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希氏束起搏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2015-04-15 12:56:15胡伟珍陈秀青
军事护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希氏起搏器心电图

胡伟珍,苏 蓝,陈秀青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浙江 温州325000)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emaker defibrillators,CRTD)、抗房颤起搏器等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而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提及的希氏束起搏(His loundle paecng,HBP)能使心室内收缩保持同步,是理想的真正意义上的心室生理起搏。因其操作有一定难度以及术者对其慢性起搏参数可靠性的担忧,至2012年止全球文献报道成功HBP的病例数仅300余例[2]。我院心脏中心积极改进技术,从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在积累了大量成功起搏器手术的基础上,为122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成功实施了HBP,通过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的积极配合和术后的观察处理,一定程度上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了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122例患者,男75例,女47例,年龄38~88岁,平均(69.2±11.2)岁,所有患者的入选条件均符合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2008更新版),患者术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中病窦综合征例49例、窦律伴房室传导29例、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24例、心肌病20例。

1.2 HBP植入方法 一般选择左侧胸部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进行。(1)股静脉消毒铺巾后送入一根标测导管至三尖瓣环前间隔部,外接多导电生理仪,标测到较大希氏束电位。(2)HBP导线静脉入路采用左头静脉或左腋静脉,采用Med 3830主动电极配合专用电极递送鞘 。(3)植入过程在右前斜位30°X线透视下进行,必要时辅以左前斜位45°透视,调整专用可控弯递送鞘,适当逆时针旋转,使其头端接近并指向希氏束标测导管头端,将3830导线从指引导管内“刺”向局部组织,使其头端露出1cm左右。如该导线记录到明显的希氏束电位,根据起搏后心电图判断起搏成功,则顺时针旋转其远心端4~5°转以固定并通过牵拉检查电极是否固定,电极稳定后回撤指引导管至高位右房,调整导线张力,测定各项参数。

1.3 结果 早期操作时间较长,随着术者对器材的不断熟悉和手术操作的优化,希氏束定位并固定的时间减少,前期30例为(27.5±15.8)min,后期92例为(15.5±8.9)min。成功植入 HBP的患者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围术期的抗生素治疗、术后的精心护理和并发症的积极观察和应对,常规随访至今,均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本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感染迹象,25例出现明显疼痛迹象,3例发生导管电极移位,1例出现心包积液,经过积极干预和护理均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有危及生命的晕厥、心力衰竭,对起搏器安装过程不了解,再加上昂贵的治疗费用,往往都会产生恐惧、担心、害怕、不安甚至悲观绝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士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应加强沟通,介绍手术成功的案例,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等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家属及患者进行教育,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态及医患关系,增加其接受治疗的信心。

2.1.2 病情观察 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经济基础,完善术前各项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胸片、心电图、Holter等。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可遵医嘱使用利尿,扩血管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善心功能。持续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情况,监测体温变化。

2.1.3 植入前准备 停用抗凝药物3d,减少创口出血;术前1d备皮;做常规抗生素皮试;指导训练床上大小便;手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视情用镇静药;备好抢救药物及用品、病历、平车,送患者至导管室。

2.2 术中配合 进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进行抗生素静脉滴注;因为手术时间较长,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感受,了解其术中疼痛情况和其他不适主诉,做好解释工作,对不能忍受疼痛的患者可适当给予芬太尼止痛贴,帮助其顺利完成手术。本组患者中根据数字疼痛评估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疼痛评估后分值达到5分以上的,使用芬太尼止痛贴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送回病房,护理人员除了妥善安置患者外,还应积极了解手术的经过,给予常规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神志、心率、心律、生命体征等。患者术侧胸部切口用500g沙袋压迫6~8h,股静脉穿刺部位用500g沙袋压迫4~6h。

2.3.2 心电图的描记和观察 记录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与术前进行比对,目前公认的成功标准为:各导联起搏信号产生的QRS-T波与自身节律下的QRS-T波的波形和时限相同[3]。观察记录QRS波是否与自身QRS一致,这是确认HBP植入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2]。另外要观察起搏器的感知及起搏功能,协助医生做好程控。本组患者除2例外,其余在术中和术后3d测试起搏和感知功能均良好。

