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燥屎”诠释学研究
张涛1,刘超武2,王泓午1,张国骏1*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摘要:《伤寒论》的诠释与研究,自王叔和始。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角度的差异、时代的变迁,一个词语、一条原文、一首方剂的诠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伤寒论》“燥屎”一词,在《伤寒论》398条原文中共有8条。经过研究发现具有同一文法特征,即均为复句结构,而非单一语词。其涵义模糊不清,在诠释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古代汉语语文学、诠释学循环、创造的诠释学等方法的应用,研究发现,宋本《伤寒论》“燥屎”一词内涵与现代术语的“阳明腑实”一致,主要用于诊断而非症状描述,其起源可能与“羊屎样便”的活体取象有关。
关键词:伤寒论;燥屎;诠释学
DOI:10.13463/j.cnki.jlzyy.2015.11.030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 A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子课题项目(2011CB505406);天津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JC201308)。
作者简介:张涛(1982-) 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研究。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张瑞彬2015-08-25)
收稿日期:(责任编辑:张瑞彬2015-07-03)
*通信作者:张国骏,电话-(022)59596206,电子信箱-zgj13022290428@163.com
Hermeneutic Study onTreatiseonFebrileDiseasesfor “dry excrement”
ZHANG Tao1, LIU Chaowu2, WANG Hongwu1, ZHANG Guojun1*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The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City Study[J]. Ann Neurol, 2012,71:661-667.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26-1127.
[4] F STAUB, J BOGOUSSLAVSKY. Post-stroke depression or fatigue[J]. European Neurology,2001,45:3-5.
[5] HERMANN D M, BASSETTI C L. Sleep-related breathing and sleep-wake disturbances in ischemic stroke[J]. Neurology,2009,73:1313-1322.
[6] BLACHIER M, DAUVILLIERS Y, JAUSSENT I,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nd vascular events: the Three City Study[J]. Ann Neurol,2012,71:661-667.
[7] ARPA J, RODRIGUEZ-ALBARINO A, IZAL E, et al. Hypersomnia after tegmental pontine hematoma: case report[J]. Neurologia,1995,10:140-144.
[8] KUSHIDA CA, RYE DB, NUMMY D, et al. Cortical asymmetry of REM sleep EEG following unilateral pontine hemorrhage[J]. Neurology,1991,41:598-601.
[9] Wallace D M, Ramos A R, Rundek T.sleep disorders and stroke [J]. Int J Stroke, 2012,7(3): 231-242.
[10]石学敏.脑卒中与醒脑开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11]文忠荣.浅析“灵龟八法”象数来源[J].中国针灸,2000(5):295.
[12]吴健. “灵龟八法”理论探源及质疑[J].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8):34-37.
[13]曹铁民. 针刺治疗脑卒中伴睡眠倒错的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147-148.
[14]邓小兰,赵红.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1):65-66.
[15]陈兴奎.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9):565-566.
[16]张晓燕,王升旭. 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脑卒中后睡眠倒错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7-9.
[17]陈璋莲,倪光夏.“醒脑开窍针法”临床应用新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3,30(12):765-768.
Abstract: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s interpretation and research, since WANG Shuhe.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pects, the change of times, a word, an original, a formula of interpretation may b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the word “dry excrement”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in article 398 of the original article eigh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has the same grammar characteristic, namely ar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rather than single words. Its meaning is unclear, guided by theory of hermeneutics, created by ancient Chinese philology, hermeneutics cycle, the application of hermeneutic methods such as. The Song dynasty block-printed editio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for “dry excrement” a word implication “the bright internal organs is solid” consistently with the modern terminology, but uses in diagnosing the non-symptom description. Its ori+gin may be related to “sheep’s excrement sample” living imaging.
