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将对智障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索,如在我校开设的课程中设计智障儿童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案;在生活中设计智力障碍儿童实践操作能力方案;在社会中创设智障儿童实践操作能力方案;建架沟通桥梁促使家长培养智障儿童实践操作能力。从这四个方面探索,促使智障儿童将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关键词】智障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都将成为社会的一员。但智障儿童的认知活动和感知觉都有严重缺陷,并在外界交往中,产生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尤其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欠缺。学校如何使智障儿童能像普通儿童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其中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决定着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展一系列探索。
一、在开设的课程中设计智障儿童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案
我校的特殊儿童实践操作能力欠缺,针对这个实际情况,我在课程中设计了操作实践环节。
1.综合性课程的实践操作
所谓综合性课程 ,是指将语、数、音、体、美等各科课程揉合到一起给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如教学生过马路,可让学生学写“人行横道”一词;唱游歌曲《红绿灯》;给绘画纸上的空心指示涂上所要求的相应的颜色。教师通过学生写字、唱歌、涂色、玩游戏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每环节在课上对学生都进行实践操作,结合学生能力由浅入深地训练。
2.学科课程的实践操作
前面所谈在综合课中进行实践操作,并不等于语文、数学课就可以弃之不管,须实践操作。如语文课中教师教一个名词——月亮,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该事物,并对月亮的外形特征加以观察描述。教一个动词——抓住,让学生模仿,又如学“猫抓老鼠”,做与该词意相符动作,这类操作将大大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运用。
3.训练课程的实践操作
我校每周都有两节挖掘学生潜能,补偿学生缺陷的训练课,科目有缝纫、自理、烘焙、丝网花、电脑、輪滑等。这类课程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求老师课上80%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操作、在操作中针对问题学习。
二、在生活中设计智力障碍儿童实践操作能力方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回到家中由于家长忙于家务,一般很少给孩子生活上实践操作的机会。学校教师有意识的生活操作培养也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1.内容选择
教师是有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教室的整理、文具的使用、衣物的穿着整理、电器的简单操作等。课间让学生发作业本,整理教室,甚至根据天气判断是否有必要开关灯等最基本的简单操作。
2.比较判断
孩子们已形成了每天拖地的好习惯,但每次拖地前都问:“老师,今天拖不拖地?”因为学生知道有时不能拖地,有时可以拖地,但不知以什么来判断,这时教师就明确的告知学生,晴天就可以拖地,下雨天就不拖地。下次学生再问老师时,老师就问学生是晴天还是雨天,让学生自己根据天气来判断。可见智力障碍儿童在某些简单事物实践操作中,过于缺乏判断力,需要老师进行指点,通过比较判断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在社会中创设智障儿童实践操作能力方案
智力障碍儿童将来要过上幸福的生活,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生活能力。如懂得待人接物、掌握缴纳各项公共事业费用,到银行存取款、邮局邮寄信件包裹、去医院看病、商店购物等这些能力,正常儿童通过生活实践能逐步形成和掌握,而智障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心理等因素,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特教学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校的校本课程先利用学生的情况训练室进行训练,再带领学生就近到学校附近的银行、邮局、医院、超市进行实地的操作。
四、建架沟通桥梁促使家长培养智障儿童实践操作能力
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差异。如在我校一年级的一位同学,母亲过于是宠爱孩子,下雨天雨衣、雨鞋,而穿着雨衣坐在座位上。再如有的孩子父母本身工作较忙,便让孩子自己锻炼,我校二年级一学生家长都不做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淘米、煮饭,时间一长,该生能做些简单实践操作类事情。由此中见,父母的观念和态度对孩子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起了较大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和家长沟通,并给家长分配些相关的任务,和孩子一块去完成。
特教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弱智儿童将来成为适应社会生活,最大程度地培养训练智障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与课程、教师家长、社会关系密切,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家长、社会应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来锻炼、提高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给智力障碍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智障儿童随班就读语文教材的整合研究.绥化学院学报
[2]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郑海颉,女,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人,工作单位:永春县特殊教育学校,职务: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