹腔镜探查及早发现病因,且明确诊断,同时通过腹腔镜手术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治疗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单孔腹腔镜探查,既发挥了各种操作的优势,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医源性副损伤,其腹壁无明显瘢痕,具有更佳的美容效果,可实现整体微创、精准外科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孝平.外科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93.
[2] 王向瑜.腹腔镜诊治急腹症9 例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11):1226.
[3] Memon MA,Fitzgibbons RJ.The role of mimimal access surgery in the acute abdomen[J].Surg Clin North Am,1997,77(10):1333.
[4] 朱江帆,胡海,马颖璋,等.经脐入路腹腔镜手术的初步临床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75-77.
[5] 张光永,胡三元,李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1):18-20.
[6] 张震波,蔡立东,杨福泉,等.经脐入路腹壁无瘢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8):626-627.
[7] 冯秀岩.普外科急腹症诊治中应用腹腔镜探查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44-45.
[8] Steinman M,da Silva LE,Coelho IJ,et al.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effects of CO2pneumoperitoneum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hemorrhagic shock due to retroperitoneal hematoma[J].Surg Endosc,1998,12(5):416-420.
[9] Greif WM,Forse RA.Hemodynamic effects of the laparoscopic pneumoperitoneum during sepsis in a porcine endotoxic shock model[J].Ann Surg,1998,22(7):47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