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中的情感优势

2015-04-16 04:03宁平罗峥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4期
关键词:体验经济用户体验情感体验

宁平+罗峥

摘要:在当下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X)成为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关注的热点。针对UX范畴,情感体验(Emotional Experiences)在UX概念界定、理论模型和产品研发三个层面上独具优势。未来仍需深入探讨UX的情感体验测量。生理心理测量技术因其客观性已成为UX测量的优势手段,它为UX客观研究整合了新视角。

关键词:情感体验;用户体验;体验经济

当代新兴的体验经济以参与性(participation)和联结性(connection)两大特征为一体,体现出情感互动的特点,这对产品研发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1999年Pine和 Gilmore 首先提出了体验经济的概念,定义为一种超越传统产品及服务的经济形态,它关注用户的注意和感受过程,这些过程常涉及用户自身的需要以及与产品的互动[1]。

体验经济相应地带动了体验消费。全球众多行业都离不开体验消费,其中的典型例子是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领域。HCI不仅是一门计算机科学,也是融合了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在交互计算机系统中用户与产品互动过程的设计、评价及实现过程[2]。由此,HCI不单关注高效率,而且更强调如何优化产品体验,即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X)[3]。Sproll等研究者称,UX是HCI市场中产品消费的决定因素,即UX是衡量产品设计及消费的核心指标[4]。以往的UX重视认知体验,而体验经济中的UX则越来越关注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视角主要体现在UX概念界定、理论模型和产品研发三个层面。

一、UX概念界定中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经济中,UX以产品实用功能为导向,常忽视用户的情感需求,这体现了产品导向的实用主义观。体验经济下的UX概念内涵则更丰富,集中关注用户的内在需求,偏重心理效应范畴,包括用户的情绪、生理、智力甚至精神等要素[5],这对应地体现了用户导向的享乐主义观。在UX概念界定中,这种导向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情感体验的地位。

Hassenzahl (2004)认为UX是对产品特点(如功能、设计等)的整合反应,包括感知、情绪反应(如满意、愉悦等)、直观评价(如美观、有吸引力、好用等)及行为变化(如购买、回避等)等层面[6]。这种界定表明,UX概念的核心要素离不开用户的认知和情感。随后,Mahlke界定了UX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他称UX由两类体验要素构成:一是与认知线索相关的体验,二是与情感线索相关的体验。而认知相关线索的体验,如决策行为,会明显受情感体验的影响[7]。这表明情感体验在UX中存在优势。同样,实验研究也发现,各种情感体验在UX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愉悦(pleasure)和心流(flow)。目前,在概念层次上,Norman(2004)称情感已是UX研究的热点[8],这种趋势显著体现在产品设计理念中。

二、UX模型中的情感体验

众多的UX理论模型体现了情感体验的价值及发展。下面呈现四个典型的情感体验模型。

(一) Desmet和Hekkert(2002)的产品情感模型

Ortony等学者的认知模型是产品情感模型的基础。Ortony等(1990)[9]认为,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源自于三个关注点:事件(events)、媒介(agents)和客体(objects)。情感反应是对三个关注点的正负反应(即是否喜好),这对应存在三种情感。Desmet和Hekkert (2002)汲取上述模型思想,建构了UX的产品情感基本模型[10](Basic Model of Product Emotions,见图1)。

该模型假设:产品及关注会影响对产品的评价,不同的评价会激发不同的情感体验。产品、关注和评价三者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情感体验。该模型涵盖五种评价,对应五种情感体验,分别为实用情绪(instrumental emotion)、审美情绪(aesthetic emotion)、社会情绪(social emotion)、惊喜情绪(surprise emotion)和兴趣情绪(interest emotion)。本UX模型强调认知和情感是相继存在的。不同认知评价及导致的情感类别能解释UX的不同机制,这有利于具体产品的研发。虽然,此模型中认知-情感的线性关系代表了典型的认知观,但是,它注重情感体验的积极反馈效应,同时考虑产品、认知及情感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因此,它体现了典型的格式塔整体思想。这种囊括情感的完形建模对UX的整合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促进了研究对情感体验的关注。

(二)Zhang和Li(2005)的感知情感特征模型

在HCI中,感知到的可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影响着行为意图(behavior intention,BI),感知到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则影响PU,PEOU也影响BI,BI是预测产品体验的有效指标。

HCI领域之前的研究很少将情感体验当作重要机制,导致UX仅被视为意志行为,这形成了UX的认知导向。实证研究却表明,情感对UX有积极影响。神经科学及社会心理学界也认为,情感或情绪会先于认知过程出现,同时与认知相互影响[11]。Venkatesh研究发现,计算机体验中的焦虑情绪是决定计算机PEOU的重要因素之一[12],而且,这种焦虑情绪以PEOU为桥梁来影响PU。这些思想都加深了对情感体验的重视。

