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互证与释古鉴今——评《陈东有文史论稿》与《陈东有〈金瓶梅〉论稿》

2015-04-16 04:54张国功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陈东文史金瓶梅

■张国功

尽管谦逊地以“论稿”命名,但一次性推出《陈东有文史论稿》《陈东有〈金瓶梅〉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两册论文集,还是看得出作者有意对自己学术生涯作一次阶段性的盘点与总结。事实上,如果细心阅读就会发现,与此前的《〈金瓶梅〉文化研究》《走向海洋贸易带》《人欲的解放》等奠定其学术地位的专著相比,这两册编排讲究的论文集,更能反映出作者学术发展的轨迹与特点。

一、由“河”入“海”的学术轨迹

两册文集,一册为论题集中于《金瓶梅》研究的论文集,收录其关于《金瓶梅》作者与成书背景、文化研究以及“《金》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代表作;另一册则分为“文学类”与“史学类”两辑,分别收录明清文学论文与以海洋社会经济史为重点的社会史、经济史研究论文。

从汤显祖的演剧理论、明刻《元曲选·音释》曲韵体系等古典文学本体及其理论研究初入学术殿堂经受专业学术训练与摸索,转而在《金瓶梅》研究中敏锐地提出“运河经济文化孕育了《金瓶梅》”论点为学术界所大加称誉;在学术成熟期再转身入厦门大学杨国桢门下攻读海洋社会经济史、海洋贸易史,推动自己的学术视野更上层楼。颇有意思的是,陈东有的学术研究明显呈现出“由‘河’入‘海’”、由文而史的轨迹和趋势。从更多倾向于文学艺术本体理论研究,到跨入社会、经济、文化学的研究;从运河文化史的研究,到海洋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看似不相关联的学术兴趣转移与领域变迁,却仍折射出一个学者个体学术探索发展的主动性与必然性。如果说《金瓶梅》与明清文学文本是作者赖以切入的为学之“点”,运河文化是其跨越文史边界、勾连学术关键点的主“线”,整个社会经济史则称得上是辐射海陆、内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史的“面”了。作者由此不断探索扩展,立体地建构起以明清文学为基础、以东南河海社会经济文化为范围上下考证思辨的学术空间。而如果更进一步结合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和经受洗礼的“文化热”,我们可以看出,陈东有的学术兴趣,明显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一代人文学者鲜明的代际特征。借用陈独秀旧体诗所说,可谓“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立足于文学专业本身,兴趣与抱负却又以文学艺术本体空间作为出发点向外广泛探索,铸就那一代学人群体特有的学术格局、气象与品格。“由‘河’入‘海’”,既是陈东有个人学术研究领域变化的轨迹和趋势,亦可谓那一代学者普遍的精神流变与学术风貌的隐喻:探讨的视野越加开阔,思考的问题越加深刻。

二、文史互证的学术方法

传统学术一向“文史不分家”,诸如“六经皆史”、“诸史皆文”等观念深入人心。及至近现代,倡导“文史打通”、通解通识的方法,成为一代学人普遍的追求。这看似复归的历程,却是一种获得现代学术观念之后的自觉超越,亦是“现代学术之建立”的基本品格。陈寅恪任教清华时,学校要求填写学历表格,在专业一栏,他总是命学生填写“中国中古文史之学”[1](P211);在晚年《柳如是别传》书后“合掌说偈”中,特意标明“忽庄忽谐,亦文亦史”。强调“文史之学”,不仅意味着学术领域的宏通,更意味着学术方法的自觉。20世纪40年代笺证唐诗时,陈寅恪提出“以诗歌补证史实”;当代学者汪荣祖、刘梦溪等人梳理义宁陈氏学术方法,将其归纳体认为“诗史互证”,即一方面以诗文为史料补正史乘,另一方面以史释诗,通解诗意;刚故去不久的当代学人卞孝萱,以唐传奇考证政治史,亦是文史融通的典范。

置于这个现代学术潮流的大视野中来看,陈东有的学术方法充分体现出文史互证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点,凸显其学术研究方法自觉的现代品质。他的博士论文《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中就采用了笔记小说、章回小说补证明清商人行为特征,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陈东有文史论稿》“文学类”的《中国近五百年文学中的平民文化内涵的确立与发展——兼论明中叶以降通俗文学的发展》《社会经济变迁与通俗文学的发展——明嘉靖后文学的变异与发展》等多篇论文,自觉围绕“明代嘉靖后的社会经济变迁与文学的发展”这一论题展开文史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而在其《金瓶梅》研究中,“运河经济文化说”更是充分印证他对这一方法的自觉运用与全方位的实践。《运河经济文化与〈金瓶梅〉》《潘金莲与新旧文化的撞击》《〈金瓶梅〉的平民文化内涵》《〈金瓶梅词话〉对理学与宗教的选择》《〈金瓶梅〉性行为描写的文化意义》等论文,着眼于明清运河经济带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城镇及其市民文化对成书的决定性意义,从区域经济带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成了陈东有解读《金瓶梅》的重要思路。对小说作者及其笔下人物的人生态度,陈东有强调其自我意识强烈的商贾市民人生价值观;对小说独特的艺术思维,陈东有指出其指向个人文学,而这正是运河城镇市民生活社会现实所引发的精神变化——“交通→商业→城镇→市民→市民意识→市民文化”,运河经济带商镇河埠新式的经济生活,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在《明清“抑商”二分说》《明清东南海商压抑心态初探》《明清时期东南商人社会业缘中的血缘关系》《略论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中外贸易带》《论明清海洋经济中权力与金钱的交易》《明清时期东南商人的神灵崇拜》《试论明代后期对外贸易的禁通之争》《略论早期泉州海外华商对家乡的回报》等一组论文中,作者重点探讨明清时代国内外市场互动频繁、商业发达这一历史情境下东南商人的生存状态、血缘关系、权钱交易、神灵崇拜、乡土观念等。与《金瓶梅》研究中多运用质化方法、偏向人文学科阐释稍异,作者在探讨明清商业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等问题时,明显借鉴运用统计等量化方法(典型如《康熙朝米价中的商人行为》对米价时空差异及其利润的大量统计),体现出浓郁的社会科学特征。尽管没有看到作者具体征引文学作品来补证历史,但在对作为新式阶层的商人群体的人文状态、心态史等问题进行探讨时,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作者此前研究明清通俗文学、平民文学所获得的灵感与思路,尤其是他深刻体认明清时代整体人文精神风貌、平民文化意识、个性解放潮流等对理解东南商人群体的启示。文学重“虚”,长于理解时代之“神”;史学求“实”,利于掌握时代之“形”。文史互证,虚实结合,人文阐释与社会科学方法并重,带给陈东有的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令人信服的广度与深度。

