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岩 杜俊儒
【摘 要】我国多数大学生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大学校园作为步入社会的“暂居地”和桥梁,安逸的生活环境允许他们延缓进入社会成长,暂时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校期间,大学生可以积极探索,自主选择,接触众多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广泛学习并尝试不同角色,在是非与对错的抉择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生、事物以及价值观的判断,最终做出职业选择,从而形成自我认同。自主性极强、环境开放、资源丰富、社会接触突增,纷乱的选择和多样的机会刺激了对同一性问题的思考、解决和巩固,难免会冲击既有价值观和信任关系。
【关键词】认同;信任;大学生;主题
1 大学生自我认同现状
大学时期是自我认同塑造的最佳时间,也是危机出现和解决的关键时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样化的经验,武装了学生头脑并促使其对同一性问题思考,解决合适的同一性选择;不同的信仰哲学,为追求各种理想搭建了平台,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发现和尝试,鼓励一定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和大胆实践、发掘与展现自我,有利于发现真我和在社会中定位,获得内心的连续认同感和自我一致性。
敖洁等在《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状况与特征研究》中指出,自主、自信、稳定、乐观、有明确价值观和目标、公正客观待人、自我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仅占全部研究参与者的53.4%,即近47%的人处于较差的认同当中。
当今社会文化和价值的多样性、多元性、不确定性选择,西方文化的渗透、多媒体文化传播等等,使得大学生的内心变革十分强烈,对同一性形成冲击。Erikson(1968)认为青年后期增强了自我的综合功能,是人格发展多层次、多水平、多方面整合的结果。
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栋梁和生力军,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对于他们的专题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呈现了相关研究成果。自我认同是人们追寻对自我身份、归属以及存在感的认知,而自我认同危机则是这种身份感、归属感、存在感的怀疑、缺失或破碎。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大学生自我认同中的“信任”这一方面进行梳理,以期更有效地了解、把握、引导和克服危机,保持认同的连续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信任主题
信任是人格的核心。多数大学生的信任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离、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分离、自我与人的本质的分离。
有的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中学时代的平衡生活和稳定价值体系被破坏,没有目标的他们极易产生迷茫和惶恐;大二大三开始逃课、恋爱、消费攀比、盲目考证等,也出现新的问题;大四临近毕业,对过往的懊恼,对未来的彷徨、人际关系的奇特变化,职业规划的迷惑,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失恋等压力,都是影响因素。
2.1 个人信任
2.1.1 信仰多元化。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信仰,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是光荣而又崇高的事情。随着多元性文化和社会复杂性的发展,多数大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困惑,甚至对科技的力量产生了怀疑。
大学校园为自我反省、自我表达与自我构建的平台,能满足其追求时尚和休闲、排遣孤独、倾诉与发泄、相互交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面对多元、纷杂的信仰,大学生往往在艰难选择中受到挫败和冲击,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危机。
2.1.2 信仰虚无。在当代大学生当中,信仰缺失的现象较为常见,且表现程度有所差异。他们自身满足于现状,对政治没有热情,也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以及宗教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事物值得自己投入感情,甚至为之献身。在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曾做过的《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大型社会调查活动中,关于“有无信仰”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8.10%的被访者称“有信仰”,22.24%的人称“曾有过信仰”,36.09%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信仰”,13.57%人“不想回答”。
2.1.3 信仰功利化。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具前瞻性的人群,接受最高等的教育,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接触着最前沿的社会动态,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犹豫。缺少对人生的长远规划,入学和专业选择以找工作为中心,注重眼前利益,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等成为大学生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入学即失业,毕业就失业,多重价值观念的交叉影响,以及社会的无序化和风险冲击,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错误的引导,加剧了功利性这一目的性导向。
在认知上,对信仰的理解多是从自我满足或利益角度出发,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信仰的无尽潜能和正能量,信仰本身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没能发挥出来,其超越性和牺牲奉献、大无畏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2.1.4 对“自我”认同的缺失。在纷杂的社会大环境下,缺少了父母、老师的监管,奋斗目标变得模糊,物质和精神相对富足,大学生活成为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乐园”。在“安乐与享受”的中,迷失自我、质疑身份、角色混乱、自我挫败、高焦虑成为大学阶段要面临的重要成长和挑战。
大学时期存在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个体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使得多数人缺乏一定的责任感;生活和社会阅历较浅,对缺点及困难和挫折的认识不够深刻,易盲目乐观;对他人疏离,缺少交心交流,易特立独行或随波逐流。由于刚获得极大自主性,又面临多样选择和观念冲击,大学生往往会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分析和评价,不信任自己,以至关键时刻难以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对自我身份层次和社会需求定位上,难以符合就业需求,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急剧下降,使得大学生从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大学毕业卖猪肉、当城管、做环卫工人、回乡种田等现象屢见不鲜,更是从心理上严重打击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2.2 社会信任
