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中盗跖的真善美

2015-04-14 12:56高晒楠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招安统治者庄子

高晒楠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浅谈《庄子》中盗跖的真善美

高晒楠

(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庄子·盗跖》篇,一直颇受争议,其作者、时代及起义的性质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焦点。文章着眼于盗跖本人,挖掘其人性中的真、善、美,把这位历来被称为大盗的土匪式人物的正面形象展现出来。

庄子;盗跖;真;善;美

盗跖是春秋时代奴隶起义大军的伟大领袖。他一方面被统治阶级称为“大盗”“流寇”,另一方面又是农民、奴隶心中的英雄,“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他敢于揭露儒家的虚伪,坚决反对“六王五伯”,讥骂维护剥削制度的孔子才更应该称为“盗丘”。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不一,不少言论认为他就是一个残暴的土匪,是威胁政府稳定百姓安康的罪魁祸首。他“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而且当地民众崇拜盗跖这个恶神,更可能是出于恐惧,想通过跪拜盗祖,希望得到保护,减少伤害。如同拜龙王是不希望发洪水一样。还有些人则认为盗跖是个大英雄,勇于反抗压在农民头上的剥削和奴役。在淮北地区,历经变迁,资源匮乏,社会严重失序,“君子”式的人物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必须像没有约束、顺应自然的盗跖那样才能活下来。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也需要这样的精神领袖与领导。所以,在百年之后东也有盗跖冢,西也有盗跖冢,正是盗跖活在人民心中的表现。甚至在民间文学以及戏剧小说中,盗跖也一直是以英雄姿态出现的。本文试从其真、善、美三个方面浅析盗跖的正面英雄形象。

1. 盗跖之真

真即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还有本性、本源的意思。而我们所要讨论的《庄子·盗跖》中的第一部分,主要就是抨击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虚假、伪善。首先,他直接用“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回击孔子的贿赂招安,矛头直接指向孔子,“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接着,又列举了六位世人推崇、行为却虚伪可耻的统治者,还有为统治者服务的贤士忠臣,为这一套虚伪的“忠孝”制度丢掉了性命。而他们所维护的统治者却“不慈”、“不孝”、“淫湎”、“放杀”、“暴乱”。他看透了儒家这套虚伪的理论。他说:“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即从本质上揭穿了礼教、礼法的虚伪性、欺骗性,表现出他追求“真实”的生活理想。

关于盗跖的真实身份,学术界也有很多研究。很明显,他并不是柳下惠的弟弟,和孔子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吾则虞先生分析盗跖的“跖”,引用《说文》和《毛传》说法,认为盗跖就是一个逃跑的农奴。不管盗跖是不是指一个人,我们起码可以确定其身份是受奴役的农奴、奴隶。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奴,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所以才能领导影响如此巨大的起义。但是,作为一个农奴,他骨子里的淳朴、真诚、善良是不会磨灭的。在思想上,他也很真实地表现出农民阶级的真实想法。他的理想社会就是原始公社的生活,落后却和谐、安详,自给自足。“有巢氏之民”、“知生之民”还有“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2. 盗跖之善

有些人认为,盗跖就是一土匪大盗,而且凶狠残暴,不能归为一个正面人物,更不用说善良了。《盗跖篇》里说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就是最好的证据。但是我们也不能听信一面之词。在起义的时候,杀人是很正常。所杀之人是不是无辜之人,得看是以哪个阶级的角度去看了。我们的红军不还被称为红匪吗?所以说他杀无辜之人不是有力的证据,至于“脍人肝而餔”的说法,当群情激愤之时,偶尔也是会发生的。他本身就是个农民、奴隶,又不是个谦谦君子。相比奴隶主的残忍手段,他的手段估计也不是最野蛮的。再说这些记载出自统治阶级文人之手,出自一篇寓言,更不乏夸张其野蛮性和破坏性的可能。有些文章,还把他形容成小偷,如“仁者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拥有九千士卒、横行天下的盗跖会有这种行径吗?还能“名声若日月”吗?因此,那些说法不足为信。