三、释古鉴今的学术追求

尽管论文集中收录有少数辛弃疾等宋词艺术研究与景德镇宗祠等江西地方文化研究的篇什,但从总体上看,陈东有的学术兴趣,大体集中于明清两代,尤其是晚明。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争论中,“明清说”是与“鸦片战争说”相颉颃的一种。如萧萐父等学者力主从晚明万历到“五四”是一个同质的、连续的文化历程,应该超越中西殊途、体用割裂的思维模式,看到晚明文化,尤其是晚明启蒙思潮中的近代特征。与此类似,还有侯外庐所提出的明清“早期启蒙说”。陈东有的研究广涉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但其落脚点,或自觉或不由自主地归于试图发覆出明清的近代性特征或曰“现代性”,且表现出明显的释古鉴今的学术追求。如在《明清“抑商”二分说》中,他认为应该从经济与伦理两个范畴“二分”来审视“抑商”之说。明清时代,伦理范畴中的“商末”观,仍然是阻碍商业发展的传统观念;但在经济范畴中,经济理论与实践有悖于传统“抑商”思想,却体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进步。在《政策与利益——鸦片战争前清代对外贸易中的朝廷与地方关系》一文中,作者用大量史料证明,伦理秩序与王权稳定这一朝廷“大局”,往往与一省命脉的外贸经济发生冲突,形成有限贸易与消极管制,而最终造成朝廷政策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国家滑向衰败。在《试论明代后期对外贸易的禁通之争》,作者看到禁通之争对积极的对外贸易思想的推动作用。在《论明清海洋经济中权力与金钱的交易》中,作者反思明清海洋经济中权钱交易等非正常贸易,其根源在于落后保守的政府及其贪婪腐败的官吏所构成的国家权力。诸如此类论文中发人深思的见解,尤其是《金瓶梅》研究中对平民文化的大力发掘与强调,可以看到作者对明清社会新质的肯定与认同、对阻碍时代进步的传统观念的反思与批判。如对《金瓶梅词话》中的道德说教,在肯定《词话》是一部道德说教之书并梳理其道德说教的哲学基础之后,作者在直面其落后、消极的基础上,强调其对于人类的文明进程仍不失有其重要的启迪价值。“它以特殊的方式讨论了一种对人自身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难题,在于它对这个难题的解释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它的说教的目的不在于维系或弥补或重建传统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关注人,关注人自身的命运”,具体体现在“处理生命与欲望之间关系的合理性”、“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性”[2](P264-275)。作者总体上认为,《金瓶梅》这部奇书一有“经济味”,因其有翔实的明清社会商业描写;二有“道德味”,告诫人们要远离“酒色财气”;三有“哲学味”,对人类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深刻阐释。这种对一向被视为“淫书”、禁书的《金瓶梅》的别致解读,对于如何处理当代市场经济转型情境中大面积出现的精神困境与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提供了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镜像式观照与理论资源。在研究海洋贸易的基础上,陈东有甚至直接将旧题“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的论文修改为“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探讨“海洋国土”的现代意义、“海洋中国”面临的问题以及加快“海洋中国”建设的措施,体现出作者浓郁的现实关怀。[3](P269-291)

关于学术价值,自古就存在“学以求真”与“学以致用”两大分野。由于对学术独立与学术自主强调,这两种理论分野经常在当代学者的简单化理解中呈现出更大的矛盾与对立。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曾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核心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固然不能将文史研究价值庸俗化,但透过陈东有对明清社会经济史及其孕育的平民文化精神等的关注与解读,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任何一种历史研究,不仅意味着研究主体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为理解历史的参照系;更意味着,真正的历史研究,总在隔着时空与当下隐性对话,为复杂的现实提供来自历史深处的启示。释古鉴今,史学的价值与尊严,至少大部分体现在这一点上。

[1]王永兴.一代宗师陈寅恪先生[A].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陈东有.《金瓶梅词话》道德说教中的哲学命题[A].陈东有《金瓶梅》论稿[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3]陈东有.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A].陈东有文史论稿[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陈东文史金瓶梅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高中物理怎么学
减少#1炉再热器减温水使用量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20 m 跨径直腹式小箱梁的开发应用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