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与“魅力”词义探源

2015-04-14 15:30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魅力词汇



“魅”与“魅力”词义探源

杨清虎

(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古代汉语中,“魅”与“鬼”关系密切,词义蕴含着邪恶、诡异、恐惧、毛骨悚然。然而,随着词汇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中关于魅词素的组词,较有代表性的是“魅力”一词,它的含义非常明显,经常被用来表达一种赞美、鼓励、肯定的态度。这种词汇的变化,与近代语言的文化革命有重要关系。

[关键词]魅;魅力;鬼魅

在现代汉语中,“魅”字与“魅力”一词皆耳熟能详,早已经成为语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词汇。关于“魅”字与“魅力”词汇是如何出现的,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魅”的含义是否一致,现代所谓的“魅力”一词源于何处,笔者将逐一阐述。

一、“魅”字古义

关于“魅”字,汉代许慎在《说文》中解释道:“老精物也。从鬼彡。彡,鬼毛。密秘切。魅,或从未声。,古文。,籒文。从彖首,从尾省声。”[1]可知,“魅”至少有“鬽”“魅”“”“”四种写法,其中甲骨文写作“”,大篆写作“”。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

老物精也。各本作“精物”。今依《芜城赋》《王莽传》二注正。《论衡》曰:“鬼者、老物之精也。”汉《艺文志》有“神鬼精物”之语,则作“精物”亦通。……籒文,从彖首,从尾省声。彖首谓彖也,豕之头也,或曰当是首。尾声犹未声也。按:此篆今讹为二。,古文也。,籒文也。与解语不相应,亦与《髟部》、《立部》不相应。今删正。“鬽”当是古文。则“”为籒文审矣。(《七篇》录下云:“刻木录录也。卢谷切。”与此相似而非一字。从彖首、当是从省。篆当作,转写失其真。)[2]按照段玉裁的解释,大致可以把“魅”的多种异体字分三类来分析:

第一类:魅的原字。如“鬽”,《说文解字》里的篆体字写作“”,在甲骨文中或写作: “”。“鬽”为形声字,“鬼”为形旁,“彡”为声符。“彡”是指须毛和画饰的花纹,所谓的的“魅”,就是指全身长毛的鬼怪。

第二类:魅的假借字。如“魅”“祙”,《说文解字》里的篆体字写作“”,六书通里的篆体字写作:、、、。与此相关的异体字还有:、、鬽、祙、、、鬽、、、[3]和、、、、、、、、。[4]“魅”为形声字,“鬼”为形旁,“未”为声符。“未”通“味”,《说文》解释:“未者,滋味也。”段玉裁认为:“五行木老于未”“老则枝叶重”,故“魅”解释为一种物老的精鬼。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许多的异体字都被称做“魅”,但从文字产生的角度来看,这些由“鬽”延伸出来的相关汉字,还是与鬽的本义有所差异。如“祙”,“祙”按字型应该是在某处祈祷或向某物祈祷,它与“”意义并无二致,只是在祭拜的对象上有所区别。

简而言之,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的“魅”,在先秦时代由于文字的不统一和对“鬽”认识本身的差异性,导致了大量的异体魅字流传了下来。自秦朝文字统一以后,如果不需要特别细致的划分,文献中出现多种写法的“魅”字,基本含义都是一致的。

二、“魅”与“鬼”

在古文字里,关于“鬼”字,学术界尚存在争议,很多与鬼类似的文字并不能明确释读。现在带有鬼字偏旁的汉字,亦不能明确到底是哪一种形态的鬼怪。这种现象表明:其一,鬼的类型比较多,或是这样,或是那样,呈现方式多有不同;其二,鬼的观念在上古社会就相对模糊,人们观念中的鬼形象,可能本身就无法去具体区分。鬼与魅之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界限,鬼是魅,魅亦是鬼。

古代有魅,且有万千变化,不易捕捉。现代社会中所说的“魅”,与古代之魅有着天壤之别,虽多少带有古代鬼类词汇的原义,但今义趋于复杂、难以琢磨。“魅力”一词,属于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引进的舶来品,魅力的“魅”与古代笔记小说有一定联系,但迥然不同,它以一种美好、吸引力的形象存在于现代社会,并随处可见。

三、“魅力”一词的来源

现代社会中,“魅”仍然是无处不在,只不过它更多地是以“魅力”这个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的。魅力,意思明确,就是一种极能吸引人的力量,带有褒义色彩。现代汉语中的“魅力”一词已广泛使用,比如对领导者的评价,对环境氛围的描述,对女性的称赞,都用到这个词汇。然而,古代汉语中却没有这个词汇,究竟“魅力”一词如何产生,依笔者看法,大致有如下来源:

1.源于古代汉语。汉语虽然古今有别,但具有传承性,“魅”与“力”两个字各有其意。“魅”是名词,“力”也是名词,按照构词语法规则,两者是可以构成新合成词的,而这个新词必然兼具两者的意思,即魅的力量,或魅与力;要么是“定语+名词”,要么是“名词+名词”的结构。按照构词习惯,力很少单独使用,故应取前者。所以,魅力,就和能力、魄力、权力一样,理解为某一种力量。魅为百物之精,在人们的观念中,诱惑人的本领极强,它们所产生的力量最具代表性。时代环境的变迁,魅故事越来越少,但是对魅角色的塑造和再认知,语言的需要和创新,就诞生了“魅力”一说。从这个角度来说,“魅力”是魅的一个亮点,是魅概念的延伸与现代化,“魅力”源于魅,含有魅的原始本义。

2.源于希腊语。魅力英文为“Charisma”,音译为“克理斯玛”,这个名词源自希腊语charis,原意是恩赐、仁慈。天主教会将这一概念用于解释神职人员权力的由来。他们认为,由于神授予特殊的恩典,所以神职人员可以获得某种特殊的能力,寓含于上帝之中的圆融的品行,如健全、智慧和预见力,“魅力”即“天赋特质”。这一点近似于中国周代的“天命说”。19世纪著名的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引用了这一概念,把它从僧侣统治的天主教神学理论推广到社会学的一般领域,来解释历史上的某些统治现象。在西方政治理念与社会思潮进入中国以后,魅力一词也就在晚晴民国时期的中国生根发芽,并转译为对应的汉语魅力,最后被老百姓所接受并熟知。

3.日文的转译。古代日本没有文字,从中国吸收汉字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与词汇系统。日本在民治维新以后,大量的外来词引入日本,导致了日语出现多元化的现象。一个词汇,往往有音读、训读、外来音译读音的不同读法或写法。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大量文人留学东洋,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对于某一个外来意思,特别是抽象名词,例如“哲学”“经济”“文化”“劳动”等等,这些词汇没有办法直接翻译或表达时,他们习惯直接使用日本学者已经翻译好的日语词汇。中日汉字特殊的文字渊源关系,直接造成了日语反哺汉语的现象①关于日文的反哺现象,笔者认为,现代汉语受佛教和日文汉字影响最为深远,许多现在搞不清含义或者无法用汉语来解释的词汇,几乎都是源于佛教或日文汉字,比如“宗教”“经济”“文化”、“民间信仰”等。,使得现代汉语词汇大量增加。

“魅力”一词,其实就是英语的“attraction”,有吸引力、诱惑、令人愉悦、被人喜闻乐见的意思。因为这种关系,大家在古代文献中是找不到“魅力”这个词汇的。相反,在鲁迅、巴金、郁达夫、郭沫若这些人的作品里,经常能看到“魅力”一词。如曹绣君著上海进步书局1915年印的《古今情海》,其中“万人迷”一文,张天石所说的话:“我来京城,见到过万人迷,她的像貌也就一般,但她神采焕发,风度不凡,自有迷人的魅力。见到她的人就会被她迷住,与她相好的人会为她神魂颠倒,不知是怎么回事。”[9]鲁迅在《灯下漫笔》提到了鹤见钓辅的作品,其中讲到“鹤见钓辅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的暂住时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10]鹤见钓辅的《北京的魅力》直接使用了“魅力”一词作书名。鲁迅在20世纪30年初所写《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一文,其中有情节提到:“这是那时的电影对于舞台的唯一的长处,为了要使利用了自由的Location (就地摄影)和巨大的Set (场内陈设)和大众摄影的光景的魅力,发现到最大限度,所以设法出来的。”[11]

综合以上观点,现代词汇中所谓的“魅力”,其涵义已经远非仅包含某一单纯的词汇来源与释义,这个词汇的流传受到了历史渊源、地域方言、思维习惯、影视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魅力”一词源于魅的本意,但经过宗教影响、日语重释、文化运动等事件,附加了更多的寓意,并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细细品味“魅力”这个词汇,你会隐隐地感觉到,它要表达的意思是赞美的,是肯定的,但赞美的背后却又隐含着某种不择手段、不可言语的邪恶力量,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或许就是以“魅力”为代表的现代汉语词汇的魅力所在。

四、“魅力”今义

“魅力”一词,自从新文化运动前后进入现代汉语后,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蕴含的独特渊源背景,在现代文化中已具有了其他词不可替代的含义。