2.3.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3.3.1 感染 起搏器植入术后可有低热,一般不超过38℃,3~4d可恢复正常[4]。因植入 HBP所用的手术时间会较普通的起搏器植入时间略长,其发生感染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如发热明显或持续时间较长,且创口疼痛,则考虑局部感染,应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本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但均未超过38℃,通过延长使用抗生素、规范无菌换药等处理 ,体温都恢复了正常。

2.3.3.2 疼痛 因经希氏束起搏脉冲发生器较大,又为开放性创口,其囊袋制作费时,局部疼痛多见,一般2~5d会消失。除了多关心患者,还要使用NRS进行疼痛评估,提供各种缓解疼痛的方法,酌情使用芬太尼止痛贴等药物治疗;外加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使患者安全度过疼痛期。本组患者根据NRS评估法分值达5分以上者有25例,经口服止痛药和/或使用芬太尼止痛贴后效果明显,其余分值低于5分的患者均可自我克服创口的局部疼痛。

2.3.3.3 导管电极移位 它可发生在植入早期也可发生在植入后期。对于皮下组织少的患者,脉冲发生器因缺少皮下组织的支撑,易发生下垂移位而影响功能,加上希氏束解剖位置特殊和脉冲发生器相对较大都易造成导管移位,表现为起搏阈值的升高和间断,患者可自觉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为减少电极移位,术后3d内应平卧位或轻度侧卧休息,术侧肩关节不宜活动,肘关节、腕关节可轻度活动,术后3d可下床活动,正确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术侧上肢功能锻炼,但应防止外展动作过度。另外需 严密监测心电图,观察起搏器的工作情况,随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电极移位。本组患者中有3例在术后2~3d心电监护示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程控调节发现起搏阈值升高,胸片证实导管移位,向家人和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后再次手术成功。

2.3.3.4 心包积液的观察 熟练掌握心包积液的指征,如患者出现胸闷、烦躁、气促、恶心、大汗、心音变化、血压和心率突然下降等应警惕心包压塞的发生[5]。本组患者中有1例术后出现了中等量的心包积液,除了密切观察其积液的量、生命体征变化外未予特殊处理,随访1年,其心包积液量明显减少。

2.3.3.5 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发生该情况一般与患者起搏器植入后患侧肢体活动减少有关。表现为早期植入侧上肢静脉回流不畅,轻者肢体下垂时出现肢体颜色较对侧加深,严重者出现上肢肿胀。术后应指导患者健侧肢体适当活动,对患侧肢体适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密切观察肢体皮温、颜色、血运情况。禁止从患肢侧输液,避免出现无菌性静脉炎而促使血栓形成。

2.3.3.6 与起搏器相关的其他并发症 包括:切口出血及血肿,囊袋相关并发症,心脏穿孔,局麻药物过敏,起搏器综合征等,护士在平时护理工作中也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组患者中未出现上述并发症。

2.4 出院指导 建立出院指导卡,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应继续治疗,并定期随访,强调其重要性及意义。随访时间定于术后7d和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1次,了解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等基本资料,及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术中导线参数、腔内心电图、手术时间、希氏束导线操作时间和术后起搏参数、并发症等信息。

3 小结

HBP作为起搏器植入手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因其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脉冲发生器体积大,因此整个操作过程都需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护士在术中需密切配合,术后对患者需密切观察和周密护理,并对各种并发症应预防在先,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术后对患者和家属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和随访制度,特别要关注有无感染、电极移位和心电图时限等情况的变化,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维护生命安全。

[1]徐洁.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4):676-677

[2]吴高俊,苏蓝,方丹红,等.永久希氏束起搏临床应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16(4):302-305.

[3]董颖雪,王楠,杨廷宗.希氏束区起搏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16(4):310-312.

[4]丁恒,胡斌妹,方建梅.胸大肌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8):672-674.

[5]任晓庆,王方正.起搏器植入与心包压塞[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2):140-141.

猜你喜欢
希氏起搏器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6》
心电与循环(2021年3期)2021-06-03 07:49:40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Lesson Ninety- five A narrow complex tachycardia with atrioventricular dissociation:What is the mechanism?
心电与循环(2020年3期)2020-06-18 13:43:12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保健与生活(2020年4期)2020-03-02 02:27:36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健康博览(2020年1期)2020-02-27 03:34:57
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注释
心电与循环(2016年6期)2016-02-18 10: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