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一斗水关帝庙古建筑考释

2015-04-14 18:25贾海婷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金瓜正脊厢房

贾海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 454000)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古建筑考释

贾海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 454000)

河南修武一斗水村关帝庙是太行山区典型的道教建筑,现保存基本完整,在一定程度可以作为覃怀地区明清道教建筑的一个代表。

一斗水村;关帝庙;古建筑

一斗水村地处河南修武和山西陵川交界处。关帝庙坐落于村东北高坡,创建于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关帝庙玉帝牛马王高谋祠山神龙王庙碑记》碑文记载:“修邑东北路,离城九十里一斗水村旧有关帝圣庙三间。碑记所载创修于乾隆三十三年,重修于嘉庆元年,玉帝庙、山神龙王庙创修之日固不可考,牛马王高谋祠神庙创修于乾隆四十四年,迄今八十余岁,风雨催崩……”由于风雨侵蚀,整组庙宇破败荒废,基本构架保持完整。一斗水关帝庙规模宏大,具有典型的山区建筑风格,是修武县山区民间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

一斗水关帝庙整组建筑坐北面南,规模宏大,依山势而建,从地平可分为三部分,戏楼和看楼、地台高为168厘米,一进东西厢房和大殿高为388厘米,二进东西厢房和藏经堂水平高268厘米。据保留现状可见为前后中轴对称的两进院落,由戏楼、东西看楼、一进东西厢房、大殿、二进东西厢房、藏经堂、偏殿等组成。虽然庙宇破败、但基本建筑完好,大木结构清晰可见,石雕、木雕图案精致,檐下彩绘依稀可辨,为修武目前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组清式道教建筑。偏殿从庙宇右侧另开一门建一独立院落,其道可拐入正院。如此特殊的建筑形制在修武古建筑中只此一例,其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典故。据当地村民介绍,“关帝庙最初建时只有两进正院,戏楼正门在整组建筑平面的正中央,其门直冲大殿后殿,据风水先生推算大门太正于庙宇香火有碍,因此庙宇正面砌一堵影壁,东侧修筑偏殿,又开一道小门来规避这项不足”。

1.戏楼

关帝庙戏楼为整组建筑的首个建筑,坐南朝北,面阔五间(1485厘米),进深四椽(555厘米),单檐硬山单脊无廊式建筑。明间阔290厘米,次间阔290厘米,稍间阔230厘米。四面墙体以不规则红、青、黄石砌就,内抹黄泥,外侧石材原色裸露,墙体厚75厘米。地面为青砖铺就。外墙正中设门式通道,道宽215厘米。门前原有出廊,现已不存,但残存构件结构尚清楚。门上两侧分别出梁,梁端对应地面位置存有柱础,柱础为方形拐子腿铺巾式,两柱础旁边倒卧方形石柱,原构造应为柱础上支撑石柱,石柱顶端支撑梁头,梁头上铺设木檩及其他材料。门框下方紧贴木质额枋装饰,额枋两端分别插入两侧墙体。额枋两端分别透雕凤穿牡丹图案,两侧图案各不相同。额枋下接额贴板,上书“万世忠表”。殿顶坡面铺青板瓦,垄端未见瓦当与滴水。整架房顶保存完好。正脊为青色高浮雕瓦件装饰,正脊顶覆青筒瓦,正脊两端鸱吻形象特殊,似为花卉形象。屋顶两侧各用青板瓦砌两道代替垂脊。檐下墀头由红石条雕刻而成。

