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视角下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策略

2015-04-12 02:38:40李兴忠
关键词:隐喻模态概念

李兴忠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广东 广州511365)

策略的本义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最早用于军事领域[1]1。随着心理学和教育教学的发展,策略一词逐渐被引入英语学习与教学的研究范畴,分为英语学习策略和英语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性的教学行为[2]。相对于各种英语教学法而言,英语教学策略是一个跨教学法并包容教学技巧的概念[1]2。英语教学策略是以英语教学法为基础的系统性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的应用和实施。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Lakoff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自此人类语言中的各种隐喻表达不再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而被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正如语言学的每次发展都会促进语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隐喻理论也逐渐被应用于语言教学中。Perie &Oshlag认为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共有的经验基础,向学生传递抽象的概念意义[3],隐喻能在教师的理性知识和学生的感性知识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有关学者对隐喻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4-5],隐喻理论与文化教 学 的 研 究[6-7]91-93,以 及 隐喻能力与语言学习的研究等等[8-9]。这些研究主要关注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习的某个方面的作用,如听力教学、词汇教学、阅读教学等,强调隐喻理论在语义辨析和习得方面的辅助功能和意义,没有把隐喻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上升到教学策略的层面。教学策略可以分为普遍性策略和具体性策略,普遍性教学策略是教师组织课堂、激励学生和学习评估等策略,具体性策略是用于听、说、读、写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行为[1]10。本文中隐喻教学策略是指隐喻理论在具体教学行为中的应用,属于具体性策略范畴。

一、认知隐喻理论与多模态教学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语言、思想和行为中的认知工具。隐喻概念涉及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是两个概念域基于相似性的意义投射或投射过程中创造意义的相似性,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10]。Lakoff &Johnson于1999年提出“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概念是基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基础上的两个概念域的语义投射[11]。研究总结了常见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发现有13种概念常用作始源域,如人体、健康与疾病、动物、植物、建筑等等,常见的目标域有感情、欲望、品质、思想、社会、政治、经济、人际关系、交流等等[12]。也就是说,始源域往往是具体概念,目标域往往是抽象概念。

早期的概念隐喻研究主要限于语言层面,关注各种语言变体中的概念隐喻现象,也对英汉语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主要属于单模态隐喻,即始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同一个符号系统来体现[13]。随着隐喻研究的发展,多模态隐喻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多模态隐喻是指始源域和目标域来自不同的符号系统,隐喻投射是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的投射,如从视觉域向听觉域的隐喻投射[14]。声音、图像、身体动作等来自听觉、视觉模态的符号构成语义网络,意义在不同模态符号织就的网络里传递。

多模态话语指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听觉和视觉符号构建的话语,意义通过各种符号进行建构[15]。西方多模态教学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多元识读”概念,并进行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研究;我国的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总共不到十年的时间,正处于逐步发展阶段,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的引进和评价、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多模态听力教学研究、多模态教材研究、多模态PPT演示教学研究和多模态课题话语研究[16]。多模态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综合信息传递的多种符号系统,隐喻为不同符号体系搭建桥梁,创造信息传递和接收的立体模式。

二、基于认知隐喻的多模态教学策略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手段之一,帮助人们理解新事物和新知识,隐喻能力和隐喻思维有助于语言的习得[17]。基于大学英语的多模态教学现状,本研究认为可以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隐喻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听觉隐喻策略、视觉隐喻策略、人体隐喻策略、文化隐喻策略和图像隐喻策略等等。

(一)听觉隐喻策略

人们在听说交流中,语言的语音变化会影响语义的变化。同一个语句,重读、弱读、语调等变化会造成该语句语义的不同。语气、语调能反映一个人的心情、态度、喜好等情感状态。根据生活经验可知,人们在表达喜欢、厌恶、支持、反对、高兴、郁闷等情感和态度时语音语调有所不同。Ivan Fónagy指出,某种情感的表达与发音方式对应,语音延时、语速变化对应于不同的情感[18]。他把语音与语义的这种对应关系称为“语音隐喻”。语言的语音范畴对语义范畴产生影响,语音范畴中的元素投向语义范畴,人们根据语音变化识别语句的具体语义,也就是用一个范畴来理解另一个范畴,产生如[喜好与厌恶是不同语调]的隐喻概念。大学英语听力练习中存在许多有关说话人态度、喜好等情感因素的问题,如“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Mr.Smith’s lecture?”,“How does the man like his college?”等等。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仅要听懂词句的意义,也可以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帮助下,通过辨析说话人的语音特点来答题。如下面一则对话理解题:

W:What’s the matter,John?You aren’t talking too much.