另外,他同情被剥削的底层人民,坚决反抗剥削阶级,也应该算是他“善”的一种表现。不乏好多农民阶级的起义者,成为领袖之后,渐渐走上剥削阶级的老路,享受奢华糜烂的生活,忘记百姓。而盗跖则不是这样的,拥有九千士卒,就相当于当时的一个小国家,他依然同情百姓,痛恨统治者。他骂孔子“不织而衣,不耕而食”,很显然是替百姓讲话。痛恨代表着奴隶主的“六王五伯”,在《当务篇》中甚至说:“死后也要带着金椎去,敲击六王五伯的头颅。”表现了奴隶起义者的坚决性和至死不屈的精神。他打击压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自己却没有取代他们的企图。他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广阔的城池,却未想过建立政权。这和其他起义者的思想不同,也是他起义的局限性,但也可以说明盗跖内心的善良,他不愿意坐上剥削者的位置。他也因此能寿终正寝,而且名声如日月。

3. 盗跖之美

盗跖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尽管封建统治者把农民起义、小偷和土匪都蔑称为盗跖,而劳动人民却把他当作劳苦大众的救星加以崇拜。作者在《盗跖》中所着力塑造的也是一个反抗统治者的起义领袖,草莽英雄。在作者笔下,盗跖这位英雄人物从外形特征到内在道德品质,都是被理想化了的。作者描述他的外貌如下:“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如黄钟”,“少长贵贱见而皆悦之”,其外表之美不言而喻。另外,他誓不接受那高官厚禄的“招安”,视“大城数百里,十万户之邑”的分封为粪土的内在品德之美,是好多人无法达到的。非凡的本领加上举世无双的英雄行为,构成了他英勇威武、有情有义的光辉形象。他有“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气概;“勇悍果敢,聚众率兵”的神勇;“心如涌潮,意如飘风”的心意;“知维天地,能辩诸物”的智慧;“辩足以饰非”的才辩,与那敢于藐视和批判所谓的圣贤忠孝之士的大无畏精神,无不令人咋舌,为作品增添传奇色彩。他不守礼法,威风凛凛的动作,“两展其足,案剑瞋目”,还有粗豪直率的个性化语言,令我们看之听之有种想为又不敢为的爽快感,也表现出英雄人物的雄伟、刚健、粗狂、豪放之美。总之,外表美加上内心美,高超的本领加上举世罕见的英雄主义行为,粗狂刚健的个性加上超人的智慧,构成了起义英雄盗跖的基本性格。他似人而非常人、超人而又非神人的性格特征,使作品呈现出不同于一般传奇小说的审美风格。

《盗跖》虽是一篇小小的寓言,但是自古以来引起不小的关注。有学者以它为例子来解说《庄子》小说化的倾向,它具备小说的各种要素。有学者提出《盗跖》为英雄传奇的开山鼻祖,为后世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提供了范本,如《水浒传》。还有人说庄子的《盗跖》篇是第一次以小说形式写招安主题的文章,他所采用的招安方式与后世的招安方法几乎一致,更加显示了庄子《盗跖》篇在招安小说史上的功绩之大。不管怎么说,盗跖在农奴起义的历史场合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是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英雄代表之一。在那样战乱的时代,领袖盗跖身上所表现的人性的真、善、美,正是他千古流传的原因。“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这就是人民给他的赞誉,历史给他的结论。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下)[M].上海:中华书局,1983.

[2]吴则虞.盗跖探源[N].光明日报,1961-09-07(2).

[3]方勇.中国英雄传奇小说的开山之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1).

[4]张松辉.中国第一篇招安小说——《盗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马俊亚.从武松到盗跖:近代淮北地区的暴力崇拜[J].清华大学学报,2009,(4).

(责任编辑 娄扎根)

I 2 6

A

1008-7257(2015)01-0011-02

2014-09-22

高晒楠(1987-),女,河南开封人,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招安统治者庄子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庄子说》(十五)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论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