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冠华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各种礼仪制度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但从科举方面对科举涉及到的礼仪进行研究非常少。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和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两部书,虽涉及唐代科举礼仪,但却略带提及,未进行深入细致考察。陶绍清《<唐摭言>科举礼仪文献价值》注意到唐代科举礼仪的研究价值,但对过堂、谢恩、期集相关的礼仪细节并未做具体考述。张采亮在《中国风俗史》曾说:“科举时代,有唐为开始,故唐之风俗,可以科举代表之,天下人心所注射,不离乎科举也。”科举是唐代的伟大创造,其牵涉的内容广阔,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语料。
唐代科举礼仪制度,在《唐会要》《唐六典》《通典》新旧《唐书》《大唐新语》《大唐开元礼》等都有涉及。五代王定保撰写《唐摭言》一书,则是一部专门记述唐代科举制度演变及相关的礼仪制度和举子的逸闻趣事的书,书中第三卷专门描述了与科举相关的礼仪制度,极具科研价值。本文以《唐摭言》为主要参考文献,同时参引其他相关文献对科举礼仪最为重要的谒先师、谢恩、过堂、期集四个礼仪进行细细探析,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谒先师是进士、明经科举子集于国子监拜见孔子之礼,目的是教育学生要尊师重道。此项礼仪源于秦代,《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唐代科举兴盛,更加注重学生对礼的学习。现存的《唐大诏令集》卷一百零五有《令明经进士就国子监谒先师敕》,注明是开元五年。
开元五年皇帝下诏,各州学子到国子监谒见先师孔子,有专门的学官为学生讲解并策问其大义。并有五品以上官员前去观看。其基本程序包括斋戒、陈设、出宫、馈享、讲学、还宫六个步骤。前三个环节是准备环节,馈享是皇太子祭祀孔子。之后便是皇太子、群官及学生到学堂,“执读所讲经,执经释义讫”,群官和学生听讲,皇太子有不明白的地方,“北面问所疑,执经为通之”,礼毕皇太子还宫。
谢恩是及第举子拜谢掌贡举的礼部侍郎或其他知贡举的官员的活动。每年放榜后,及第举子到主司的宅院感谢提拔之恩。
状元和同年乘马到主考官门前,下马后排成一行,把各自的名片聚集在一起通报呈递给主考官。进入主司家门,按照考试名次顺序排好后,先由北面上台阶,面东站立。这时,主考官坐在席上,坐在东面,面向西。主事先带领状元和同年与主考官对拜。之后,状元代表所有及第举子发表感谢主司的提拔之类的讲话。随后,及第举子挨着和主考官拜见。拜完后,主事说:“请各位说说自己的家境。”从状元开始按照名次挨着叙述家境并谢恩。之后,主事说:“请状元遍谢。第几人,感激同主考官或主考官的先人得到同样的名第。”拜完以后,状元登上台阶与主考官面对而坐。此时若其他公卿来看,皆都从南面进入,面北依次入座。饮酒几轮,便到期集院。在三日之后,又同今日之礼。当日,主考官问引荐各位及第举子的人,并叮嘱及第举子要相互提携护持,如有特殊知遇而录取的举子,也简要指出。“第一次谢恩,主要是礼节性的,通过自我介绍和谢恩参拜,表明座主、门生关系的建立。第二次曲谢,主司方一一言及荐导之处,俾其各谢挈维之力;苟特达而取,亦要言之’。这样,就又增加了一些具体内容。唐后期通过进士科而建立起来的官僚关系网,在谢恩和曲谢这两次活动中集中反映出来。”
