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辉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临沧 677000)
《文心雕龙·时序》引用《诗经》成辞考论
胡辉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临沧 677000)
《文心雕龙·时序》十处引用《诗经》成辞,是《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较多的一篇。内容涵盖《诗经》风、大雅、颂三个部分,涉及《商颂·长发》《大雅·烝民》《齐风·猗嗟》《大雅·文王》等十个篇目。这一方面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论证的需要,“援古以证今”更具说服力。
时序;诗经;成辞;考论
《时序》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五篇,本篇依据时间先后次序论述历代文学的发展。较早对《时序》篇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章,是武汉大学教授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时序篇述义》(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5卷第4期1936年6月)。随后,中外学者有很多关于《时序》的专题研究,其中以郭绍虞、杨明照、陆侃如、牟世金贡献为多;研究重点较多着眼于刘勰文学史观的理论研究以及译注、校释、札记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文心雕龙·时序》的研究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时序》讲文学跟着时代变化,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P408)的文学发展规律。因为刘勰以征圣宗经为旨归,并提出“依经附圣”的写作主张,所以位列五经之首的《诗经》在整部《文心雕龙》中频繁出现并被加以引述,而刘勰在《时序》篇中研究历代文学演变时更是多次引述《诗经》。是故,本文以《文心雕龙·时序》引用《诗经》成辞情况为研究对象,考订《时序》引用《诗经》成辞的次数、涉及的篇目,并进行详细论述,尝试通过此途径管窥《文心雕龙》之于《诗经》、《诗经》之于刘勰的渊源关系,刘勰于《文心雕龙》一书大量引用《诗经》成辞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初衷和机心。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中古时期最早、最完备、最系统全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开源发流,为世楷式”[2](P41),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从先秦到六朝全部的优秀作品。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西周末至春秋间一部极美丽之诗歌结集的《诗经》,自然是博通经纶的刘勰无法回避的不朽权威。周振甫说:“《文心雕龙》中共引述著作500余部,涉及作家200余位。在所有被引述的著作中,《周易》被引用的次数最多,《诗经》位列第二,紧随其后。”[3]
《文心雕龙》对《诗经》的引述方式主要有以《风》《雅》《颂》篇什等别称指代《诗经》,以及引用《诗经》成辞两种。而引用《诗经》成辞是《文心雕龙》引述《诗经》的最突出特点。
关于引用,刘永济说:“文家用典,亦修辞之一法。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别有二:一用古事,二用成辞。”[4](P131)并将成辞定义为:“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4](P131)《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引用频度高、覆盖范围广两个方面,据笔者考订,《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除《体性》《定势》《声律》《隐秀》《总术》五篇外,其余四十五篇均有引用,共计154处,覆盖全书90%。“内容涵盖《诗经》风、雅、颂各个部分,涉及《诗经》作品94篇,占《诗经》总篇目的30%。其中,风36篇,占风诗总篇目的22%;雅47篇(大雅20篇,小雅27篇),占雅诗总篇目的45%;颂11篇(鲁颂3篇,商颂3篇,周颂5篇),占颂诗总篇目的27%。”[5](P79)其中,引用《诗经》成辞最多的是《比兴》,达12次,《诗经》中被引次数最多的篇目是《大雅·抑》,共7次之多。可以说,《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深受《诗经》影响,《文心雕龙》与《诗经》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刘勰之于《诗经》稔熟到了随手拈来、纵意渔猎的程度。
《文心雕龙·时序》十处引用《诗经》成辞,仅次于《比兴》(12次)和《物色》(11次),是《文心雕龙》中引用《诗经》成辞较多的一篇。涵盖《诗经》风、大雅、颂三个部分,涉及《商颂·长发》《商颂·那》《周南·汝濆》《大雅·烝民》《大雅·文王》《大雅·板》《大雅·卷阿》《周颂·清庙》《大雅·崧高》《齐风·猗嗟》共十篇作品。下文将《时序》引用《诗经》成辞的具体条目按文中出现顺序,根据引用语出自《诗经》何处、《诗经》中的语义、引用后的语义等进行考证,详情如下。
2.1 “成汤圣敬,‘猗欤’作颂。”[1](P396)
按:“成汤圣敬,‘猗欤’作颂”语本自《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6](P529)及《商颂·那》:“猗欤那欤。”[6](P525)成汤,商汤的谥号叫成。圣敬,圣明恭敬。猗欤那欤,意思是美啊多啊。此处刘勰借用《商颂·长发》及《商颂·那》原辞、原义重组新句,意为商汤圣明恭敬,后人做出“美啊”的颂词。
2.2 “虽非旁求,亦不遐弃。”[1](P402)
按:“虽非旁求,亦不遐弃”语本自《周南·汝濆》“既见君子,不我遐弃。”[6](P13)遐弃,犹言远离。此处刘勰借用《诗经》原辞、原义,意为也不远远抛弃。
2.3 “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1](P405)
按:“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语本自《大雅·蒸民》:“缵戎祖考。”[6](P454)纂与缵通,继承。戎,大。谓继承光大祖考的事业。此处刘勰保留“缵戎”原义,意为明帝继承祖业。
2.4 “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1](P406)
按:“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语本自《大雅·文王》:“周虽旧帮,其命维新。”[6](P369)周自后稷开国,历夏、商两朝,故称旧邦;上天初命文王建帝王之业,所以说其命维新。此处刘勰取“维新”原义,意为建立新王朝。
2.5 “降及怀愍,缀旒而已。”[1](P406)
按:“降及怀愍,缀旒而已”语本自《商颂·长发》:“为下国缀旒。”[6](P530)旒,古代王侯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此处刘勰使用《商颂·长发》原辞,而化用其意,意为到了怀帝、愍帝时,皇帝只徒有虚名,成了装饰品。