Keyword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dry excrement; hermeneutics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诠释与研究,自王叔和始,已经1800余年。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角度的差异、时代的变迁,一个词语、一条原文、一首方剂的诠释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如“六经实质”问题可以一斑。[1]诠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早期的出现,源自于欧洲中世纪对《圣经》的研究。而现代诠释学的形成则以1960年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真理与方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西方诠释学经典被翻译并介绍到国内。90年代,王永炎院士较早地认识到诠释学对于中医研究的意义,提出“吸纳和借鉴诠释学的理念、思路、方法、技艺来促进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关于诠释学的创新性意义,他认为,“对中医学进行科学诠释的过程就是中医学实现创新的过程”,并明确指出“诠释就是创新”[2]。
1诠释学文本的选择
作者与文本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诠释学首先关注的问题。诠释学、现代美学及文学评论等现代人文学科均强调“当作者完成创作的那一刻起,作者即与它分离”即分别对待。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于《伤寒论》文本的诠释,则不应直接认为是张仲景原作者的意思。如《伤寒论》文本中的每个理论,已很难认定是张仲景的真实意图,不宜使用“张仲景认为”这样的论断。
作者与文本分离,文本的选择不仅是研究范围的确定,也是诠释的基础。中医经典著作的诠释均应基于文本进行,而非作者。《伤寒论》流传至今,几经辗转,现存版本较多。当代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教授特编《伤寒论文献通考》一书,以便相互参考印证。本文为避免多种文本循环所造成的模糊与过度诠释,仅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开美复刻于《仲景全书》的《伤寒论》为研究文本(以下简称宋本)。该本逼近“元祐旧观”[3],并由钱超尘、郝万山两位教授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简体字本,方便研究与讨论。(本文《伤寒论》原文编号与统编新一版教材相同)
2诠释学方法的选择
对研究方法的重视是诠释学传入中国后,引发学界热议的重要原因,诠释学循环就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所谓诠释学循环,最初包括2种循环。一种是在语文学方法论阶段的文本内部的循环,也即文本整体与个别的循环;另外一种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循环,本文主要应用前者。如笔者作为《伤寒论》的诠释者,可以通过《伤寒论》文本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去探讨推究其中部分隐蔽的、未知的、未能确定的内容,即文本内部的循环。
在宋本《伤寒论》中,除对原作者具有争议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不下”等12篇外,共10篇,合计398条原文。本研究为了更好的、严格的进行诠释学文本内部循环,诠释“燥屎”一词的涵义,仅以398条原文作为研究文本。所有引用《伤寒论》原文,皆以日本东洋医学会伤寒金匮编刊小委员会2009年影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准,转为简体字时,参照钱超尘、郝万山两位教授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伤寒论》。
3宋本《伤寒论》“燥屎”诠释
“燥屎”一词,在《伤寒论》398条原文中共有8处。经过研究发现均具有同一文法特征,即均为复句结构,而非单一语词。列举如下:第242、374条“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第239、241条“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第215条“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第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第238条“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第209条“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其中,除第238条的“心中懊憹而烦”无“者”字,但通过句意分析也属因果复句外,其余均属典型“者”字结构,表示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如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3]
通过以上的语文学文法分析,宋本《伤寒论》对于“燥屎”一词的使用方法非常一致,均是复句结构,而非症状描述。《伤寒论》原文对于症状的描述,一般采用陈述的并列方式。如原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基于以上的研究,通过诠释学文本内部循环及语文学方法,可以肯定宋本《伤寒论》所说的“燥屎”应该是用于诊断的意义,即现在常使用病证名称“阳明腑实”的涵义。
《伤寒论》阳明病分为经证与腑证,腑证是指阳明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成的实热里结的病证,故将阳明腑证的病机称为阳明腑实。《中医大辞典》列有4个词条“阳明里证、阳明腑证、阳明腑病、阳明腑实”,《伤寒论研究大辞典》列有3个词条有“阳明实证、阳明腑病、阳明腑证”,均可看做是现代中医术语对《伤寒论》“燥屎”的诠释。
4“燥屎”新诠
傅伟勋教授是将西方诠释学引入中国具有突出贡献的哲学家,其将经典诠释分为第5个层次,即“创造的解释学“。第5层次“做为创造的解释学(诠释学)家,我应该说什么?”[4]现代诠释者站在当前的历史中,对经典的诠释必须要作一种超越。中医经典词语的创造诠释则应该符合中医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王琦[5]教授关于中医的原创思维方法指出:“中医学形成了认识人体和诊治疾病的独特方法,以司外揣内、活体取象,实体求证和内求体悟的认知方法构建和形成了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内涵。”那么,宋本《伤寒论》“燥屎”一词,应该也是“活体取象、实体求证”的结果。
在Bristol粪便分型标准[6]中,前三型用于干硬便的诊断:1型是分散的硬块,似坚果(Separate hard lumps like nuts);2型是蜡肠状,但成块(Sausage shaped but lumpy);3型是蜡肠状,但表面有裂缝(Like a sausage but with cracks on its surface)。
第1型即是宋本《伤寒论》“燥屎”的活体取象,而2型应该就是“大便硬”的“象”。如原文第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五六枚是指大便成球形,也就是羊屎样便。胃肠中的“燥屎”如果不排除,不通过解剖,是无法发现的,所以这里仍是在诊断阳明腑实,而非症状描述。这样诠释虽然是一种大胆的假设,但既符合中医学原创的思维方法,也符合中医经典诠释学研究的方法与目的。
综上,通过诠释学理论与方法,借助语文学与诠释学循环对于《伤寒论》“燥屎”的研究发现:宋本《伤寒论》“燥屎”一词,应是“阳明腑实证”的病名诊断,而非症状的描述,而它的起源应是“羊屎样便”的取象比类。
参考文献:
[1]张涛,毕虹博,张国骏.六经实质的诠释学思考[J].江苏中医药,2013,45(8):7-8.
[2]王永炎,郭蕾,张俊龙,等.论诠释学与中医学创新[J].中医杂志,2010,51(7):589.
[3]钱超尘.内经伤寒论语法通释[M].北京: 北京中医学院出版社,1982:158.
[4]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52.
[5]王琦.中医原创思维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9): 2355-2358.
[6]JEWIS S J,HEAT O K.Stool form scale as a useful guide to intestinal transit time[J].Scand J Gastmenterol,1997,32(9):9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