Zhang和Li(2005)提出感知情感特征模型。该模型深入探讨了HCI中的情感特征(affective quality),发现感知到的情感特征(perceived affective quality,PAQ)[13]在UX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于此,该模型认为:情感性的PAQ(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感知能力,常由情绪特征来界定,因而具有情感属性,它影响着个体对于外界的后续系列反应)直接影响着认知性的PU和PEOU,PU和PEOU再共同影响体验中的BI,具体见图2。endprint

该模型的关键在于PU和PEOU对PAQ的桥梁作用,它们有力地衔接了PAQ与BI的关系。这种建构鲜明地将情感体验作为UX的前提,突出了情感体验的决定性意义。但是,PAQ的内涵却存在不足,其概念交叉了过多的认知成分,缺乏清晰的情感体验界定,而且缺少必要的实证支持。但这种独树一帜的科研猜想有利于推动后续的批判性理论分析,以及理性的模型整合。

(三)Mahlke(2005)的情感体验模型

1998年ISO具体定义了产品可用性(usability),自此,产品UX的实用价值(如高效、可用性和易学性等)研究视角备受关注。随着非实用价值取向(如,享乐性、美观性和愉悦性等)的崛起,这种忽视用户情感体验的研究视角就不断受到批判。

这种情感取向范式促使Mahlke(2005)提出情感体验基本模型,(见图3)[7]。该模型认为:产品质量的体验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用户对实用特征和非实用特征的认知,认知过程受到用户所处系统的特征影响。具体而言,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会感知系统特征,也会产生各种体验反应,即情感反应及情感结果、评价及行为结果。情感体验的情感反应与认知体验平行激发,二者共同产生情感反应结果、评价及行为结果。

此模型强调,系统特征同时平行地激发了情感体验和认知,缺乏情感体验过程(情感反应及情感结果)会显著影响评价和行为结果,同时,这一过程也影响着用户的认知体验。该模型显示,情感体验的情感反应和情感结果是与认知同等重要的机制。此模型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以往UX模型的认知主导观,是UX情感体验模型的典型代表。通过认同这种情感-认知平行模型,研究者陆续开始采用生理心理学手段来测量情感体验,这促进了UX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Mahlke和Thüring(2007)的用户体验结构模型

基于对之前模型的整合,Mahlke和Thüring (2007)提出了用户体验结构模型(Components of User Experi ence,CUE)[14],见图4。

CUE模型认为,UX由实用特征的感知、非实用特征的感知和情感体验三大部分构成。在UX的外部,系统的交互特征受到系统特征、用户特征、任务或情境的影响。这种交互特征影响用户对实用特征及非实用特征的感知,这种两水平的感知差异会激发用户不同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源自主观体验、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三方面。另外,情感体验及感知作为核心要素共同影响用户的评价、决策及行为。CUE模型将情感体验视为UX的核心结构之一。同时,以Izard的情绪观为基础,这种情感体验有合理明确的的内部结构。CUE模型的系统建构为情感体验的客观测量确立了明确的理论指导。

(五)四大UX模型的整合

四大UX模型表明,情感体验的优势逐渐趋于稳定。纵观这些UX模型,情感体验的地位不断加强,这种趋势为情感体验测量及应用奠定了基础。首先,Desmet和Hekkert的产品情感模型奠定了UX中情感体验的重要地位。其次,Zhang和Li的感知情感特征模型大胆地将情感体验先于认知来建构,虽然这可能夸大了情感体验的作用,但却推动了UX建构的情感热趋势。再者,Mahlke的情感体验模型平行审视情感体验与认知,其建构更趋理性,易于检验,为情感体验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基础。最后,在Izard等坚实的理论依据下,Mahlke和Thüring整合了CUE模型,将情感体验置于UX的核心地位。总之,根据情感体验的线索,四大模型探讨了基于UX的知情关系,发现情感体验与认知体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当下的体验经济中,情感体验举足轻重,这种模型发展深化了UX的情感体验优势。

由于Mahlke和Thüring (2007)的CUE模型理论基础扎实且整合系统,本文认为其在UX应用中更具优势。CUE模型不仅是UX情感体验模型的代表,而且它拥有三层明确的情感体验结构,即主观体验、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这种结构能通过当下情绪心理学测量技术量化,这推动了UX的定量研究。另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CUE模型能自我检验及修正。简而言之,CUE模型能优化产品设计及体验,加强积极情感体验理念,具有长远的产出效应。

基于这四大模型,情感体验反映了体验经济中UX的重要性。UX属于体验经济的必然产物,其研究推动了应用心理在HCI领域中的发展,并体现在产品设计及评价中。UX的根本在于模型的发展整合,这种整合凸显了情感体验的优势。首先,情感体验突破了认知机械化解释UX的模式,强调人的主观价值,符合HCI体验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其次,情感体验促进了UX的量化研究进程。随着当下情绪测量技术的发展,情感体验的量化检验成为现实,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另外,情感体验的模型发展更为UX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UX产品研发中的情感体验

