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少鹏,肖伟利,李国锋,胡建军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佛山 528100)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
元少鹏,肖伟利,李国锋,胡建军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佛山 52810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测,比较颅内压≤40 mmHg、41~60 mmHg、>60 mmHg患者的预后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颅内压为41~60 mmHg和>60 mmHg患者的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40 mmHg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及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持续颅内压监测;双额叶脑挫裂伤;临床意义
双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脑挫裂伤,脑组织损伤面积大,脑水肿持续时间长,易发生颅内压力持续严重增高,进而导致中央型脑疝,引起中枢性呼吸、循环异常等临床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该病早期可无重症表现,多数可表现为较轻的临床症状,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而随着伤后时间的推移以及脑水肿的加重,病情严重程度呈明显加重趋势,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烦躁,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等危重情况[2]。因此,细致、动态的观察对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为了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了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18~69岁,平均(44.3±19.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18.5h,平均(7.9±5.8)h。受伤原因中,高空坠落伤19例,车祸伤39例,撞击伤12例,其他受伤原因10例。颅内压水平:<15 mmHg(1 mmHg=0.133 kPa)者16例,15~20 mmHg者16例,21~40 mmHg者18例,41~60 mmHg者18例,>60 mmHg者12例。本组患者均除外其他影响颅内压水平的疾病,头颅CT检查均确诊为双额叶脑挫裂伤。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无瞳孔散大,其中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9例,脑内血肿3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持续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护仪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Codman单参数颅内压监护仪,根据监测所得颅内压结果制定治疗措施,给予合理干预,根据所监测颅内压最高值进行分段分析,比较颅内压≤40 mmHg、41~60 mmHg、>60 mmHg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3 判断标准 采用GOS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价:1分为死亡;2分为植物生存;3分为重度残疾且日常生活需要全部依靠他人照顾;4分为轻度残疾且日常生活部分需要依赖他人照顾,但能够独立生活;5分为恢复相对良好,仅存在轻微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预后比较 颅内压41~60 mmHg和>60 mmHg患者植物生存率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40 mmHg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颅内压不同水平患者的预后比较[例(%)]
2.2 颅内压不同水平患者并发症比较 颅内压>60 mmHg与41~60 mmHg患者肺部感染、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40 mmHg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颅内压不同水平患者并发症比较[例(%)]
双额叶脑挫裂伤在脑挫裂伤中属于受损面积较大的一种类型,大部分为对冲伤,以枕部受力所致的对冲伤最为常见[4]。主要特点是早期症状不明显,入院时多神志清楚,病情较轻,给予头颅CT检查多表现为中线无偏移,血肿位于双侧额叶,早期出血量较少,但血肿周围可发生脑水肿的进行性扩大,双侧脑室额角明显受压,部分甚至消失[5]。因脑组织损伤面积较大,导致脑水肿的发生率与脑损伤程度较高,随着受伤后时间的推移,脑水肿的表现逐渐显现,患者头痛症状逐渐加重,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可暂时缓解病情,但停药后症状可再次加重,常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6]。额叶受伤后,患者常伴有情感方面障碍,包括抑郁、焦虑、感情淡漠、攻击性强、烦躁不安等。病情恶化时短时间内可出现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改变、甚至呼吸心跳骤停、形成脑疝[7]。在对该类型患者的治疗上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护十分重要。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患者病情变化反映价值较高的其他指标进行监测是重中之重[8]。颅内压是反映脑水肿发生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颅内压进行细致的持续监测可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与转归[9]。
持续颅内压监测是利用颅内压测量仪与颅内压连续进行监测与记录,可对患者颅内压进行动态观察,及时准确的反映患者瞬间颅内压的变化,根据监测结果提供诊断帮助,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估计预后[10]。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情况,是否伴有迟发性颅内出血显现。持续颅内压监测对治疗中应用脱水剂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治疗中甘露醇的使用剂量多凭借经验,应用过强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发生急性肾衰竭,大量反复使用后效果下降,易出现颅内压反跳现象。同时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11-12]。
本研究中,通过持续颅内压监测及对比分析,颅内压>60 mmHg与41~60 mmHg患者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节段患者(P<0.05)。也就是说,颅内压越高,患者病死率、植物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就随之增高。提示治疗过程中颅内压存在报警阈值,肯定了颅内压监护对患者预后评估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预后以及并发症情况,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及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1]徐 裕,周新民,徐伟东,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8,19(4):110-114.
[2]邱平华,黄正华,林孟强,等.大剂量甘露醇联合甲强龙在严重脑挫裂伤脑疝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8): 1229-1230.
[3]吴雪海,高 亮,胡 锦,等.颅内压监测指导双额叶脑挫裂伤高冠状开颅脑挫裂伤清除术79例[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2): 103-106.
[4]张桂运,海 舰,詹 青.颅内压监测在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85-86.
[5]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 (14):39-41.
[6]曾令勇,刘 阳,吴贵强,等.甘露醇对双额底脑挫裂伤迟发性脑水肿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42-43.
[7]冯 斌,蔡 明,朱红玉,等.颅内压ICP监测指导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时机对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23-25.
[8]Soustiel JF,Vlodavsky E,Milman F,et al.Improvement of cerebral metabolism mediated by Ro5-4864 is associated with relif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mitochondrial protectve effect in expertmental brain injury[J].Pharm Res,2011,28(11):2945-2953.
[9]江建军,郑海燕,林静辉,等.无创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7):44-46.
[10]Dong JR,Cai XJ,Wang B,et al.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special patterns of fronal lobe contusions[J].Chin J Traumatol, 2010,13(1):51-54.
[11]朱青峰.预见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脑挫裂伤体会[J].疑难病杂志,2013,1(1):51-53.
[12]廖晓灵.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6):545-546.
R651.1
B
1003—6350(2015)23—3535—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3.1278
2015-04-03)
朱建平。E-mail:jping.zh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