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型医师和研究型科室为路径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思考

2015-04-15 17:40:07孙颖浩温世浩刘厚佳黎爱军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5年10期

孙颖浩,贺 祥,温世浩,刘厚佳,黎爱军

(1.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上海 200433;3.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上海 200433)



以研究型医师和研究型科室为路径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思考

孙颖浩1,贺祥2,温世浩3,刘厚佳2,黎爱军2

(1.第二军医大学,上海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上海200433;3.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上海200433)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研究型医院建设中存在的认识理解程度不深、建设路径创新度不高、科研与临床结合度不够等问题,借鉴国外典型研究型医院的经验,提出以研究型医师和研究型科室为路径推进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本着择优支持、分类建设、试点先行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建设:以凝聚专病方向为抓手,推进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投入人力资源为导向,解决临床科研工作繁忙局面;以搭建公共平台为支撑,提供各类科研技术服务支持。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研究型科室;研究型医师

Hosp Admin J Chin PLA,2015,22(10):901-904.

研究型医院建设不仅是医院实现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医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疾病诊疗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本文拟从科室和医师两方面着手,探讨通过研究型医师和研究型科室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

1国外典型研究型医院的特征

美国麻省总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梅奥诊所一直以来是全美“最佳医院”排名前三甲,秉承“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以持续改进对于疾病的诊疗”的理念,是典型的研究型医院。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1专职科研人员多研究力量雄厚一是医师床位比高。三家医院都是拥有1 000左右床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师床位比:麻省总医院4.2∶1、梅奥诊所5.1∶1、约翰·霍普金斯医院3.1∶1[1-3]。二是专职科研人员多。例如麻省总医院的专职科研人员有2 300人,加上科研人员(Fellow)和临床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将近6 000多人,庞大的科研队伍保证临床研究的顺利开展[1]。三是配备专职科研辅助人员。三家医院的各个科室和部分医师都配备专职秘书,协助完成管理和科研辅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之相比,国内大型综合医院医师数量少,且缺少专职的科研人员,更不用说专职秘书。

1.2科研专用场地大支撑平台齐备一是专用科研场地大。三家医院都建有大型科研专用平台,以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例如,麻省总医院现有大约100万平米科研专用场地,349个实验室[1]。二是支撑平台齐备。三家医院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种类齐全的标准化大型生物样本库,并已形成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同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公共卫生学院还建有循证中心,协助临床医师进行文献研究、研究设计及后期的研究工作,既把临床医师从繁琐的研究工作中解放出来,专业的流行病学服务也提高研究质量[3]。与之相比,国内大型综合医院的科研平台建设不管是实验室数量和设备水平,还是管理模式和专职队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

1.3科研经费来源广重视人力投入一是经费来源广、数量多。除了从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会等机构申请经费外,三家医院也从医疗收入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且三家医院的科研总经费位于全美排名前列。二是重视临床研究。三家医院的科研以临床研究为主,即使从NIH申请的项目也有相当比例的临床研究,且基础研究也是致力于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其形成重视临床科研的传统和文化,长期以来致力于通过研究推动医学实践,这种文化深深融入医疗、教学、研究的所有方面,让医师始终带着创新的、寻求改进的思维开展临床服务。三是重视人力投入。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工资、福利性补贴、材料费、设备费等直接成本70%以上,其中大部分用于支付工资[3]。通过项目基金提供薪水的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优秀的、富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供人力保证。相比之下,国内大型医院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机构,且来自政府机构的科研经费对临床研究的支持很少。

2国内建设研究型医院的瓶颈

2.1对研究型医院的认识理解程度不深尽管研究型医院的概念提出已有十余年,但宣传还不够深入,创新文化还未真正深入人心。许多医院缺乏战略眼光,缺乏长远打算,没有认识到医院要发展,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必须依据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医院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结果是,仍然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各项医疗指标或基础设施建设上,重视短期创收,对需要长期投资,短期难以见到效益的研究型项目不够重视。满足于完成一般诊疗工作和基础教学工作,即使有一些行动,也是说得多,做得少[4]。在这样的环境下,医务人员短视现象突出,一味追求工作量,不愿收治经济效益不高的疑难危重患者;参与学科建设积极性不高,对短期难见效益的新技术、新疗法兴趣不大,不愿参与科研和教学[5]。结果必然导致学科发展滞后,新技术新业务跟不上,重大疑难危重疾病诊治不了,难免造成医院在发展与竞争中逐步被淘汰[6]。