魅力的含义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它是一种无形的能量与价值,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磁性心理给予表达,这种能量与价值可以转化为特定的人际距离; (2)它能够给人带来好感或较高的社会评价,主要通过传达某种信号指令获得; (3)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言喻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无法通过确定的语言、词汇、行为表达。我们不能把魅力看做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单纯性格或心理特质,它应该是一种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呈现。当笔者在剖析魅力主体为何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时发觉,他们的魅力是由丰富多样的社交综合技巧要素构成。有魅力的人,懂得运用各种社交技巧去吸引及影响他人,甚至得到众人的喜爱和敬重。他们无论是在生活、工作、婚姻上,都能称心如意,非常成功。

那么,究竟什么是魅力?不同的人,不同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对魅力的思考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诠释与解读。

魅力是一种描述人的习惯用语。表情魅力、行为魅力、眼神魅力、性格魅力、人格魅力、性魅力……人的魅力无所不在,包括悲恸、发怒、哭泣、嫉妒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力的来源。一个人有魅力,不需要得到太多的数据,无需知道他住哪里、有多少钱、有多少权,不用思考和判断,只凭着那么一点点的直觉或潜意识,就能知道他的魅力。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一无是处,无需过多的修饰与言语表达,就能达到所需要的一切,这就是魅力。

魅力是一种内在的性格品质。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12]这种内在的品质经久不衰,愈酿愈醇,让人回味无穷。

魅力是一种外在的生活状态。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有魅力的长相和外表,但是每个人可以拥有不同的特有魅力。在人生舞台上,再美的容颜也有凋零的时候,只有魅力才是最持久,最有生命力的。当然,内心的美是最美的,但内心再美,也要通过外在形体表现,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任何一种行为都能散发出无穷的诱惑与遐想。体貌、服饰、表情、姿态、礼节、谈吐、精神等人的外在形象,都塑造魅力的要素。

魅力不是一个具体的量化概念,无法通过具体数字加以概括和总结,也不是脑海中的橡皮擦一抹就没了痕迹。人与人之间,他与你的距离无论多远,只要拥有魅力,都是无法抗拒的。魅力是那么神秘,你喜欢一个人,你就会不顾一切,像着了魔一般,他对你的关心、微笑、举手投足,一丝一毫,你都会非常在意,即使他贫穷潦倒身无分文,你还是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魅力就是如此神奇,让你无限投入,倾其所有,却还是感觉付出的不够多。

所以,魅力其实是根本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一种东西,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无论是拥有魅力还是被魅力所惑,都能够感受到那种强大的、难以拒绝、难以割舍、原始冲动与现代文明交织的诱惑、吸引和沉醉。

五、结语

关于魅字,在古代汉语中,含义非常明显,“魅”与“鬼”同源同出,所谓的“魅”就是一种与“鬼”无异的邪恶怪物。这种怪物到底有何所指,文献记载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概念或定论,几乎都是各持一说。现代汉语中,“魅”字依然被保留下来,但由于汉语受到外来语言及现代化等因素影响,词汇取单纯词成为趋势,因而以“魅”组词被广泛使用,比如有“鬼魅”“妖魅”“魅惑”“魅力”等形态各异的词汇,词组更是司空见惯。

现代汉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魅”的词汇是“魅力”,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从汉字的形成过程中来看,“魅力”与“魅”在词汇上其实没有联系,所以两者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然而,语言本身又有继承性的特点,今天所说的“魅力”与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魅”还是存在某种关联,他们都表达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吸引,同时又蕴含了某种无形的不择手段。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88.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35.

[3]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576.

[4]沈康年.古文字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763.

[5]叶玉森.铁云藏龟拾遗[M].五凤砚斋印本,民国十四年(1925).

[6]关长龙.“鬼”字考源——兼论中国传统生命理解中的鬼神信仰[J].中国俗文化研究,2012 (7) : 1-20.

[7]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9.

[8]马叙伦.说文解字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5: 69.

[9]刘玉瑛,梅敬忠.古今情海: 3[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563.

[10]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9.

[1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94.

[12]雅风.人生格言录[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93.

(责任编辑林芗)

Origin of the Meaning“Mei”and“Meili”in Chinese Language

YANG Qing-hu

(Philosophy Depart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mei”was associated with ghosts,meaning“evil”,“strangeness”,“fear”and“horror”.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in modern Chinese there are some words with“mei”as a morpheme.Among them,“meili”is a typical one.Its meaning is very clear,and it is often used to express a kind of praise,encouragement,positive attitude.This change in vocabulary has a close link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modern language.

Key words:“mei”;”meili”;”guimei”

[作者简介]杨清虎(1981—),男,陕西汉中人,安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古籍整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4YJCZH180)

[收稿日期]2014-12-27[修回日期]2015-01-13

[中图分类号]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 (2015) 02-114-05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魅力词汇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东方欲晓》的魅力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