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文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当前,日益受到人们青睐的现代体育运动的新兴项目,如花样滑冰、花样滑雪、花样游泳、艺术体操、韵律健美操等,在优美欢快的乐曲伴奏下进行的表演,岂不就是完美表现的个人、双人或集体舞蹈?而且,多姿多彩的韵律健美操,常常被搬上舞台或银幕,试问又有谁能否认韵律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只能看作是体育运动,而绝对不能视为有特定意义的舞蹈艺术呢?尤其现代风靡全球的迪斯科舞、太空霹雳舞等流行舞蹈的动作,几乎可以说就是在音乐伴奏下体操动作和武术动作的组合。这是以体育运动观念去看舞蹈,现在调换一下审美视角,用艺术舞蹈观念来看体育运动,会产生令人惊奇的相同或相近的鲜明的印象。可以把它们视为孪生兄弟,而从属性的角度分析却不可认作是一个人。体育运动不等于舞蹈,正如生产劳动不能取代体育运动。
沿着历史长河,追溯到人类祖先在茹毛饮血的蒙昧时期,逐渐出现的“运动”与“舞蹈”的情况作比较分析,更可以说作为体育萌芽期出现的运动与原始舞蹈是同宗、同类和同生的身体活动方式。简单地说,二者都是基于人类祖先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需要而逐渐出现、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只是体育运动比较侧重于生理需要因素,舞蹈相对侧重于心理需要因素。在许许多多关于论证体育运动的起源和舞蹈的发祥等著述中,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都要引证著名古代经典著作中一些论述。
《诗经·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吕氏春秋·古岂》中的“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瘀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路氏·阴康氏》中的“阴康氏时,水不流,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于内,腠里滞著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
《黄帝内经·索问·异法方宜论》中的“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尤物也众,其民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官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亦从中央出也。”
《诗经》中的一段论述是原始时期人类祖先出于宣泄心情的需要和舒展身体的生理需要,也是增强体力适应生存和攻防敌人(人、野兽和恶劣气候环境)的需要。那时的人类祖先并不一定具有对谋求满足这些需要的自觉意识,而是近乎于本能性需要和朦胧意识的反映。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上,就把一些舞蹈基本的活动步法列入体育课教材,如跑马步、行进间垫步、交错步等。1980年代以来,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尝试性地把社会上风行的简单的迪斯科和健美韵律操引进体育课堂。1980年代后期全国各省和几座大城市统一编写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都把以迪斯科舞基本动作为主所编的健美韵律操(又称艺术韵律操)列入其中。还有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把这类舞蹈加体操的活动,列为每日课间操时加练的内容。显而易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选用这些教材,主导思想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即积极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活动基本素质水平。虽然也认为主要是教练学生正确和娴熟掌握这类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能技巧,但是更侧重于考虑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一言以蔽之,教师是把这类舞蹈作为体育教材来看待的。
再如,源远流长的民族舞蹈民俗事象,体育工作者是从体育运动角度去审视与欣赏的。比较明显的实例颇多,举不胜举,如汉族流传的舞狮子、舞龙灯、秧歌舞、高跷、跑旱船,以及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表演的延安地区的腰鼓舞和北京门头沟的羊皮鼓舞等,苗族芦笙舞;彝族的“对脚舞”、“阿细跳月舞”,壮族的“铜鼓舞”,朝鲜族的“道拉基舞”,黎族的“打柴舞”等,均被一些书刊杂志上的体育理论著述论证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项目,这些观点都有充分的历史事实和多学科的理论为依据提出来的。
以上是从多方面论述体育运动与舞蹈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企图把体育运动与舞蹈完全混同起来。它们无论有多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毕竟有各自不同的本质、属性和特定的主要功能。
体育基本属性是教育范畴,首要的功能在于增强人们的体质和改善生理机能。而舞蹈基本属性是艺术范畴,主要的功能是着重于陶冶人们的精神和优化审美的体验。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剖析和识别体育运动与舞蹈客观存在着的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便可以防止发生混淆不清的误解和断然分割开的武断。可以把它们视为孪生兄弟,却不可认作是一个人。体育运动不等于舞蹈,正如生产劳动不能取代体育运动。
“无论艺术怎样渗入体育,无论体育如何‘艺术化’,体育还是体育。”周西宽教授在主编的《体育学》一书中同时也认为“舞蹈,恐怕是与某些体育活动最为相似的艺术了。在原始社会,许多身体运动很难说清到底属体育还是属艺术,至今相互渗透仍然很深。舞蹈和体育都以人的身体运动为手段,都不同程度熔铸着力与美。在舞台上,在各种为了表演的场合,舞蹈无疑是艺术之花,而民间的习俗舞、生活中自娱性的社交舞、学校体育课中的集体舞之类,则几乎与体育活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体育与舞蹈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正如前苏联体育美学家萨拉弗教授在他所著的《运动美学导论》中扼要地指明:“运动行为不是用生动的手段和传统形式对生活进行反映,其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当运动沿着创造形象的轨道前进时,它便成了舞蹈、芭蕾和杂技;而后者如果一味沿着追求技术的方向发展,便将逐渐丧失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体育通过运动的技能、技术和战术,直接表观出人所能达到跑的速度、跳的高度和距离,投掷的远度和准确度及灵敏、柔韧、协调等多方面的身心能力与美。舞蹈是适用表情和动作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不是直接的实际生活本身。
体育运动与舞蹈有相同的本源,也有社会实践一致性的终极目的,那就是共同为了建设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相似的某些实践方式方法和过程。这里一再强调体育运动与舞蹈相同和相似的一个方面,并非是否认二者有区别的另一个方面,而是要表明体育民俗的科学研究需要,并可能把民间流传的体育特点比较明显的某些舞蹈民俗事象,纳入体育民俗学领域中来进行研究,并不是硬把舞蹈列入体育体系中的一个项目,或笼统地混为一谈。在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前提之下,划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这是为体育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所论证的体育民俗与其他的体育活动和民俗等科研领域的分界线。
[1]袁誉莲.体育舞蹈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探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2]宫宇宁.“体育”、“运动”、“舞蹈”、“艺术”的内涵之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09(08)
[3]王小元.浅析体育与舞蹈[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4]乔玉成.“体育”概念的发生学研究——兼论“Sport”能否成为中国“体育”的总概念[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01)
[5]韩丹.对我国体育认识和概念演变之起源的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