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墨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与师生观探析
李 墨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不同时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孔子教育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结合孔子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阐述其公平教育思想,回归生活、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启示当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索真知、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让学生发挥其闪光点,让学生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孔子;教育思想;公平教育;师生观
读孔子,有的人从哲学思想上,有的人从政治思想上,有的人从教育思想上。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孔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开始过渡,奴隶主阶级开始走向衰落而封建地主阶级正在兴起[1]。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更,奴隶主的井田制遭到破坏向封建主的私有制转变,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表现在奴隶主与封建主之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奴隶主与诸侯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社会动荡不安,使周礼遭到严重的破坏,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地主私有制的确立,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沦为“士”带着文化典籍向民间流散,他们聚徒讲学,以此为生。从周王朝时期的“学在官府”到春秋晚期的“学在四夷”,促进了文化下移,士阶级的产生。孔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诞生的。
孔子生于鲁国,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幼年孤贫。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早年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牛羊的小吏[2]。鲁国的社会变革较早,在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还算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但社会矛盾也相当的尖锐,到了春秋中期,鲁国由强盛走向破落,无法在争霸中称雄。但是鲁国的都城曲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文化中心,保持着西周的传统文化和各国的乐歌。在公元前540年,晋国的韩宣子到鲁国时赞叹道:“周礼尽在鲁国矣。”(《左传·昭公二年》,前543年)正因为孔子生活在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社会环境,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学无常师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伟大。
孔子处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正在形成的过渡时期。在政治上孔子想恢复像周朝那样的大同社会,反对新兴封建势力,站在奴隶主的立场出发,在周礼崩溃的情况下,他游走各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劝说各诸侯国通过改良的方式恢复西周的社会秩序。当诸侯讨伐周天子的职权时,他认为那是“无道”和“乱世”[3]。诸侯代替了天子职权属于“无道”,正因为无道所以执政也不会太长,最多延续到三代或五代。周王朝统治时间比较长,东周和西周加起来有800多年的历史。
孔子认为诸侯与大夫代替周天子是不仁义的,打乱纲常礼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4]。用不仁来代替仁的根基不牢固。为了恢复周礼,实行仁政的政治理想,反映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很高,对于君子:一是要有政治抱负与才能,像子路能治理“千乘之国”、冉有能治理“方六七十的小国”、公西华能“做小相”。二是要有仁政思想,仁者爱人,以政为德。三是要多方面的才能:德、智、体、美。要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精神,君子不是只有一器,而是“君子不器”地拥有崇高道德学问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要施行仁政、礼乐治国。用他的学生子夏的话来说:“学而优则仕”。
孔子提出的教育方针——“有教无类”,关于“有教无类”的原意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是对“类”字的解释。最典型的两种说法,一是把“类”翻译成“尊卑”“善恶”“阶级”。二是把“类”翻译为“族类”,是氏族范畴用语。第一种是大家比较认同的,那么整句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比如在孔子的学生有来自贫贱家庭的冉壅,有出身于贵族之家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商人的子贡,还有曾偷盗的颜涿聚。第二种把“类”解释为族类那么“教育无类”全句的意思是:奴隶主贵族弱私家、强公家的政令和军事思想[5]。但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不包括奴隶的,当时的社会虽然奴隶制崩溃,但还没有瓦解,周天子还有一定的威望。害怕奴隶反奴隶主制度,所以“有教无类”的“类”应该是在奴隶身份地位之上的阶级。孔子的学生大多数家庭在春秋过渡时期沦为贫贱者。在奴隶制社会中,所谓“贫富”和“贫贱”,系专指“人”的阶级的升降、穷通,而与“民”无关[6]。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只包括男性,“弟子三千”里面没有一个是女性学生,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我们不能苛刻在孔子当时的社会制度女性也有权力去上学,这是不可能也不允许的。然而在我们社会民主的今天,在我国,仍然有许多地方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存在。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女孩子没有走进课堂,或者父母只能让她们读到初中、高中毕业就没有机会深造。一是因为贫穷。二是因为思想落后,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迟早都要嫁出去。因此他们只培养儿子读书让女儿在家里做家务。当前很多地方初中、高中的女同学中,很多人成绩优秀,很遗憾较早就被迫辍学打工。她们的父母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所以无法意识到女性接受教育可以为家庭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西部与沿海地区差异大。虽然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的量是达标了,但是质还远远不够。缺乏当地政府部门的行政支持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重视不够以及财政资金不到位等。因而更需要在这些地区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力度,国家应该重点扶持这些地方教育文化,增加教育经费的投资,引进人才。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没有权利上学。直到近代列强的入侵之后,有些私学开始招收女生入校。公立学校招收女生,当属蔡元培先生在改革北大时开了招收女生之先的风气。1920年2月,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三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7]。这是贯彻实施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北大在蔡元培先生的改革之中,除了招收女生之外,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努力为社会服务,在教师的聘任上,不管你是哪门哪个学派及政治背景,只要你有学问,都以“学诣为主”引进各类学术人才[8]。推动了教学和学术活动的自由与开放。他的改革是成功的、全面的,蕴含着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的意义。
我们今天在大力倡导“公平教育”应该吸取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更应该吸取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的理念。加快推进学校平民化和社会化的进程,使人人都能上学、争取都能上好学。公平的教育不仅表现在教育的开端、更应该体现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