UX产品研发充分体现了以情感体验为目标的产品设计理念。例如,情侣间会相互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即一种因彼此需要而激发的亲密感,这种归属感通过共有物而体现。针对情侣间的情感需求,各类产品商设计了各种利于强化情感体验的产品,以满足情侣的内在消费需求,如情侣水杯、情侣钥匙扣、纽曼情侣MP3等。就情侣水杯而言,它会激发情侣间的幸福感,产生紧密的情感体验;而情侣钥匙扣则通过符号设计来增强双方结合的关系,具有浓烈的象征性,易激发彼此的情感体验;另外,基于两套耳机通道的设计构思,纽曼的情侣MP3能满足情侣共用播放器的需求,这加强了彼此在同一时间共享同一首歌的愉快体验。共享情感导向的设计能深化情侣的默契感,从而影响情侣的现实消费决策。在市场上,这些情感体验在核心的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占优势。并且,国内张成忠和杨锦重(2009)指出,人们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更能容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也更能创造性地探索产品功能。endprint

国外市场强调情感体验的例子众多。例如,在电视简式遥控器研发中,Logan(1994)考虑了情感体验的可用性价值。Riva等研究者将情感体验视为衡量HCI系统优劣的核心指标——用户与系统的互动会激发各种情感体验,利用情感体验(一般而言,强调积极情感体验)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系统的功能,从而反馈给设计师去完善HCI系统,利于实现更舒适而高效的HCI。另外,立足于互联网消费市场,Dawson等研究者研究了情感体验调节对个人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发现积极情感体验会增加用户的网购行为。

纵观市场,情感体验已成为实体和虚拟产品消费的焦点。就情感体验网络市场挖掘方面,国外的发展势头迅猛。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eBay网,eBay专注于用户的交流和体验而架构其消费模式。虽然国内市场还处于追赶阶段,但是这种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四、情感体验的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情感体验已逐渐成为UX建构的核心。这种建构促进了UX情感体验测量的实践与进步。

国外的情感体验测量仍以主观体验较流行,其中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目前,较流行的测量工具有:Pleasure-Arousal-Dominance (PAD) (Russell& Mehrabian, 1977; Mehrabian, 1978), SelfAssessment Manikin (SAM) (Lang, 1985),Product Emotion Measurement Instrument (PrEmo) (Desmet, 2002),以及Kansei Engineering (Schütte, 2005)等。另外,表情行为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测量,如观察和录像分析。以上都是传统的情感体验测量方法,它们存在较强的测量干扰性和主观性。

研究证实,生理心理测量是测量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由于其数据的客观性和受干扰性低,从情绪生理反应角度而言,生理心理学测量能较科学地量化情感体验。目前,采用较广泛的生理心理技术包括EEG、fMRI、PET和EMG等。但是,这些技术在UX中的实际适用性仍缺乏深入的探讨。例如,针对活动的情景而言,生理心理测量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当用户处于活动状态时,采集的生理数据会发生改变。怎样避免这种不纯净的数据,这对于现实的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可见,理论测量与现实测量的客观吻合性是情感体验测量的关键。就理论层面而言,情感体验测量的客观化直接关系科研的进展;在现实层面,客观测量情感体验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研发和评估。因此,甄别情感体验测量技术有利于促进产品优化及消费。另外,采用相应的测量技术也能检验情感体验模型建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Gilmore J, Pine J.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M]. Paris: Harvar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2] Carroll J M.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sychology as a science of desig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7, 48(1): 61-83.

[3] Mahlke S. Visual aesthetics and the user experience[J]. Proceedings: The Study of Visual Aesthetic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8(08292).

[4] Sproll S, Peissner M, Sturm C. From product concept to user experience: exploring UX potentials at early product stages[C]. ACM, 2010.

[5] Pine B J, Gilmore J H.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97-105.

[6] Hassenzahl M. The interplay of beauty, goodness, and usability in interactive products[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4, 19(4): 319-349.

[7] Mahlke S. Understanding users experience of interaction[C]. University of Athens, 2005.

[8] Norman D A. 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section on beauty, goodness, and usability[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4, 19(4): 311-318.

[9] Ortony A.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emot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0] Desmet P. A multilayered model of product emotions[J]. The Design Journal. 2003, 6(2): 4-13.

[11] Russell J A. Core affect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3, 110(1): 145.

[12] Venkatesh V.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0, 11(4): 342-365.

[13] Zhang P, Li N. The importance of affective quality[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5, 48(9): 105-108.

[14] Mahlke S, Thüring M. Studying antecedent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s in interactive contexts[C]. ACM, 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经济用户体验情感体验
秦皇岛山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信息交互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践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新出版业态下民营实体书店转型发展模式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