2.2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路径创新度不高尽管已有一些大型医院在进行研究型医院的实践和探索,仍然没有一个成型的模式,而且每家医院情况各异,很难有一个成熟的模板可以复制。从部分医院介绍的研究型医院建设做法和经验看,针对性和创新性不高,往往是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手。这些建设措施与传统的医院建设措施并没有明显区别,缺乏对研究型医院内涵的真正理解,对研究型医院的特点、目标、功能认识模糊,对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不足,因而在建设举措上沿袭传统的建设模式,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少医院的做法,仔细分析却难以落地,对医院实现向研究型医院的根本性转型作用不大。特别是研究型医师的培养上,没有解决部分临床医师只重效益,忽视发展的短视行为;没有解决多数临床医师想做研究但苦于工作忙没有时间的矛盾;也没有为临床医师的培养建立科学的机制和提供足够的平台。

2.3研究型医院科研与临床结合度不够国内很多医院,尤其在一些大型医院,虽在扶持重点学科、打造重点研究型团队、培养重点研究型人才等方面有所突破,但从研究型医院建设要求看,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仍然不够,科研与临床有机结合不足。没有做到瞄准国际医学前沿,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临床研究为突破口,没有把目标定在重大、疑难性疾病防治上,没有做到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7]。这些医院对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也提出科研的要求,强调做好临床的同时,要做好科研,并以基金、论文等指标进行要求。由于一方面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迫于繁重的临床压力,出现科研重视数量、轻视与临床结合的现象。表面上看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但真正能解决临床问题,提高医院临床实力的成果不多。

3研究型医师和研究型科室的内涵

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建设研究型医院要以一定数量的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医师作支撑。研究型科室不仅是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本专业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中心。而建设研究型科室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研究型医师的培养,只有建成一支梯队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把创建研究型医院的任务落到实处[8]。

3.1研究型医师研究型医师指具有明确的临床专业特色,临床诊疗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突出,善于结合临床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专业特色诊疗能力与学术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临床医师。研究型医师除了作为医师必须具备的临床基本功之外,还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其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注重总结、提炼,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在与基础医学研究专家密切合作的同时能够极大地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的转化,最终推动医院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

研究型医师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临床工作的特点与规律;二是具有突出的研究能力,能够独立甄别、发掘科研课题;三是具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工作;四是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有强烈的创造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思维[11-12]。

3.2研究型科室研究型科室指具备明显专病特色,围绕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做到临床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室。研究型科室在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这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要重视临床基础研究,并与临床紧密结合,从更深层面上探索疾病机制,做到“很会看病”、“能看其他医院看不了的病”。

研究型科室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坚持把临床工作摆在首位,以完成临床医疗工作为根本任务;二是重视临床基础研究,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注重解决临床问题;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四是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借力国内外资源谋求发展;五是注重科室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协作,重视科研的氛围[9-10]。

4研究型医师和研究型科室的构想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医院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院的发展实际,本校计划在医院推行研究型科室建设和研究型医师培养的工作。

4.1总体构想的基本原则

4.1.1择优支持每个大型医院都拥有着自己的特色科室、优秀学科带头人或医师。在建设研究型科室和培养研究型医师上,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遴选并重点建设一批研究水平领先、医疗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科室,培养一批科研拔尖、临床过硬的研究型医师。

4.1.2分类建设每个科室的特色不同,优势和基础能力都有大小不同。因此,将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医师分为A、B两类。A类的建设目标是使其主攻专病方向的临床科研水平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B类的建设目标是使其主攻专病方向的临床科研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4.1.3试点先行由于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医师的建设没有先例可循,管理和考核这些考试和医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因此,本着务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小范围试点先行,边试边调整的策略,遴选少量科室和医师先行进行建设和培养,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完善机制,再逐步扩大建设范围,确保建设成效。

4.2推进实施的基本策略

4.2.1以凝聚专病方向为抓手推进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在开展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医师项目时,要求科室必须明确1~3个专病方向,医师必须明确1个专病方向,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专病方向开展。因此,在遴选和考核指标上,重点关注临床实力和影响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特别是临床研究是否能解决临床问题,通过技术革新上升后的医疗水平是否“会看病或会看别的医院看不了的病”。具体指标:学术任职和学术会议,专病方向的SCI论文、基金课题、成果奖励、发明专利,以及专病方向收治患者情况等。总之,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的紧密结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是主要关注点。