2.6 “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1](P407)
按“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语本自《大雅·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携。”[6](P425)和《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珪如璋。”[6](P419)珪、璋都是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的礼器。此处刘勰借用原辞、原义另造新句,意为虽则才学有浅有深,也像美玉般够朝廷采用了。
2.7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1](P409)
按:“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语本自《周颂·清庙》:“秉文之德。”[6](P475)秉,怀着,操持。文,周文王。一说:文之德,即文德,属于文事方面的才德。此处刘勰直接引用《周颂·清庙》原句,而化用其义,意为宋孝武帝秉承了文帝彬彬儒雅的德行。
2.8 “缉遐景祚。”[1](P396)
按:“缉遐景祚”语本自《大雅·文王》:“于缉熙敬止。”[6](P370)缉熙,奋发前进。此处刘勰用“缉熙”原辞,并引申其义,意为前途光明远大,国运隆昌。
2.9 “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1](P409)
按:“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语本自《大雅·崧高》:“维岳降神,生甫及申。”[6](P450)原意为山岳降下神灵,生下周朝的大臣甫候、申伯。此处刘勰直接引用《大雅·崧高》原辞、原义另造新句,意为山川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2.10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1](P410)
按:“质文沿时,崇替在选”语本自《齐风·猗嗟》:“清扬婉兮,舞则选兮。”[6](P135)“选”字读宣,出自《诗经·齐风》。《毛诗传》中说“选”是齐的意思,齐是指以某事物作为标准。此处刘勰借用原辞、原义,从质到文顺着时代变化,有时发展有时倒退,关键在于社会选择的标准。
通过上文对《时序》引用《诗经》成辞的分析,可以看出刘勰对《诗经》的推崇,也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还是出于论证的需要,“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1 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实践
文学发展到刘勰那个时代,历史上留下来的创作实践一是《诗经》,二是《楚辞》,三是汉大赋,四是历史散文及五言诗等等。刘勰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1](P435)又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1](P26)而“体乎经”,这里的“经”就是指五经。刘勰还说经书是“文章奥府”、“群言之祖”,把经书看做文章的始祖和深奥的宝库,而《诗经》恰恰是五经中的重要一极,因此刘勰酌《诗经》成辞以富言,禀《诗经》以制式,也是其师法圣人、尊崇经书思想的具体实践。更值得深思的是,“从《文心雕龙》的写作样式(骈体文)、语言措辞和思想依归(征圣、宗经)来看,《诗经》之于刘勰,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尊崇的对象,他对《诗经》的态度不仅是后世学者对其的态度,更是作为创作者对之前重要的文学、思想文本的学习、吸收和涵化,《文心雕龙》这个文本本身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点。”[5](P80)而《文心雕龙·时序》对《诗经》成辞的引用更是此点的具体化和精细化。
3.2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增加论证说服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谈到:“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1](P339)意思是说文章中的事例,是文章在达意抒情之外,援用事例来证明文义,引用古事来证明今义。援古事以证今,使论证更加具有说服力,刘勰说“《诗》文宏奥”[1](P324),肯定《诗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因此刘勰大量引用《诗经》成辞来行文达意“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1](P31),这也“说明刘勰怎样深受《诗经》的影响,以及《文心雕龙》与《诗经》有着怎样深刻的渊源关系,同时也不难看出刘勰对《诗经》的稔熟程度达到了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的程度”[7](P35)。
《文心雕龙·时序》十次引用《诗经》成辞,涵盖《诗经》风、大雅、颂三个部分,涉及《周南·汝濆》《大雅·文王》《商颂·长发》《大雅·板》《齐风·猗嗟》等共十篇作品,是《文心雕龙》中引用《诗经》成辞较多的一篇,这一方面是出于论证的需要,“援古以证今”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实践。同时也“表明刘勰之于《诗经》不仅是一个后来的创作者对自己心仪的以前的创作品的学习和化用,更是作为理论家将《诗经》看作自己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强化了创作和理论之间的双向互动”[5](P80)。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胡辉,孙玉荣.良文盈箧妙鉴方定——刘勰诗经观研究综述[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25(5):41.
[3]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269-271,357-359.
[4]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胡辉孙玉荣.文心雕龙·史传引用诗经考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6]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胡辉.刘勰诗经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35.
(责任编辑 孔占奎)
I 20 6
A
1008-7257(2015)01-0015-03
2014-06-17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Y099)
胡辉(1980-),男,河南许昌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