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吟浅唱 写意读诗

2015-04-16 00:39刘晓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2期
关键词:写意诵读情感

刘晓燕

【内容摘要】初中诗歌教学,通过反复诵读、画面描绘等途径,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诗歌的内涵、品味作品语言,最终将体验与领悟通过写作训练内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诵读  情感  描绘  写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诗歌,其内在的文学性、艺术性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更现光芒。如何向初中学生展现诗歌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魅力,教研室蔡明老师在2014张家港市教研员展示活动上的一节示范课《天净沙·秋思》,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打开了一扇美轮美奂的赏读之门。

蔡老师的这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通过对诗歌画面的细笔描绘,教会学生写意读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特别是寓情于景)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轻吟浅唱、悟情会意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赵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往往是诗人们借助生活中的人、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意象为表,情感为内。学生欲究其纹理,则需通过反复咏唱,沉入到诗歌中出现的人、景、物的背后,在轻吟浅唱中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体会诗歌内在的意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蔡明老师带领学生赏读《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采用了反复诵读这种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诵读活动的开展,及时点拨、沟通,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诗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意。

【教学片断1】

师:请同学将这首小令朗诵一遍。

(生1诵读诗歌,此为一读)

师: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认为读得怎么样?请简要进行点评。

生2:我认为他的朗诵缺乏感情。

师:那你认为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2:我认为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很凄凉。

师:凄凉的感情,我们朗诵时的语速语调应该如何把握?

生2:应停顿有度。

师:在这首小令中,同学们认为感情是凄凉的,为了把这种凄凉表现出来,我们在诵读过程中应做到停顿有度。现在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这首《天净沙·秋思》,请你们对该同学的朗诵点评。

(生3诵读诗歌,此为二读)

生4:语速还是太快。

师:看来,对于诗歌的诵读,除了做到停顿有度外,对于诗歌中用来彰显诗人内心情感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语速要适当放慢。这首词体现的是凄凉悲哀之情,要将这种情感在朗诵时体现。请刚才的同学再将这首小令朗读一下,注意语速要放慢。

(生3诵读诗歌,此为三读)

师: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将“断肠人/在/天涯”进行停顿,同时语速放缓,将“断肠人”内心的悲凉表现了出来。但是,整首诗都是笼罩在这一片凄凉之中吗?这首诗的感情有没有变化的过程?

生5:这首小令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句,我认为应该是一种轻快的语调来读,与“枯藤”句不一样,“枯藤”句是缓慢的。

生6:“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沉重,但是“夕阳西下”比前面一句更加沉重。

师:这两位同学真不错。“小桥流水人家”这句可能是诗人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也可能是纯朴恬静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向往,所以这一句的诵读和其他几句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用轻快的语调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变化。我们一起来尝试着朗读一下。

(老师和学生一起诵读诗歌,此为四读)

师:我们发现,诗歌的诵读,要做到“轻重缓急”的区别,请你(指生3)将这首小令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生3诵读诗歌,此为五读)

(全班同学情不自禁的为该同学精彩的诵读鼓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推崇诵读的佳话。蔡明老师通过五次诵读,从学生最初的裸读、停顿有度、语速放慢引导到诵读过程的有快有慢,注意轻重缓急,有层次、有侧重的对学生加以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诵读中随着诗人内心的波动,转变诵读时的语音、语调、语速,情随意动,剥开文字的外衣,诗人复杂的情感波澜在诵读中一一外现,蜻蜓掠翅之时,水到渠成。

二、细笔描绘、写意读诗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短短29个字,却出现了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与绘画中的细笔写意手法相通,人、景、物一一细细勾画,笔中有墨、墨中有情,既细致地描摹出一幅秋风萧瑟断肠人的画面,又泼墨写意地点染出苍凉凄苦的意境。情寓于景、景融于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研究、发展提升学生能力的一项资源。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地借助了《天净沙·秋思》高超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嫁接课堂,由浅入深,雕词琢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画绘诗,写意读诗。

【教学片断2】

投影:

以“枯藤老树昏鸦”为例,进行景物描摹。

1.衰败的藤蔓、几根枯萎的藤蔓;凋谢了叶子或年轮很高或将要枯死的大树;黄昏时的几只归鸦。

2.黄昏时分。几根枯萎的藤蔓,缠绕着一棵凋谢了叶子的老树;一群晚归的乌鸦,盘旋在老树的上空,将要回巢栖息……

3.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发抖,黄昏里,归鸦在巢边声声鸣叫……

蔡老师出示的三段景物描写,第一段是对“枯藤老树昏鸦”画面的直接再现,这是景物描写的第一层次。第二段在描绘景物时,将有特定情境的画面前移,营造日薄西山的氛围,通过“缠绕”、“盘旋”等动词的运用,使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这是景物描写的第二层次。第三段描写,在画面的描绘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移情入景,加入读者主观的情感和感受,“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发抖”,人随景动、意随情抒,寥寥数语,灵动而有情韵,这是景物描写的第三层次。这三个段描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丰富画面的内涵,拓展画面的层次,增添画面的意蕴。

(学生当堂训练:模仿“枯藤老树昏鸦”句的第2、第3句写法,选择“古道西风瘦马”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学生当堂展示并互相点评。)

生1:能够将诗歌中的画面呈现出来,语言生动形象。

生2:发挥了联想和想象,并结合作者当时的情感思绪进行描写。

生3:在描写的过程中,我认为可以适当添加些自己的想法。

师:自己的想法如何添加?

生3:可以联系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想象一下诗人当时内心的想法。

师:也就是说,想象的内容要合情合理,不能天马行空,对吗?

(学生齐答:对)

师:由此可见,对于诗歌的画面描写,我们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忠实于诗歌原作,提倡独到的视角,但是在思路上、感情基调上和风格上要尽可能忠实于诗歌原作;二是要合理联想和想象,凝练处适度稀释、含蓄处巧妙提示、留白处适当推想;三是语言鲜活灵动有韵味,要做到动静有致、物人倒置、画面有意境。

(学生有所顿悟,再次修改)

蔡明老师充分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文本价值,通过这首小令的学习,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体现诗歌画面悠远的意境;知人论世,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移情入景,使“一切景语”转变为“情语”,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写意读诗。

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巧妙地将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写作的过程也是对文本的再次阅读内化。文本不仅仅是授课内容,而且是学生写作的范本,这得益于老师自身渊博的知识框架、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对诗歌赏析的深厚造诣。蔡老师对《天净沙·秋思》景物的细笔描绘、情韵的写意赏读,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文本、赏析文本的能力,而且有效训练了学生写作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软肋,开辟了学生自我创作的新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短短一节课,蔡老师活用文本,让学生在诗歌美妙的画面中轻吟浅唱、反复诵读,体悟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让学生在工笔细细描绘中,联想想象,写意读诗。蔡老师用一节诗意的语文课诠释了一首诗歌,展示了一个语文人真挚的诗样情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8年级下册)[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学)

猜你喜欢
写意诵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用中国画写意画法配合CG技术表现非洲自然风景的应用研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