4.2.2以投入人力资源为导向解决临床科研工作繁忙局面围绕临床医师做科研难的问题,给予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科研床位设置和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的支持。计划为每个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医师按专病方向配备科研助理,并根据需要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经费资助,主要用于科研专职人员的聘请。通过经费和人员资源的投入,缓解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工作繁忙,科研人力和时间短缺的矛盾。同时为研究型科室和医师设置一定数量的科研用床,在医院临床指标考核时作特殊考虑,以解决临床科研用床难以达到临床质量考核指标的矛盾,如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日等。

4.2.3以搭建公共平台为支撑提供各类科研技术服务支持学校和医院共同搭建医学统计、临床流行病、临床药理学、医学伦理学和中心实验室等公共支撑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将大力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大型仪器、科技文献、实验动物、科学数据、科技信息等科技资源,为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不但为研究型临床科室建设提供政策咨询、情报支持、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持服务,还可在人力上为临床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4.3正确看待的三个问题

4.3.1支持科室“强”与“弱”的问题医学是由多种学科共同组成的庞大体系,尤其是综合性医院,学科种类繁多,医院不可能在所有学科上都齐头并进,不可能所有学科都处在同一水平,因而有优势学科,也有弱势学科。聚集资源,支持优势重点科室建设,并不是其他弱势学科或科室不重要。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支持优势学科的发展,通过其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效应,通过培植技术优势,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在优势学科的建设中,通过相互渗透与合作,将相关学科纳入学科群进行建设,通过这种优化组合,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

4.3.2专病方向“少”与“多”的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专科越分越细,通过集中资源,开展专门的研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诊疗,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医院的综合实力。在建设研究型科室时,明确主攻专病方向不超过3个,研究型医师主攻专病方向为1个,这并不是说其他专病方向不重要,而是因为一个科室的各项资源是有限,一个医师的精力是有限,不可能将本专科的所有疾病都进行深入研究,必须有所取舍,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专病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特色,提高学科水平。

4.3.3医疗指标“降”与“升”的问题在支持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医师建设时,设置一定数量的科研用床,在医院临床指标考核时,降低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科研与临床质量考核之间的矛盾,使科室和医师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能够从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必受到临床质量考核指标的束缚。同时对于某些指标则提高要求,例如样本资源和病历资料的获取率和完整率等,目的同样是为了保证临床研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应向化,王剑萍,吴宏,等.美国“研究型医院”:麻省总医院的案例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4,17(2):78-79.

[2]张文燕.梅奥诊所:在路上[J].中国医院院长,2014(12):30-31.

[3]田俊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修见闻录[J].中国卫生人才,2014(11):50-53.

[4]秦银河.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2005,9(10):1-4.

[5]李曙光,欧崇阳.研究型中小军队医院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24-25.

[6]李堂林,孙颖浩.研究型主诊医师制度实施构想[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10-13.

[7]郑洁.我国建设研究型医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27)6:29-31.

[8]王延军. 论研究型医院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路径[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5):403-406.

[9]陈香美.研究型科室建设的体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0):910-911.

[10]林锦标,林添寿,胡永狮.创建研究型科室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3):323-324.

[11]李堂林.论研究型医师及其培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5):413-416.

[12]商舰,鞠金涛.军队大型综合医院研究型医师选拔评价体系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0):942-944.

(2015-06-10收稿2015-10-15修回)

(本文编辑戴志鑫)

欢迎订阅《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第二军医大学主办的医院管理专业的学术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

杂志为月刊,大16开本、100面,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每册定价10.00元,国内邮发代号4-662,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购。本刊编辑部常年办理邮购,可经邮局汇款至本刊编辑部,款到即寄杂志。

本刊编辑部地址:上海市翔殷路800号;邮编:200433。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编辑部

·医院战略管理·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Oriented Physician and Research Oriented Clinical Department: A Method to Develop Research Oriented Hospital

SUN Ying-hao1, HE Xiang2, WEN Shi-hao3, LIU Hou-jia2, LI Ai-jun2

(1.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3; 2.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Shanghai200433; 3.Department of Training,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3)

[Abstract]Several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oriented hospitals in China, such a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mode of construction, untight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etc.A method to develop research oriented hospital through developing the research oriented physician and research oriented clinical department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research oriented hospital abroad. Concrete construc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focusing on treatment of special disease, promoting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creasing human resources investment, establishing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to provide more research technical support.

[Key words]research oriented hospital; research oriented clinical department; research oriented physician

[作者简介]孙颖浩,男,博士,教授;电话:021-81870001

[中图分类号]R 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985(2015)10-0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