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研究

2015-04-15 12:05潘莉莉谢海霞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情感政治

潘莉莉 谢海霞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政治化、形式化的教学目标,长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大量重复的教学内容……都让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甚至逆反心理。如何更好地了解、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逆反心理现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结合研究成果丰富的传播学,更能扩大视角。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逆反心理

“逆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种心理现象,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如有的人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别人都反对的事,他偏要赞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他越是要做。“逆反心理”一词在心理学上的英文解释为Reverse Psychology,意思是反对、抗拒。“最初是属于病理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后来‘逆反心理’一词在青少年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学者们对逆反心理做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有心理病态说、年龄特征说、对抗心理说、反控制意向说等几种定义,而总得来说“逆反心理也称‘反对癖’,是对外界刺激采取拒抗态度,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对对方的要求完全不合作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1、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校规校纪产生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采取消极抵触蔑视对抗的态度。2、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3、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主观上感到不适应难以接受。4、对教育管理者的可信程度表示怀疑,对教育手段、工作方法采取抗拒的态度。5、对优秀学生采取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对不良的行为和倾向持认同的态度。”

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就可以定义为:为实现有关大学生的特定政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与教育者期望相反、社会要求相悖的不合作的心理状态。一般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逆反;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逆反;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逆反等。并且通常逆反状态下会“伴有冷漠、厌倦、抵触、对立、反感等错误的情感和错误的态度。”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定的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和活动,它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为核心的信息传播行为和过程。”???所以,传播学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可以定义为:为实现有关大学生的特定政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为核心的信息传播行为和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与教育者期望相反,社会要求相悖的不合作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特征

(一)认识的主观性

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

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

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性

行为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传播者、受传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及自身原因所造成,详细了解了逆反心理的特征有助于更好的对症下药,为之后研究如何更好地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提供必要帮助。

注 释:

[1]王晓娟.谈谈对逆反心理的预防矫正[J].临床医学医学信息.2005(9):1224

[2]汝秀梅.浅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3):34

[3]冯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66

[4]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9

[5]方泓.对大学生逆反心理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1992(2):105

[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4

[7]方泓.对大学生逆反心理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1992(2):10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9]列宁.列宁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情感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