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瓶颈”及路径

2015-04-15 16:56:46黄庆胜
关键词:瓶颈培育价值观

林 琳 ,黄庆胜

(1.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2.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党的十八大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2013年12 月2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可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实践任务。

一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内在认同并外化为实践行为,是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面临的前沿问题。因此,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形势下的最新成果,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添砖加瓦,锦上添花,更是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地位;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进程。同时,可以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理论成果,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为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也为整体建构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从实践意义上看,我国目前已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意识更加多元,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和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理论和方法势在必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助推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 号文件精神的迫切需要。既是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大学生头脑的必须手段,同时也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掌握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改善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理想的局面,也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瓶颈”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内,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意识展现新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新的困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同样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传播位差、西方社会思潮、媒体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和话语权的挑战。

(一)多样文化引发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困惑

长期以来,高校在价值观教育上一贯坚持一元化灌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种文化接踵而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千姿百态的局面。大学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价值观上面临更多的选择,价值观念不再单一。然而,受年龄、阅历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自身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能力,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的鉴别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1],在需要做出选择时显得孤立无援,困惑迷茫,无从下手。他们对传统价值的推崇与怀疑、对计划经济下价值信条的理解与偏离、对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哲学的批判与效仿、对现实生活道德状况的不满和迷惑,都是我们要直接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传播的位差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接受偏离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间经济贸易、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使“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2]由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和不合理,导致经济全球化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文化的交流也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顺水推舟地传播本国价值观的便利工具。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传媒渗透、文化产品输出、介入教育市场等方式,用“地球公民”概念不断弱化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不断削弱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情感,使大学生“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并对本民族的主导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

(三)错误思潮误导大学生价值观认同错位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等信息化渠道的扩大,为西方社会思潮提供了便利的发展渠道。一些错误的思潮严重毒害大学生的价值观。比如,民主主义思潮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来反对社会主义,目的是改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如果信仰不够坚定、立场不够明确就容易受到蛊惑。此外,一些非主流的拜金主义思潮、功利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也助长了一些大学校园内滋生攀比、浪费、拜金的行为。这些思潮通过改变大学生的日常习惯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最终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新媒体去中心化和去话语权削弱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新媒体为高校开辟全新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首先,新媒体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在新媒体条件下,每个终端都可以自由发布观点、信息,政府、学校的意见和态度很容易被淹没而失去主导地位。其次,新媒体消解了信息的权威性。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发布者责任不清,容易造成信口开河或以讹传讹等问题。大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更加难于分辨真假,导致权威信息、真实信息弱化。

三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命题。面对文化多样性、传播位差、西方社会思潮以及新媒体技术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我们要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实际,遵循正确的培育原则,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果,探索出一条更加符合时代需要、更加符合高校实际、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孕育蔓延,在大学生的思想、言行中开花结果。

(一)主导与兼容结合,在多元文化中确立主导价值取向,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标杆

文化多元、多变、多样是文化存在的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性与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文化多样性的包容态度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生活愈加民主化和宽容化,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将更富独立性、主动性和自主性,意味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离开了多元价值观片面强调主导价值观就会让大学生感到活力的窒息,创造火花的熄灭以及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而过度放任多元价值观则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扭曲人格,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整合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并不是要让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做出二选一或多选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大学生在对社会的感受和理智思考后从内心深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的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与决定,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他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在当前现实的环境中,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化现象,不然,我们就脱离了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为此,我们既要倡导、建立和形成全社会统一的主导价值观取向,同时又要注意照顾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价值观取向,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认真地加以分析,予以鉴别,并决定自己的价值观选择和价值观取向。首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世界先进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高校应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包容、整合非主导性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在多样而流变的非主导价值观念中汲取有生命力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其次,高校要加强对错误思潮的理论回应和评析批判,让大学生认识其本质和危害,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比如,民主社会主义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它把社会主义从最初作为目标、逐步发展成仅仅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将之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出去,最后认为资本主义无可取代,这是历史的倒退,极其错误和危险。然后,要廓清大学生中的思想迷雾,解答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不拨开云团,就见不到真理的阳光。要让大学生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需要高校理论工作者和政工队伍认真研究新问题,不断挖掘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解决与之相关的疑问和困惑,引导大学生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和思想魅力,最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价值体系的思想标杆。

