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壳理论下网络翻译批评机制构建

2015-12-03 08:58:24褚杨杨田翠芸
关键词:译者译文机制

褚杨杨,田翠芸

(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和频繁,在世界大融合的交流时代,翻译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从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翻译思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革新和进步。伴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人们单方面接受理论的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互相交流、反馈和批评,在此大环境之下,对于翻译批评机制构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网络批评作为新的翻译批评形式,具有实时性、开放性、独立性等特点,从而翻译批评更加客观和全面。但是网络翻译批评的信息量冗杂,夹杂着很多无效的批评,这就需要构建机制来更好的利用这一强大的翻译批评形式。

界壳理论是研究系统周界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著名学者曹鸿兴先生首次提出。界壳被定义为处在系统外围能卫护系统但与环境进行交换的中介体,它是系统的一部分,又和环境相毗邻。界壳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如城墙、国界、大气层、防火墙等。再譬如两种语言之间,汉语和英语相互间不能沟通,除非通过翻译。这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被它的软界壳所包围。界壳论要研究的就是这类界壳现象,它研究界壳的普适性规律,而不是研究一个一个的个别界壳;从一般意义上研究界壳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具体的说,就城墙这一界壳而言,界壳论不研究城墙是怎么建的,城墙用什么建;只研究城墙的一般性功能,防卫敌人,又通过城门,人员和物资得以进出,以维持城里人的生存。由此可以归纳出,“界壳的两个功能要素:卫护系统以及与环境进行交换”(曹鸿兴,2011:21-25)。

界壳理论应用非常广泛,当前已经应用在管理、气象、网络信息等多个领域。本文在界壳理论指导下,将译文及译者能力与素质作为系里,即周界内环境;将读者或批评者的大容量的反馈信息作为周界外环境,根据界壳的卫护和交换功能,本文构建翻译批评机制作为界壳,首先本机制通过排除无效或低质量的评价对译文进行卫护,同时通过筛选读者或批评者有价值或高质量的评论反馈给译者,译者通过思考与借鉴合理的批评来提高译文质量,从而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翻译批评

(一)翻译的过程

无论是文学还是翻译,都是创作者将原来的东西转换成为一种新的东西,然后接收者通过新的东西来理解原来的东西。以翻译来说,即“原文-译者-译文-读者”的信息流的传输。但是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种单方向的信息流传递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翻译模式,因此,译者要适应这个时代和社会,刘雅峰提出翻译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以及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的选择过程(2010:102-104)。

(二)网络批评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的便捷可以将译文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同时也带来了翻译批评前所未有的革新,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在带来庞大数量的译作的同时也引来了繁多的批评声音。网络批评形式多样,内容涉及方面精细,批评思维跨度很大,并且具有及时性和一定程度的互动性,给传统的翻译批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作为补充部分,极大的完善整个翻译批评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监管机制,而且读者的文化程度、社会氛围、宗教信仰等不同造成网络上的评论混杂,批评形式不一,产生了很多质量低下或者没有营养的批评言论,给网络翻译批评这一形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翻译批评机制构建

通过上述提出的新的翻译过程和网络翻译批评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翻译批评作为新的批评方式,具有很多优缺点,那么如何构建合理的网络翻译批评机制来发挥网络翻译批评的优势就变得至关重要。与传统的单向信息流传递不同,网络翻译批评的兴起造就大量的读者批评的逆向传播的信息流,这里可以将原文通过译文传输到读者的过程作为输入的过程,将读者批评反馈的过程作为输出的过程,“长期的翻译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向我们表明,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刘云虹,2012:48-54)。而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那么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之间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看作是周界的问题,由此可以引出界壳理论。

(一)界壳模型构建

依据界壳论的概念,系统内里和外部都受到周界的调控作用,周界由界门和界壁构成,存在开放度和卫护度的思想,我们将网络翻译批评的过程构建界壳模型,即

U={T,J,C}

J={δG,W}

U是整个网络翻译批评的系统,T是译者翻译原文的过程,J是译文和读者阅读之间的界壳,C是读者及批评者的集合。这里将J里包含的G和W视为界壳上的界门和界壁,而δ即为界门的开关,在翻译批评过程中可以抽象的视为调控。

是整个网络翻译批评的系统,是译者翻译原文的过程,是译文和读者阅读之间的界壳,是读者及批评者的集合。这里将里包含的和视为界壳上的界门和界壁,而即为界门的开关,在翻译批评过程中可以抽象的视为调控。

整个界壳模型构建成功后,我们发现,分析界门和界壁上的要素,以及构建机制调控是完善整个网络翻译批评的关键。

(二)翻译批评活动分析

依据界壳观点,通过历史文献的探讨和当前翻译活动的分析得出在翻译批评过程中的界壳是多维的,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存在几种活动形态。

1 渗透

译文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原文的思想原汁原味的传播给读者,在读者的阅读和反馈过程中,会有原文思想和文化不断的渗透到读者和译者。而批评的言论和思想也会不知不觉渗透到译者或者其他读者思想中去。