M:I’m not feeling quite myself today.I was caught in the rain.

Q:What’s the problem with the man?

A.He feels happy.B.He feels very tired.C.He may have got a cold.D.He hates to talk with the woman.在这则对话中,男士回答女士问题的语气、语调能反映出他的心情和身体状况,即使学生不理解“feel quite myself”的意义,也能通过联系语音隐喻知识对男士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他感冒了。

(二)视觉隐喻策略和图像隐喻策略

人的眼睛是认知周围世界和获得信息的重要人体器官,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绝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19]38。隐喻学者基于体验哲学对视觉隐喻进行了语言层面的系统研究,发现视觉隐喻主要投射范围是心智、情感 域[19]37-48[20]。视 觉 隐 喻 研究逐渐扩展到与视觉有关的图像隐喻研究,如建筑外形隐喻研究、漫画图像隐喻研究、广告多模态隐喻研究等,发现图像隐喻投射文化、情感域[21-22]。视觉与信息加工的研究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可视性,出现了许多视听说教程,广泛应用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像资料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通过视觉隐喻和图像隐喻来理解文字意义。下面是来自外研社多模态教材《新职业英语视听说教程》中的视频截图:

图1

图2

图1所描述的情景是来自买方和卖方两家公司的男士和女士在商讨签订购买合同,要求学生看完视频材料后回答问题。从女士微笑的面部表情和双方握手的身体动作可以推断,双方交谈是顺利的、愉快的,谈话的结果是双方签署了购买合同。这里面所隐含的概念隐喻是[成功是微笑]、[成功是握手],用这些隐喻概念分析视频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对话内容,提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图2所描述的情景是买方在给卖方打电话,沟通解决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情况,买方要求卖方进行赔偿。从谈话即将结束时的视频图像中可以看到,买方眉头紧锁,从而判断买卖双方的谈话并不顺利,结果是关于赔偿问题没有达成协议,即[失败是皱眉]。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视觉和图像隐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隐喻能力。

(三)人体隐喻策略

隐喻学者对人体隐喻的关注是基于体验哲学关于“语言的体验性”的观点,即人类的概念和意义系统来源于人的身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与体验[23]。人体隐喻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人体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2)人体器官隐喻在语言中的应用研究;3)人体隐喻的英汉语对比研究[19]37-48[24][25[26]。从广义上说,上文提到的听觉隐喻、视觉隐喻,以及味觉隐喻等人体的感觉器官隐喻都属于人体隐喻的一部分。本文人体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借助肢体语言来理解学习内容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教师授课中的肢体语言隐喻和学生表达中的肢体语言隐喻。

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是母语汉语和目标语英语所构成的双语语境,学生对目标语的认知弱于对母语的认知,因此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目标语的理解与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信息传递中介的角色,要把新知识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加工、翻译,使新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的面部表情和四肢动作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肢体语言变化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表达语义的变化,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对新知识的记忆。同样,学生在用目标语传递信息时,也可以借助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使信息表达更形象、确切,使信息受体更容易理解他所表达的意义。传统课堂师生间信息传递过程是“教师-文字语言-学生”,而利用人体隐喻进行师生间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教师-文字语言、人体隐喻-学生”。

(四)文化隐喻策略

语言既从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呈现和传递文化[27]。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概念隐喻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尤其是常规隐喻,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大量传统文化,概念隐喻对传统文化进行呈现和传递。而文化差异造成的隐喻概念差异是外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7]93。因此,有必要借助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对英汉两个民族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政治制度、人文地理等文化现象用隐喻的概念进行解释、对比,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意识。王守元、刘振前认为通过系统地教授隐喻来进行文化教学是一种实用、有效的途径[6]51,而笔者认为系统的隐喻教学不适应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模式。隐喻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不仅限于文化教学,而应是在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利用文化对比和隐喻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形成文化隐喻教学策略。文化隐喻策略应包括隐喻应用于文化教学和文化对比应用于语言的其他层面教学两个方面。