戏楼前为地台,以自然山坡为基略加修整,为不规则形状,西侧边缘为弧形,东侧整齐。边缘以石块包砌,前部比戏楼长出660厘米,两侧与整组建筑等宽2225厘米,高168厘米。地台前方东侧以青石铺砌踏跺七级,以供上下,每级台阶深29厘米,高21厘米,台阶总宽210厘米。构架为五架无廊式、抬梁式建筑。整座建筑未见柱。建筑一层与二层地面皆为青砖铺就。戏楼一层明间为过道,过道两侧为房间,一层屋顶水平梁两端插于前后墙体,梁上架檩,檩上密铺直径约20厘米圆椽,椽上再铺木板。西侧筑12级台阶以供上下二楼。二楼室内明间上方置脊瓜柱,脊瓜柱上支撑脊枋,脊枋上支撑脊檩,脊檩上架圆椽,椽上覆荆笆,脊枋穿接于脊瓜柱上部。三架梁上置叉手,叉手呈弧形,上端与脊瓜柱相交于麻叶头。三架梁架在金瓜柱上,三架梁上支撑上金檩,金枋穿接于金瓜柱。五架梁上支撑檐檩,梁前端架在檐枋上,后端插于后墙体内。二层明间与两次间未砌前墙,由两方形立柱承重,石柱下方为方形铺巾柱础,柱础长宽各为30厘米。石柱上方支撑平板枋,平板枋下紧贴额枋,平板枋上支撑五架梁。两次间檐下各有荷花墩一个。前部檐下抱头梁、荷花墩、平板枋、额枋以及石柱,上部均施彩绘,色彩以蓝绿为主,花纹为旋子花纹。

2.看楼

东西两侧看楼位于戏楼北侧,与戏楼相距146厘米。两建筑东西相对,形制完全相同,上下两层,面阔三间(582厘米),进深三椽(300厘米),单檐硬山单脊无廊式建筑。明间阔200厘米,次间阔140厘米。四面墙体以不规则红、青、黄石砌就,内抹黄泥,外侧石材原色裸露,墙体厚60厘米。地面为青砖铺就。看楼是演戏时观众观看演出的场所,因此距离戏楼最近同时非常通透。看楼正面为开敞性设计,未砌墙体,以石柱组成建筑构架承重,这样设计不会影响观众视线。为节约土地和资源,北侧未砌墙体,看楼与厢房连接使用厢房南侧墙体,和厢房南侧形成“合墙”。“合墙”是两座或两座以上建筑有共用一堵墙的现象,多出现在人口繁茂、建筑面积逼仄的地区,在修武山区现存古建筑中现在仅此一例。东侧看楼房顶破损严重,西侧看楼整架房顶保存完好,屋顶坡面铺青板瓦,垄端饰以瓦当与滴水,沟檐为植物花卉图案,滴水为文字“富”。正脊为青色高浮雕瓦件装饰,正脊顶覆青筒瓦,正脊南侧饰以鸱吻,鸱吻残破不知何物,但其现存形状花纹与传统龙形鸱吻有很大差别。屋顶南侧用青板瓦砌两道代替垂脊,檐下墀头由石条雕刻而成。一层地面由青砖铺就,一层屋顶水平梁后端插于后墙体,前端架在石柱顶端。梁上架条石作为平板枋,条石分为三段,接口位于梁头上方。平板枋上支撑二层石柱,石柱间竖三块高约30厘米红石板。石柱上方支撑木质平板枋,平板枋下紧贴额枋,平板枋与额枋两端分别插于两侧墙体。平板枋上支撑抱头梁,抱头梁上支撑檐檩,两柱间安放荷叶墩。室内明间上方置脊瓜柱,脊瓜柱上支撑脊檩,脊瓜柱直至大梁。由于屋顶坡面前长后短,后半梁架只有一椽,前半梁架为两椽,大梁前方支撑金瓜柱,金瓜柱支撑短梁,短梁另一侧安插于脊瓜柱内。

3.一进院厢房

东西两侧厢房和大殿建于高台,台高220厘米,前部台壁左右共镶嵌石碑四通,中间铺砖土为斜坡以供上下。厢房为一层,由两个三间硬山顶建筑组成,东西相对,形制完全相同,面阔三间(610厘米),进深四椽(430厘米),单檐硬山单脊五架无廊式建筑。明间阔200厘米,次间阔120厘米。四面墙体以不规则红、青、黄石砌就,内外墙体以黄泥抹平外抹白灰,墙体厚60厘米。整体建筑以大块条石为基,整架房顶保存完好,屋顶坡面铺青板瓦,垄端未见瓦当与滴水。檐下为一层圆椽,椽上覆荆笆。正脊为青色高浮雕瓦件装饰,正脊顶覆青筒瓦,鸱吻无存。屋顶两侧用青板瓦砌两道代替垂脊,檐下墀头由石条雕刻而成,地面由青砖铺就。前墙正中设实榻门,门阔115厘米,实榻门上带门头窗。室内明间上方置脊瓜柱,脊瓜柱支撑脊檩,三架梁上置叉手,叉手拱形,上端相交于脊瓜柱头。脊檩下置脊枋,枋头插入脊瓜柱身。三架梁上架金檩,三架梁下设金瓜柱,金枋两头插入金瓜柱身。金瓜柱坐在五架梁两端,五架梁两头分别插入前后墙内。由于此建筑开间小、规格低,建筑材料选用简单,脊枋、金枋都为圆形木料未修方形。