2 防卫

对于受到文化攻击或者糟粕的批评思想的进入,周界中的界壁会自动进行一定程度的防卫,避免这些东西无阻碍的进入到译者或者读者的思想中去。

3 扩张

随着翻译工作的熟练程度越来越高、知识掌握越来越丰厚、不同文化了解越来越深刻会使得影响翻译批评的因素不断增加,翻译批评的价值就会越来越高。

(三)翻译批评要素分析

在翻译批评的过程中,批评者的批评过程主要存在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

1 情感方面分析

对于网络读者以及批评者来说,我们首选情感要素来分析,网络批评主要是“一种自发的批评,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趣味和鉴赏能力,阅读翻译作品并且发表评价多半只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肖维青,2010:62)。因此,对于他们的阅读目的可以作为第一评分指标。其他的诸如艺术情感、喜好情况、审美观念、道德素养都可以从纵向批评层次上、从横向批评角度上体现出来。

2 理性方面分析

理性方面的批评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加入批评的规则尺度,在对一个译文作品批评时参照一定的批评规则,考证渊源、从较为专业的理论来对译文进行客观的评价。在理性分析方面最为直接的指标调查和反映就是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从事职业。例如一个翻译专业的博士从事语言研究的工作,那么他在对译文的评价上较普通读者会更加专业和客观,参考价值更大。同时,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阐释能力、创造能力都可以通过批评者批评的形式和角度来得知,这就需要对这些指标选取实际的、易得的信息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这里选取的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翻译批评构架

(四)机制构想

因为网络的开放性,读者的种类繁多,层次不一,所以,在接受译文的时候是不对称信息的接受。这就需要调整界壳上的界门,而界壳上存在的要素就需要通过分类来具体考虑。

为了规范网络翻译批评行为,可以在网络中对重要的、热门的译文开设专门的引导讨论区或者主题讨论区,这个讨论区就可以作为一个界门的开关δ,根据读者的批评数量和质量进行开关系数的调整,δ的取值设置为[0,1]。原则上一篇新的译文开关系数越高,说明翻译批评的数量越大;而如果某项译文争议越来越少,可以将δ的开关系数不断调低。视情况不同进行不同的调整。

我们依据罗列出的指标要素对在该区参与阅读和批评的读者进行简单的评分,可以在讨论区用户注册时设置较为详细的信息填写,依据这些信息以评分高的批评者批评的言论作为参考价值的选取。这个评分高低的确定以批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如果批评数量庞大,那么对于分数的评判标准就提高,将有价值的批评控制的一定在数量,反之亦然。例如,对于文化背景和职业和其对于谋篇译文的理解判断能力可以反映在填写该读者的学历、所主学专业方面;对于审美观念和对译文的喜好水平可以反映在填写该读者感兴趣的学科方面。结合这些信息注册时的填写和统计和以及已经做出的批评言论,针对不同学科角度的译文赋予权重,然后可以根据该读者学历高低、当前从事职业、学科接近程度、感兴趣学科接近程度、已经做出批评的数量多少、批评的形式(包括译文题材、译文内容、译文结构、文章中情感)等来综合评分。译者通过查看开设的引导或主题讨论区的评分较高者接受价值较高的批评,促进自己翻译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翻译事业可持续发展。

当然,这样得出的评分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一些有价值的批评漏掉的情况,但是对于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来说,这样的机制设置具有最大限度获得有价值批评的效果。译者在阅读这些综合评分较高的评论,有余力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机的查看其他的批评,获取不同的批评信息。这样的机制设置形式主要是引导大众如何鉴赏译文,与专业的翻译批评互为补充。

积极构建网络翻译批评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读者对译文进行及时、有效、有价值的批评,将消除过去批评反馈渠道窄小,具有信息流通隔阂的现状,实现翻译事业中译者与读者最大限度的互动,实现翻译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结论及展望

全球化的社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同时体现在文化领域,世界各民族互相交融、渗透必然促进翻译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伴随而来翻译批评也呈现欣欣向荣之象。但是信息交融的庞大和复杂为其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以界壳论的原理探讨分析全球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翻译批评这一信息冗杂的周界外环境,根据界壳卫护和与外界交换的两大功能,为了卫护名家译作,以及加强读者和译者关于译作的沟通,通过分析影响批评者的翻译批评要素,提出了网络翻译批评综合评分机制的构想,旨在实现网络翻译批评规范、有效,提升翻译批评言论的价值性,实现引导读者阅读更为优秀的翻译作品。这只是初步的构想,在具体细节上具有一定的粗糙性,距离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相信界壳理论在其中的应用可以为后续的网络翻译批评机制更加完善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网络翻译批评一定会成为翻译批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

[1]曹鸿兴.界壳论精要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云虹.选择、适应、影响-译者主体性与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4):48-54.

[4]肖维青.翻译批评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机制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I Like Thinking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