2.2.1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建立将来重要人际关系、人脉关系和信任关系的上升时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新人新事物,又缺少了父母羽翼的庇护,只有建立起足够信任,才能建立起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关系,否则容易缺乏安全感,造成孤僻、特立独行的个性,甚至发展为焦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造成更加严重后果。
第一,人际关系的淡漠。大学生与人交往主要有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两种表现形式,交往基本形式为寝室和班级,个性发展与集体生活的冲突,使得人际关系复杂化,信任危机初现。在课程安排上,可选择、灵活分散的特点,使同学需分散学习,这可能增加了交际面,却不利于更深层次交往,将导致人际关系淡漠。近年来,扩招导致师生比率严重不足,一堂课动辄上百人。仅仅靠课堂一面之见,相互信任度也会随之减弱,疏离和淡漠的信任危机也呈现出来。
第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就业压力、社会化利益的驱使,诚信缺失在大学生中话题凸显。考试诚信、就业诚信缺乏存在已久,同学间的勾心斗角,校园内利益、物欲、名誉争夺的欺上瞒下,甚至欺骗朋友、父母亲人。另一方面,“民族”和“老乡认同”等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此信任危机。
2.2.2 对专家系统的信任。随着越来越多的贪腐事件、科技犯罪、社会高层犯罪等负面消息曝光,专家们屡屡失言的预测、结论,大学生对科技和文化知识以及公权力出现了部分不信任。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还未走出校门,就受到铺天盖地不良事件的恶性影响,在思想上造成了强烈的负面效应。
时至今日,新一代领导人坚持依法治国,坚决惩治贪腐,以身作则、言出必行,让人们看到了蒸蒸日上的国力,也让我们重塑信心。
2.2.3 对社会的信任。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生中却存在一些不文明之事,道德框架缺失严重。闯红灯、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闹、毁坏公物、随地丢垃圾、不懂谦逊礼让、弄虚作假等劣迹常见,基本礼节、原则皆有破坏。古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或许教育体制和家庭环境、学校以及学生本身都有责任,而这一危机值得深思和探究解决。
在物质、文明相对富足的今天,贪腐、贫富分化、知识贬值等问题,让大学生自我危机感骤增,在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值时,往往表现出不满、迁怒于人甚至对抗和报复,用仇恨和消极回馈社会。一些人愤恨社会正常的秩序,极易玩世不恭,对社会漠不关心。
2.3 埃里克森的危机理论
Erikson将心理冲突导致的危机分为七个生活层面,每一个层面就是一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个效果。
2.3.1时间观念。良好的时间观念是自我认同的前提条件,缺乏适当时间观念往往不能脚踏实地。大学是充满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时期,长久的目标和远大理想离不开脚下的行动。由于缺少详细可行的规划和计划,许多人毕业时才后悔。这些人面对困境或顺境,选择逃避或者沉溺,消极或满足于现状,最终出现“时间混淆”,错过奋斗。
2.3.2自我确信。这是对自己的能力及判断力的信任,肯定自己的决定和未来目标,并体验到愉悦感。自我感知与他人的印象越一致,就越有助于认同感的形成。反之会出现“自我怀疑”,不利于认同的发展。大学时期漫长而又短暂,能够得到老师、同学、长辈甚至陌生人的肯定与赞扬,相比批评、谩骂、说教更能促进大学生的进步,更能促进人际关系发展。
2.3.3角色尝试。是指愿意承担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立场上采取不同观点、表现不同行为,具有整合各种身份角色的能力,体验自我肯定的成就感,并不断发现自己。尝试多种角色的最终目的是对积极理想加以认同的过程。“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能在各种角色岗位各司其职,得到肯定与褒扬,必然会健全多样性人格发展,对自我认同积极助力适应社会。
2.3.4职业意愿。指能够尝试不同行业,体验成败,形成职业认同的过程。职业的选择是对自己的能力、价值观合理的察觉,对自己将来可能的职业范围和方向怀有信心。大学生的职业意愿一般在入学专业选择时基本敲定,大都会遵循专业对口轨迹发展。大学时期,很多大学生从最初的盲目兼职,发展到有选择的实习、校内课业任务实习,直到最终找工作选择职业,职业意愿从模糊到清晰,是自我认同的塑造时期。
2.3.5性别分化。强调能够发展出明确的性别认同,对自己的性别特质具有信心,能够充分认同自己所属性别并了解其社会性意义,在与异性接触时感到舒适。大学校园中,男子女性化、女子男性化和同性恋现象常见。能正确的认识性别分化,对将来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以及职业选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是成年期异性亲密与婚姻关系的基础。
2.3.6主从分际。指青少年能够透过社会互动,分辨出担任领导者和跟随者的适当时机,不盲从权威也不误用权利。社会的浮躁使得主从分际显得尤为重要,职位有区分,听从领导安排,完成各自任务和分工,这是胜任工作的表现,也是一种职业认同。
2.3.7价值走向。强调发展对个人、社会、道德行为的指导性信念并予以承诺。树立一定价值和目标并为之努力,进行阶段性反省和检验,将对自我产生全面督促和提升。价值走向更多发挥的是思想引导和导向的作用,充实和激励大学生的生存理念,塑造合理的现实任务。
3 结论
3.1 影响因素
大學生自我认同的信任发展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民族、政治身份等因素都有一定相关,同时受到集体生活的影响。有信任危机的大学生往往有认知偏颇、情感障碍、意志薄弱等特点。
3.2 建议
信任的发展既需要父母支持和镜像作用,也需要学校开设相关心理辅导课程和认知讨论小组、多样性主题活动、增加社会实践等。大学生自身需要培养具有正能量的信仰,增强自信和责任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和义务工作,将自己时常置身于集体中,增加沟通与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社会需要抵制不良信息和风气,提供更好地人才需求定位和就业尝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文坛.优秀大学生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类型与特征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安洁维.汉大学生民族认同_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关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蒋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何岚.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自我认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王飞加.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影响的实证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作者简介:
肖岩(1990.1~),男,山东济南人,北京体育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乒乓球方向;
杜俊儒(1990.11~),女,河南安阳人,北京体育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校体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