在文化教学方面,可以对英语文化中的节日、宗教、政治制度等与中国文化中相对应的节日、宗教、政治制度进行对比。首先,根据两种文化现象的相似性建立隐喻的概念,即[春节是圣诞节]、[释迦摩尼是上帝]、[上海是纽约],因为春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与圣诞节对基督教国家人民的重要性相似,释迦摩尼和上帝分别是佛教和基督教两个宗教的最高精神象征,而上海和纽约都是国际大都市、世界金融中心。然后对两种文化现象进行差异性分析,指出他们的不同。在语言其他层面教学方面,如词汇教学、句义分析方面,通过建立隐喻概念来解释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如pick up一词有“接人”的意思,英文释义为to go somewhere in your car and collect somebody who is waiting for you。由于英美两国经济发达,汽车普及率高,pick up一词是“用汽车接人或载人”的意思。而在中国,汽车的普及率没有英美国家高,如果不是用汽车去机场、火车站接人就不能用pick up一词。教师可以建立[中国的自行车是美国的汽车]这一概念隐喻,幽默地解释pick up在接人方面的确切含义。

三、多模态隐喻教学策略综合分析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结合认知隐喻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本文提出以概念隐喻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运用模式。隐喻教学策略是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是隐喻理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教学理念创新,使隐喻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词汇习得、语义识别等词、句层面的学习环节,而是构建语言课堂教学的隐喻化。概念隐喻教学策略是建立在认知隐喻研究的相关课题基础上的,如听觉隐喻、视觉隐喻、图像隐喻、人体隐喻、文化隐喻等,是这些语言研究成果与教学策略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建立两种事物之间的隐喻概念,帮助学生用较熟悉的概念范畴理解不太熟悉的新概念范畴,也就是建立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隐喻概念,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来认知新知识。

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字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构建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多模态话语语境,多模态话语语境有助于信息的传达和意义的理解。隐喻教学策略还包括教师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建立教师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其他教具、教学行为与新知识之间的隐喻概念,使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具象化,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深度。优秀教师善于运用口语模态、体势模态、PPT组合模态和情境模态等多模态话语相互协同与配合,共同进行意义的构建,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28]。

四、结语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两种途径,一是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二是现代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如网络、信息技术等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策略属于前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以上提到的隐喻教学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听觉隐喻、视觉隐喻、人体隐喻、图像隐喻、文化隐喻等隐喻策略对新知识进行解释,实践证明隐喻策略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识。隐喻策略的运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应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使用隐喻策略和不使用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3.

[2]张静.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1(4):142-144.

[3]Perie,H.G & Oshlag,R.S.Metaphor and learning[A].In 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79-609.

[4]李瑛.认知隐喻思维与多义词教学[J].中国外语,2006(5):53-56.

[5]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40-45,76.

[6]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48-53.

[7]宋杰,张如柏.隐喻的文化意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6(4):91-93.

[8]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2):60-64.

[9]董保华,刘寅齐.外语环境下隐喻能力的发展[J].外国语文,2012(5):140-145.

[10]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1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52-468.

[12]Zoltan.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5-27.

[13]Forceville,C.&E.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M].Be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24.

[14]蓝纯,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外语研究,2013(5):17-23.

[15]曾蕾.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15.

[16]耿敬北,徐以中等.我国多模态教学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14(6):68-73.

[17]李兴忠.外语学习中隐喻思维模式的构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0-82.

[18]Fónagy,Ivan.Why iconicity[A].In Nanny Max & Olga Fischer(eds).From Min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19]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J].外国语,2008,Vol.31,5:37-43.

[20]陈佳.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0-27.

[21]刘维彬,方鸣.银行建筑形态设计中的隐喻表现[J].低温建筑技术,2008(3):25-26.

[22]蓝纯,刘娟.漫画《梦里人》中的“愤怒”图像转喻和隐喻[J].外国语文,2004(1):61-66.

[23]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37-43.

[24]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5]韦长福.从认知角度看汉越人体词“头(dau)”的概念隐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80-183.

[26]覃修桂.英汉语听觉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J].外语学刊,2009(1):37-42.

[27]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8]朱金兰,陈新仁.优秀教师多模态英语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5(1):44-49,80.

猜你喜欢
隐喻模态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计算物理(2014年2期)2014-03-11 17: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