大殿为新建,原建筑已被彻底破坏,仅存地基为原址。原大殿坐北朝南,距离厢房160厘米作为通道。地基高52厘米。

4.二进院厢房

二进院东西厢房和藏经堂为整组建筑的最后部分,地平比大殿低120厘米,厢房为上下两层建筑,东西相对,形制完全相同,面阔三间(740厘米),进深四椽(420厘米),单檐硬山单脊五架无廊式建筑。由于两座建筑均为开放,故未测室内数据。两侧山墙和后墙以不规则红、青、黄石砌就,前墙为青砖砌就,墙体内侧以黄泥抹平外抹白灰,墙体厚60厘米。整体建筑以大块条石为基,整架房顶保存完好,屋顶坡面铺青板瓦,垄端未见瓦当与滴水。檐下为一层圆椽,椽上覆荆笆。正脊为青色高浮雕瓦件装饰,正脊顶覆青筒瓦,鸱吻无存。屋顶两侧用青板瓦砌两道代替垂脊,檐下墀头由石条雕刻而成,地面由青砖铺就。前墙正中设实榻门,门阔90厘米,实榻门上带门头窗。室内明间上方置脊瓜柱,脊瓜柱支撑脊檩,三架梁上置叉手,叉手拱形,上端相交于脊瓜柱头。脊檩下置脊枋,枋头插入脊瓜柱身。三架梁上架金檩,三架梁下设金瓜柱,金枋两头插入金瓜柱身。金瓜柱坐在五架梁两端,五架梁两头分别插入前后墙内。

5.藏经堂

藏经堂,当地人也称后经堂,上下两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1600厘米)。整个建筑分三部分,正面三间进深五椽(694厘米),明间阔(310厘米),次间阔(265厘米),稍间阔(310厘米)。二层前部未砌墙,为敞开式,梁架为五架前廊式,屋顶比两侧稍间略高。两侧厢房进深四椽(420厘米),整座建筑墙体以青石砌就,内外墙体以黄泥抹平外抹白灰。墙厚65厘米,正面三间和两侧稍间墀头由红条石砌出,地面为青砖铺就。外部屋顶视觉可见分三个,坡面均以青板瓦铺设,整架房顶保存较好,正脊顶覆青筒瓦,三道正脊两端均饰鸱吻,鸱吻为青色陶制品。正脊前后均为荷花莲蓬模印纹样。中间三间前部出廊,地台阔与间等,前部比堂长出144厘米,高37厘米。台由青砖垒就,四周以阶条石压边。明间二层檐柱为木柱,一层檐柱为白色方形石柱,柱底垫石质方形莲花须弥座柱础。一层柱顶直接支撑一层大梁,梁上架檩,檩上铺木板,额枋两头穿接于两柱及两侧山墙。二层檐柱上方支撑平板枋,平板枋上支撑抱头梁,抱头梁梁头插于金柱中,将檐柱与金柱勾搭起来。抱头梁上支撑檐檩,檐檩上架圆椽,椽上覆荆笆。平板枋与檐柱之间安放木墩,作为替代平身科。室内明间上方置脊瓜柱支撑脊檩,三架梁上置叉手,叉手为弧形,上端与脊檩处相交于脊瓜柱头。三架梁安放在金瓜柱上,梁上架金檩。五架梁前端架在金柱顶,后端插于后墙内。稍间五架梁梁头插于前后墙内。