孔子“克己复礼”复的是周礼,他耗了毕生的精力追求“大同社会”。在“颜渊.季路侍坐”中,孔子回答了子路问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安少怀”的理想社会,是尊老爱幼的社会,是没有战争、饥饿的社会,是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9]。与老子的“小国寡民”相似,虽两者站立的哲学角度不一,一个是出世的思想,另一个是入世的思想。但在政治上都反对暴政,希望太平盛世,人们过着丰衣足食、和平宁静的生活。当曾皙用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一幅春光明媚、社会清明、风俗纯美、知礼好乐的生活美景来回答孔子,虽答得文不对题,但是曾皙的这段话符合了孔子的志趣。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政治主张没有被采纳,屡遭失败、心力交瘁,回到鲁国也没有被重用,恰好表达了孔子在结束十四年流离颠沛、漂泊游荡的漫长旅途而想要过淡泊名利、逍遥自在平静无为的生活心意。所以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当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仕途坎坷和理想受挫时,都想过着道家“无为”的生活。从孔子那时起,这似乎是中国文人的理想归宿。东汉的张衡面对宦海浮沉、仕途受挫时,在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之间矛盾和彷徨。经历了“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那种想从仕途却不能从的苦闷心情到“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的归田隐居的想法。
晚年,由于从政的失意,孔子回到鲁国专心致志、诲人不倦地著书、讲学,过着粗茶淡饭、淡泊名利的生活,正因为此,才成就他“饭蔬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境界[10]。孔子不是不要富贵,只是不要不仁义而得来的富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即有道。无论经商也好、从政也好、育人也好或平凡人也罢。为人处事要讲仁义、诚信。仁者爱人,首先要爱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我们才能去爱别人、接受别人,推己及人到爱世界[11]。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留给我们的财富。
孔子的教学艺术,师生相处融洽和谐、平等民主。首先,孔子温和地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则何以哉”,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其次,孔子循循善诱地引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论个人的理想抱负。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孔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教育学生,他善于启发诱导、循循善诱,这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诚如,他的学生颜渊称赞他的教导说:“夫人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善于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四个学生的不同志向,孔子给出不同的点评[12]。比如“子路率尔而对曰”的“率尔”就是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表明子路性格急躁、鲁莽和直率“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表明他自信、好斗。孔子哂之。用微笑回复了子路,虽笑不言,但无声胜有声,委婉含蓄地批评子路的鲁莽与急躁,同时也赞扬了他的政治抱负。子路的治国的核心在于强国。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说明冉有的性格谦逊谨慎并有礼。冉有治国的核心在于富民。公西华:“宗庙之事”“和“愿为小相焉“,表明公西华的性格谦恭有礼、从容辞令,有外交才能。公西华治理国家的核心在于以礼治邦。曾皙以文不对题的回答,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咏春图,却与孔子志趣相投,而得到了孔子的好评。曾皙的性格安贫乐道,机敏好学,雍容飘洒。
孔子对他们评论各有其侧重点,反映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13]。《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由也果(果断),赐也达(豁达),求也艺(多才多艺)。”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量体裁衣,洞悉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性格给出不同的建议。孔子承认存在个性差异、天赋有别。孔子没有抹杀他们的个性并尊重个性的发展,所有的学生在孔子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各有特长。
从对话也可以看出孔子关爱他的学生,学生也尊重孔子。四个学生能畅所欲言,表达各自的理想,那种无拘无束、和谐的氛围表现了尊师爱生、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国家一方面在大呼“素质教育”,在另外一面又背负着“应试教育”。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们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哪有时间跟老师闲聊理想,就算有也不谈,见到老师想绕道走。现在很多学生不乐学,特别是差生,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只有一个评价标准,即“上大学才是王道”。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教育结构失调,就业结构也失调,这种单一价值标准不知害了多少人。正如众多诺贝尔获得者1998年1月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上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4]我们更应该去反思孔子的教育智慧。人生最睿智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快乐与真理。知识只是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倘若人生都没有了快乐、没有人去探索真理,这将是何等的可怕。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作为教师,将来要从事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当代教师应当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探索真知、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1]张兆凯.法律化、公开化和法定化——中国刑法限制刑罚权的历史进程[J].政治与法律,2007(3):13-16.
[2]刘利新.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学位论文[D].济南:山东大学,2008:15-23.
[3]薛江谋.孔老道德观比较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17-26.
[4]余亚斐.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39-48.
[5]李兆祥.儒家教育思想第21卷,赵纪彬的《有教无类解》[M].北京:中华书局,1948:137-138.
[6]李兆祥.儒家教育思想第21卷,赵纪彬的《有教无类解》[M].北京:中华书局,1948:111-112.
[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4-375.
[8]周夜黎.蔡元培的大学管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53-67.
[9]许梦瀛.孔子教育思想初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56-59.
[10]王少农.读《论语》有感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242-243.
[11]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7:39-46.
[12]王少农.读《论语》有感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252-258.
[13]许梦瀛.孔子教育思想初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126-129.
[14]张颂之.对现代孔子神话的反思[J].中国文化研究,2002(2):9-12.
(责任编辑:吴姝)
Analysis of Confucius “no child left behind” Education Thought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 Mo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Confucius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different times; the 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and the wise see wisdom. From Confucius's soci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raining objectives of 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elaborates fair education thought, returning to life, harmonious, equal and democr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temporary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truth, enjoy life, cherish life, and let the students play their sparkle, grow and thrive in a happy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fair edu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2014-07-18
李墨(1987— ),男,湖北武汉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
G 640
1671-6493(2015)02-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