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楠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民主的原义是“人民的统治”,表达人类一种理想。民主的现代涵义是安排公共权力的一种形式,是对公共权力的代理。权力是把“双刃剑”,既然是代理,就会存在风险,由于权力自身的扩张性,就容易导致公共权力异化。公共权力异化主要指公共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产生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即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权力的运行及结果与它的自身相背离。”而民主的实质是协调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确保公共权力的行使以公民权利为界限、以保护公民权利为目的。因此,公共权力异化是对民主政治的侵蚀。
民主化通常指从其他政权形态转变成民主体制的过程。民主形式的核心是规范并处理民主权与公共权利的矛盾——是公民个体的民主权与其派生并集合的公共权利行使机构的矛盾,即公共权力异化。规范、控制、克服公共权力异化,就成为民主化的主要课题。民主化与公共权力异化的对立关系普遍存在,它们直接交锋、胜负交错。特别是在公共权力异化程度加大,这种异化压制着民主,而民主也绝不允许公共权力成为私有权力,要倒逼着权力“交公”,因之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前进和发展。民主与公共权力异化统一的一面,即无公共权力异化则无所谓民主,无民主也无所谓公共权力异化。当公共权力脱离专制统治而为人民所主使,民主与权力也就各自相融,相辅相成。因此,民主化是对公共权力异化回归的过程。
公共权力非公运用主要有三种情况:官本位现象、权力腐败和政绩工程。公职人员为满足私人目的,滥用公共权力和资源,甚至以公共利益名义滥用权力以牟取部门或个人利益,使得“国家的目的变成了他的个人目的,变成了他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手段。”如一些部门通过低价转让国有资产,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脱离地方实际,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某些利益集团的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这种公共权力的非公运用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地方政府职能、以及政府公共职权的异化,严重阻碍了我国民主化进程。
(1)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公民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一些公职人员依权仗势、作风恶劣、侵犯人权的恶劣现象时有发生。2013年6月5日新华网报道:儿童性侵公开报道案例中45%施暴者系公职人员。对普通民众来说,一个社会最大的吸引力,是公民个人自由和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然而公共权力异化导致公权扩张侵犯人身权利的事件屡见不鲜,对社会民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侵害公民经济权利。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权力扩张,直接损害公民个体合理经济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光明日报报道,2014年7月19日审计署发布:2013年近80亿元保障房资金被挪用。另外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强力拆迁引发的维权钉子户”、“政府暴力征地”等现象不同程度地说明了公共权力对公民经济权利的侵犯。
(3)侵犯公民知情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尽管少数地方政府开始打造阳光型政府,但政务信息不透明、不公开,政策制定的非程序化现象仍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顽疾。有的政府部门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使信息不予公开。据报道,2013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政府信息公开案件5000多件。增加政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是有效地监督权力的运行,防止公权扩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公共权力异化让公民的知情权大打折扣。
当前很多基层政府存在空白政务,传统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公职人员履行职责屡次受挫或无利不起早等原因使得一些部门和公职人员对民众问题互相推诿、不作为的事件层出不穷。如襄阳市纪委日前通报6名干部因落实纪委监督责任不力被问责、湘潭4起“不作为乱作为”案例等,这都是公共权力异化导致公权不作为的具体表现。
(1)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民主化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正是公共权力的根本价值所在。目前因公共权力异化所造成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不信任。据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对公职人员具有中度信任,65.7%的人表示信任警察,57.4%的人表示信任法官,51.6%的人表示信任党政领导干部,50.4%的人表示信任党政机关办事人员。这表明,以60分作为信任底线,社会总体信任程度已经进入了“不信任”水平。这也说明,目前中国社会公共权力异化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公共权力异化加剧制造了政府机关、执法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极大地阻碍了民主化的进程。
(2)不利于经济基础稳定发展。经济基础的稳定发展是实现真正民主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伴随公权的扩张必然是庞大的行政机构、臃肿的行政队伍和行政支出的剧增,据统计,我国各级政府机构用于公款吃喝的开销,每年达到了3000亿元的规模,每年流失的公共投入资金总和不低于20000亿元。此外,每年因贪污腐败的资金流失几千亿。2014年4月17日泉州晚报报道: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原正厅级某巡视员任职期间因涉嫌滥用职权致18.9亿元国有资产流失。可见,公共权力异化极大地削弱了社会经济基础。
(3)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培育。衡量国家民主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大量社会组织的发育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结果。然而如政府征用土地强买强拆、公益基金会贪污丑闻等案例恰恰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公共权力异化,公民往往被分割为单独个体,因害怕承担政治风险,导致政治淡漠;而且利益集团利用优势地位压制并渗透到社会组织的成长空间,从而造成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和社团有效性的缺失。
(1)有利于提升公民民主意识。当代中国社会,“官本位”思想的权力观大行其道,整个社会仍隔缘于“权力腐败论”。流行的观念是:尽管有少数腐败分子,但整个官员队伍是好的。这实际上是民主意识薄弱的表现。正是这样的权力文化土壤不断滋生出公共权力异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反腐败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有力的遏制了公共权力异化态势。据报道,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1600起,67679人受到处理,1836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如江西九江和山西省等一连串腐败窝案的曝光让公众意识到腐败绝非“只是个别”了。这些公共权力异化导致恶劣后果的暴露,也让民众越来越关注腐败、民生等话题。有数据显示:2007-2011年反腐败问题的关注比例在10%-17%,在十大关注问题中排在7-9位。2013年,这一比例提高到23.1%,排在了第四位。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公民民主意识有所提高。
(2)有利于健全完善现行不合理体制和制度。公共权力异化的实质是社会民主问题的不断暴露。从民主化角度看,公共权力异化所导致的政治压力和社会经济影响往往会转化为变革社会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即推动民主化的进程。公共权力异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复杂多变,这就推动公共问题进入政府议程,重新评估其制度、政策和行为,进而完善现行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我们看到,每一件贪腐案的揭露,都使政府的权力运作增加一分透明;每一篇对金融勾结的报道,都使公众对公共政策多一份警惕。在这种纷纭中,公众的参与度拓宽了,公众对公共政策理解也加深了。公共权力异化不仅仅是需要某种程度的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的负面现象,它同时也是从公共权力与民主中脱离出来的、一个充满活力的矛盾源。只要正确面对公共权力异化,是可以通过不断消减和制约公共权力异化从而推动民主化进程的。
当代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消减公共权力异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它的前提是要深刻认识公共权力异化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故本文所做研究仅是推进当代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一个视角,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笔者将对此问题做深入研究。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P196。
[3]《光明日报》2014.7.20(02)
[4]《光明日报》2014.9.15(02)
[5]《荆州日报》2014.9.15
[6]《潇湘晨报》2014.9.13
[7]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
[8][埃]布特罗斯·加利.世界化的民主化进程.张晓明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P158
[9]“国家账本”如何管住“大手大脚”(热点聚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3.27(02)
[10]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P212
[11]赵树凯.民间组织与基层民主.中国发展观察.2007(2)
[12]《光明日报》2014.8.18.(02)
[13]《201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