(二)说服与感召结合,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自信

说服就是以理服人,感召就是以情动人。我们既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说服,也要通过教育者的信仰力量和人格魅力以及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去打动和感染大学生,让学生在理性上认识,在感性上认同。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善教学方法,由“照着讲”向自主讨论转变;由死记硬背向分析和解决问题转变;由正面引导向正面引导和反面批判有机结合转变;由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转变,不断提高教育的效果,从而增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与自觉。其次,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效果。现代传媒克服了传统媒体形式单一的弊端,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具有极强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善于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的环境中学习、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然后,要运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大学生。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大批先进人物的示范导向作用,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富有正能量的励志明星进校宣讲,用他们饱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精神、道德力量和生动的奋斗故事感染学生,使大学生对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励志明星的赞赏之情、追慕之情转化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追求和行为范式。最后,要利用校园周边红色资源熏陶大学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伟大教育意义的智慧结晶和文化遗产。红色资源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内容。它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校史馆、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等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受红色经典、感悟历史,并在红色文化熏陶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引领与渗透结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文化魅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文件精神时,既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内涵,起到引领教育作用,同时更要注意通过校园文化的细节进行渗透,让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举止中。首先,要对学校物质文化进行整体构建。校园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内人文景观并不是一种纯自然环境,它是经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和改造的一种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这些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内楼宇场馆、桥梁道路的命名;校园中的雕塑设计;树木、花草的选择,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启迪大学生的认识,使人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和奉献的伟大。因此,在校园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校内建筑、景观对大学生影响的多样性,认真斟酌每栋建筑、每条道路的命名及教育意义,适当增加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雕塑、图画和文字,让校园成为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熔炉。其次,要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校风是学校精神的体现。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精神力量,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要在充分挖掘各高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理念和特色,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优良教风;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形成良好学风;通过校歌、校训、校徽,诠释核心价值观等渠道,大力营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校园风气。再次,要运用校园网络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覆盖面。通过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方式接收、阅读、接受信息是大学生喜欢的新方式。我们要利用校园广播、校园BBS、QQ 群、博客、微博、微信等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探讨和交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氛围。最后,要弘扬主旋律,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味。要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弘扬主旋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主题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用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化陶冶大学生心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教化与亲近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回应学生利益诉求,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向践行的跃升

教化强调的是灌输和管理,亲和侧重关怀与沟通。只有教化和亲和相结合才能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讲道理,也要办实事,教育内容才能深入人心。“任何教育形式或方法都应以帮助学生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3]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也应以帮助他们满足需求为出发点。我们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最苦恼的问题是感觉社会竞争激烈,自己的就业前途未卜。在对大学生时间分配的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课外投入精力最多的事情是学习外语和考取证书等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活动。这说明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知识水平,实现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并顺利就业,如何实现更好地发展自己是学生最关心的事情,是学生的最大需求。这些需求表面上看是物质的,但物质问题解决不好,困扰的就是精神,最终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需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实际开展教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成才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切忌照本宣科、满堂灌;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及时掌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补助,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线班主任、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关心他们的需求,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给予补习帮助,对情感受挫的同学给予安慰和疏导,对生病的同学给予探望和慰问,对有特长的同学给予平台展现和锻炼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接受学校的教育,变学习的间接动力为直接动力。我们才能引导他们的需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把非理性的价值意识转变成理性的价值认识,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向践行的跃升。

[1]谢宏忠. 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9.

[2]爱德华·W·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M]. 李琨,译.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

[3]刘小新. 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3.

猜你喜欢
瓶颈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38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