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价值取向的确定

2015-04-16 13:43鄂红梅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新课程小学语文

鄂红梅

【摘 要】本文是基于我多年来的教学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后经过努力探索研究而成的拙作,其指导思想是大语文教育观中的人文思想观和学生发展观。主要内容是通过教学实例论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价值取向的确定应考虑的两个因素:①文本的价值取向的确定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②文本的价值取向的确定要与社会背景相结合。意有其二:①与广大教育同仁探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价值取向的确定的问题;②抛砖引玉,唤起广大教育同仁,在教学中多关注一些教学的延期反应,以便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从而真正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大语文教育观;文本价值取向; 时代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价值取向的确定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首先从名称上由“思想道德目标”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上由思想教育扩展为情感教育、态度教育、价值观教育;内涵范围由原来单一形式变为现在的多维形式。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中文本价值取向的确定要求的改革是进步的,但是基于大语文教育观中的新的人文思想观和学生发展观,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文本价值取向确定这方面仍然突显出一些问题,在此与小语界同仁共同商榷:

一、文本价值取向的确定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我们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很具权威性的,内容也非常具有典型性。但是在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出自于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下的。而那个时候确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现在的时代要求有一些出入。

例如:我在教学许地山的《落花生》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段文字是本文价值取向的重点段落和基本载体。但是许地山的这篇文章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那个时候的文本价值取向和现在的文本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很大出入:《落花生》本身的价值取向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主旨,说明要做像花生一样有实用价值的人,不要做像苹果、梨那样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确,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确实需要像花生不追求华丽外表、只顾实干的人才。再比如说:那个时代的“学习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等等都是基于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价值取向。

于是,我也“踏踏实实”地按照教学参考上的目标认真地备了课,并且认真地把此价值取向渗透给了学生。本觉得很成功的一节课,谁知“半道杀出个程咬金”,我班的刘思航同学突然举手起立,义正辞严地说:“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不完全对!”我很诧异…… “老师,我觉得在这个社会,需要的并不是像花生那样只是默默无闻苦干工作的人,反倒是像苹果、梨那样,既有华丽的外表又有实用价值的人更吃得开!”听到这,我的神情已经不只是诧异!平时我只觉得这个孩子考虑问题比较成熟,但我从没意识到已成熟到这么深刻的程度了!还好,我反应地比较快,及时对他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对他的善于思考给予鼓励!

对于这件事,课后我写了整整7页的反思,其中有这样一段:“记得我的老师就曾经对我说过:‘现在的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做事情,不只是做,更重要的是会做,而且要让人知道你做了些什么!当时我并不很理解这话的含义,但现在真正步入这个纷繁的社会了,才知道此话的意义深远!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其实像《落花生》这类的課文在我们教材中并不少见,文章是不错的,只是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深入思考,在确定其文本价值取向时,多考虑考虑其时代背景,这样能更充分地展现文本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更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正确的、时代性的发展,这将对孩子们的一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文本价值取向要与社会背景相结合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各个年级的教材中都收录了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我仔细阅读过《语文课程标准》和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论是编排此类文本的基本意图是介入国外的平等、合作与信任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很尽人意。原因是我国与国外的社会背景不一样。在我们中国,大到社会,小到家庭,坦诚一点说,与孩子间的平等、信任氛围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所以孩子接受起来很困难。

在此以三年级下册的《检阅》为例,说明此问题。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在波兰华沙的一次国庆检阅中,师生们让残疾同学博莱克参加了检阅,并且让他站在第一排,而博莱克也很争气,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检阅任务。这篇课文本身的价值取向是学习儿童的团队精神,博莱克的勇敢参与的精神;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向学生渗透平等、信任的意识。但是我在教学完这课后,课下却听到了这样一番议论:“你们说要是在咱们班有这样一个残疾人,老师能让他参加检阅吗?”有的说:“够呛!”有的说:“能也不能让他在第一排!”“放中间应该差不多吧?”“你看平时有人听课老师都不提问咱们班的×××(一个后进生)!”……

是啊!我们仔细反思一下,从小小的一个班级到家庭再到社会,有多少空间能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平等与信任啊?难怪孩子们在学这类文章时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呢?更难怪这类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效果那么弱了。原来这正符合意识的形成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内化,而孩子们的此过程只能进行到理性认识,根本没有实践的土壤,更没有内化的养分,所以,我们只想通过文本的说教把这些所谓的平等、合作、信任等观念机械的灌输给学生,是没有用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此类文章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社会背景,决不能生搬硬套,把文章的思想内涵强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创造这种和谐、平等的环境,给孩子们一个平等、信任的空间,当然这不是说做就做到的事,因为这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性问题。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只是我们不曾留意罢了,仔细想想,不留意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目的的肤浅,只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很少深入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上。这也是我们教者的一个缺憾,希望能以此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为契机,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唤起广大教育同仁,使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从而真正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新课程小学语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