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来了

2015-04-17 14:06许高峰
信息化建设 2015年2期
关键词:专车出租车司机

许高峰

在2014年“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极具土豪范儿的“拼钱大战”被叫停后,专车服务成为各大打车软件的又一新战场。然而,专车服务似乎在中国有点水土不服:自2015年1月以来,已经有近十个城市叫停了专车服务。

值得庆幸的是,交通运输部于2014年11月27日、2015年1月8日两度表明态度,对专车业务将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和包容市场创新。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但私人驾驶车辆混入专车经营的行为属于“黑车”范畴。交通运输部的鲜明态度,无疑让业内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专车这个“小媳妇”来说,还是有开明的“婆婆”支持的。

专车服务是啥?

突然有急事需要出门,又怕打不到车?没事,只要点点手机,专车就会在门口等候,而且通常都是中高档车,司机就如英式管家一般身穿制服手戴白手套,上下车时替你开车门,车内还有免费WiFi、充电插座,水、纸巾供取用,这样的高档“出租车”服务,是不是倍儿有面子?

出于尝鲜的心态,记者使用“快的打车”旗下的“一号专车”软件,体验了一次专车服务。记者从杭州市文一西路蒋村公交站出发,进入“快的打车”平台预约车辆,在输入目的地后,软件自动预估所需的打车金额45元,这个价格是平时打出租车费用的一倍有余。在确认打车后,很快就有司机接单,成功率比普通叫车服务高上许多。在等待三五分钟后,专车抵达。司机确实如传闻中一般身穿制服手戴白色手套,车辆内部也相当整洁、有序。在与司机的交流中,记者得知专车车辆属于车辆租赁公司,司机是由劳务公司派遣,每个月收入为工资加提成,不需要交份子钱。当记者问及为何短途专车费用比普通出租车要贵上一倍时,司机略显无奈,“普通出租车可以招手即停,我们就不行,只能通过专车平台接单,否则就是‘黑车。所以,在专车的车费里还需要包括从我们的停泊地点到上客地点的费用。而一些不了解专车运行模式的乘客对此并不知晓,所以会觉得昂贵,这也算作是误解吧。”

据了解,在杭城提供类似专车服务的还有“滴滴打车”、“易道用车”、“Uber”、“AA租车”等多个电商平台。平台不一样,收费方法也不太一样,有的是服务费加里程费,还要算低速费,有的则是服务费加里程费再加时间费,但价格都比较高昂,基本上总价都在出租车的一倍以上。不过,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是前往机场或其他相对较远的地方,专车价格就显得实惠起来,和普通出租车相差不大。

专车的三道关卡

车辆来源、安全保障、利益冲突是专车服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三道关卡。

目前,从各城市监管部门的态度来看,对专车服务的严打,焦点之一就是车。许多地方的出租汽车相关管理条例中都规定了,汽车租赁公司只能提供汽车物权的租赁,不能同时提供司机,而私家车挂靠则被视为“黑车”运营。

对此,专车平台回答基本统一口径:“车子是正规租赁公司的,驾驶员是与第三方劳务公司签约提供的”。“快的打车”在推出其“一号专车”服务时,就表明“一号专车”已与国内数百家大中型正规汽车租赁公司合作,通过严格的审核机制来保证车辆来源的合法性与安全性。所有驾驶员都要通过专业劳务公司提供并备案以保证安全驾驶,同时保证透明的价格体系。

不过,私家车挂靠也并非子虚乌有。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专车行业的快速膨胀,让一些企业默许私家车挂靠,“同时,中小租赁公司中也有一部分车并没有租赁许可,互联网专车企业很难鉴别。”

相较于普通出租车,专车服务是否安全也将成为乘客的重点考虑问题之一。据记者了解,“滴滴专车”为每位乘客都投保了100万元的人身保险。“为了提升安全性,我们甚至还设计了一套严苛的司机培训制度,先要对司机包括驾龄、驾驶记录在内的资格考核,然后还要对他们展开通过率仅有50%的培训,每个月流水和用户评价排在最后10%的司机还会被‘硬淘汰。”“一号专车”同样提供了100万元的第三方责任险和最高30万元的坐乘险。一旦发生事故,一号专车还将提供先行赔付。

最后一点,也是目前冲突最为激烈的,就是与普通出租车的利益冲突问题。出租车司机普遍认为专车司机不交份子钱,也不承担活动保障等各种义务,但收入却比较可观。加之出租车司机与汽车租赁公司间通常都有好几年合约,难以“拍拍屁股走人”加入专车行列,这更加激化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个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专车服务一定是针对中高收入人群的,也只希望对这些人能形成黏性。就目前而言,专车服务主要以提供中高端车辆和高品质服务为特色,与出租车公司解决经济型大众出行服务的需求定位不同,不存在直接竞争。但从长期来看,专车服务具备向低端车辆拓展的可能性,确实将不可避免地与传统出租车形成潜在竞争关系。

火热专车带来新思考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对于电商的描述:“对于新兴业态不能一棒子把它打死。该控的风险,要尽可能把它控制住,但是也要给予发展空间。”

这话对专车市场同样有效。作为出租车市场服务手段创新之一的专车服务,自2014年7月在中国出现以来仅仅经过了8个月的时间,看似快速成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漏洞与乱象。如果主管部门不分青红皂白,进行简单的“一刀切”,对专车市场一禁了之的话,不仅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有“懒政”之嫌。

此外,仔细想想矛盾最为激烈的专车、出租车之争,记者不禁想要为专车喊冤。其实,出租车司机们更应该抱怨的是出租车专营管理制度。正是这种制度,让出租车公司成为垄断的食利者,不需要做多少事情就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而让司机们每天拼死拼活地工作10个小时以上却只能获得不多的收入。专车,只是引爆矛盾的导火索,却背了“黑锅”,成了众矢之的。“互联网打车服务的兴起,的确为出租车行业的调整提供了思路,有必要重整行业格局,提升服务水平。”交通运输部干部管理学院教授张柱庭如此表示。

无疑,专车服务正在中国热火朝天地发展着,且在可预计的将来将不断巩固自己的细分市场,甚至于和传统出租车“平起平坐”。专车已经来了,你会上车吗?

猜你喜欢
专车出租车司机
画与理
乘坐出租车
老司机
老司机
凭什么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开往春天的深夜出租车
李书福炮轰出租车
杨传堂:专车模式值得借鉴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