从“北上东向”、“东面西向”、“南行叙坐”这几个座位的排列,可以看出唐代科举礼仪的程序严格、尊卑有序。《唐玉林》卷八记载:是日,自状元已下,同诣座主宅,座主立于庭。一一而进曰:“某外氏某家。”或曰“甥”,或曰“弟”。又曰:“某大外氏某家。”又曰:“外大外氏某家。”或曰“重表弟”,或曰“表甥孙”。又有同宗座主宜为侄,而反为叔。言叙既毕,拜礼得申。[5]“这里写唐人攀附门地,炫示身份,颇得其神。又写座主与同宗者,按辈分说,座主应为侄,进士应为属叔,但叙及时,却反称自己为侄。”刘琴丽也说:“科举及第依靠的并不完全是个人能力,能力只是其中一方面,‘关系’也至关重要。”她还指出举子利用同乡、父辈友人、同宗、朋友、诗文、联姻等途径建立人际关系。谢恩这种尊卑有序的仪式不仅体现了唐代士人对礼制的看重,且几度参谒座主和“叙中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座主与门生的关系。《唐摭言》卷十四《主司失意》记载令狐峘被处分,未与生徒相见,事过十多年后,门生仍向主司表示感谢,可见这种关系具有持久性,并非“一日门生”。这种纽带关系,为统治者建立礼的秩序。有的官员多次掌贡举,门生很多,容易形成小集团,对君主专制形成威胁。所以会昌三年中书奏请“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趋附其门。兼题名、局席等条疏进来者……”
拜见完主考官后,主考官带领状元和及第举子到中书堂拜见宰相。团司在光范门的东面的廊庑设置酒宴。及第举子在此聚集去参谒宰相。主考官和两三位朋友在别处商量宴饮所需要的钱数。宰相准备好后,堂吏先来请回各位举子的名片。随后,举子跟随主考官到中书堂。宰相在都堂门里面站立,横着排列。此时,堂吏通报说:“礼部某姓侍郎领及第的进士拜见相公。”一会,一个堂吏大声请主考官进入。主考官登上台阶拜见宰相,随后退到门侧,面东站立。状元立于台阶上,状元致辞感谢相公栽培。随后,从状元开始通报自己姓名。之后,堂吏说没有客人了。主司长揖后,仪礼结束。主考官领诸生到舍人院拜见中书舍人。此时,主考官身穿襕袍、手持笏板,舍人穿着官服和靸鞋延接主考官,此时舍人更加谦恭有礼。随事摆好酒宴,铺设好席褥,请舍人入席。进士拜见舍人,舍人答拜,状元致辞并再拜谢,舍人答拜。随后,状元和进士离开廊庑,等候主考官出来拱手行礼。
过堂日需要提前向中书门下申请,地点在政事堂。“过堂的那一天,黎明太阳未升时,及第进士即须集合于朝堂,百官也陪同观看。”过堂日公卿、百官、路人延接观看,场面甚是壮观。韩偓《及第过堂日作》:“早随真侣集蓬瀛,阊阖门开尚见星。龙尾楼台迎晓日,鳌头宫殿入青冥。暗惊凡骨升仙籍,忽讶麻衣谒相庭。百辟敛容开路看,片时辉赫胜图形。”足见其盛况。
谢恩后,及第进士到期集院以游戏的方式罚钱凑宴饮出游的花销。每日期集前,先到主考官家拜谢两次。三日之后,主考官坚决命令停止来谢,就不再去谢恩。初到期集院,团司等人先参见状元,后参见及第进士。一会,一堂吏大声宣布:“各位郎君就坐,单数坐在东面,双数坐在西面。”当日,罚的钱不少。或者从及第进士的名片中随意抽取,抽中的就要出十千文钱。“大凡正式录取的敕文下来以前,每日都要期集,其间还要两度诣主司之门参谒。”
“科举把大量的士人纳入官僚系统,又以科举中第后的荣耀笼络士阶层,还通过儒学意识形态化加强思想控制。”[11]科举制度还通过各项礼仪的实施来维护中央集权,不管是谒先师、谢恩、过堂、期集,还是随后的各种宴会,都加强了座主与门生的关系,这种小集团的牢靠稳固,为随后的官僚体系的建立和君主专制提供的有力的保障。总之,从科举礼仪不仅可以看到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同时更能了解科举制度本身。
[1]张采亮.中国风俗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95.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43.
[3][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385.
[4][10]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7、57.
[5][宋]王谠.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