6.偏殿

偏殿位于整座庙宇东侧,由南北相对两座厢房与中间天井形成独立院落,南侧厢房上下两层,坐南朝北,面阔三间(640厘米),进深四椽(545厘米),明间阔260厘米,东次间阔196厘米,西次间梁下砌墙形成过道,道阔146厘米。过道南端向西开门,门阔133厘米,此门也是除了正门的另一个通道。四面墙体以不规则红、青、黄石砌就,内抹黄泥,外侧石材原色裸露,墙体厚60厘米。前墙正中门阔120厘米,地面为青砖铺就。建筑梁架基本损毁,屋顶构建不可辨认。北侧厢房上下两层坐南朝北,面阔三间(640厘米),进深四椽(493厘米),明间阔260厘米,次间阔195厘米,墙厚65厘米。建筑梁架损毁严重但尚可辨认,为五架无廊式硬山顶建筑,五架梁前后两端插入前后墙内,五架梁上支撑金瓜柱,金瓜柱上支撑三架梁,三架梁上架金檩,檩两端插入两侧山墙。屋顶构建损毁殆尽。中间天井深640厘米,阔640厘米。天井西侧墙开门可通入整组建筑内部。

一斗水关帝庙整组建筑可辨认的均为硬山式建筑,屋顶铺设统一为青板瓦,脊砖花纹为荷花莲蓬图案,制作精美。除地基最高一组其余建筑均为两层建制。建筑装饰丰富,额枋、雀替、门楣、栏板、柱础等建筑构件,表现题材主要有花卉、鸟雀和吉祥图案。木质构件多有彩绘,彩绘色彩以红、蓝、绿、黑为主。石材使用比重大,墙壁均以条石砌就,柱子、额枋多为木石结合,通常一层为石质构件,二层减轻承重采用木质和石质结合构建。其余压窗石、石质过木、柱础、腰线石、挑檐石等莫不与石有关,这也和当地地理环境有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程度节省建筑成本。整组建筑建于山头,高大耸立,外观如同城堡般庄严神秘,为修武地区不可多得的山区完整宗教建筑。

修武地区现存宗教建筑形式多样。1950年,修武县财政局对一些集体建筑归属权进行划分,“庙宇财物属于全民所有,祠堂属于家族所有”,有些庙宇作为学校或村镇行政办公场所,因此多数得以保存完整。宗教建筑一般具有规格高、占地面积广和装饰精美的特征。首先,建筑屋顶以高等级的悬山顶和歇山顶为主,这在硬山顶的民居群中显得鹤立鸡群,主体建筑下多筑高台,以增加建筑耸立感。其次,宗教建筑的组群布局远胜于祠堂和四合院性质的民居。修武宗教建筑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按照左右对称的方式扩展建造,形成以中轴线为主的多个院落。再次,宗教建筑中使用高级别装饰,屋顶多使用琉璃筒瓦或青筒瓦。筒瓦是圆柱形瓦坯从横截面一分为二呈半圆形。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筒瓦比板瓦的等级要高。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筒瓦只能用于宫殿、庙宇、祠堂或其他等级高的建筑中。“琉璃瓦又称缥瓦,是在陶瓦表面施彩色釉而制成的一种瓦。其颜色有黄、绿、蓝、黑等多种。琉璃瓦使用在我国古代有严格规定。只有宫殿建筑和庙宇建筑屋顶上才能使用琉璃瓦,普通人家的建筑屋顶上不能使用琉璃瓦。”①最后,在修武宗教建筑中常见斗拱的使用。在《明会典》中明确记载,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庶民所用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及彩色装饰”②。这些特点都突出表现了宗教建筑的特殊性,也使一斗水关帝庙成为修武古建筑最绚烂的一笔。

注释:

①王其均著.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第151页。

②明申时行等修.明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明万历十五年内府刻本.

[1]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沈福煦,沈鸿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M].王其明,增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责任编辑 娄扎根)

K878

A

1008-7257(2015)02-0086-03

2014-11-20

贾海婷(1977-),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猜你喜欢
金瓜正脊厢房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崇明金瓜吃法小妙招
绝 句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山西怀仁河头乡:“金香脆”香瓜成增收“金瓜”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浅谈乐山古建筑脊饰艺术
寿星(外一首)
金瓜儿银豆儿
消食清火有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