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中“涵”类词群的文化解读

2015-04-11 15:01程碧英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心理文化价值

《朱子语类》中“涵”类词群的文化解读

程碧英

(四川文理学院科技处,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讲学问答的语录汇编,集中反映了宋儒话语体系中治学问道和心性修养两大主题,也汇集了众多独具特色的理学语词。其中,“涵”类词群最能典型表达宋儒居敬以持守心性、涵泳以穷理致知、体认以躬身践履的文化心理。同时,解读《朱子语类》中的“涵”类词群,有助于后学增强经典意识、完善实践品格、提升人文境界,以实现“涵”类词群强大的现实文化价值。

关键词:《朱子语类》;“涵”类词;文化心理;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程碧英(1972—),女,四川邻水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8-12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

一、《朱子语类》“涵”类词群释义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讲学问答的语录汇编,汇集了众多独具语料特色的理学词汇,涉及心性涵养、义理学问、道德操持等语义领域。其中,“涵”类词群最能体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话语体系中的治学问道和心性修养两大主题。在《朱子语类》中,“涵”与动词语素“味”、“养”、“泳”等组合,构成了“涵味”、“涵养”、“涵泳”等词。除此外,在记录宋儒讲学及论著的其他语言材料中,还可见由“涵”语素构成的“涵蓄”、“涵畅”、“涵濡”、“涵咀”等词。下面对《朱子语类》“涵”类词胪列释义:

(一)涵味:深入体味

(1)太凡义理积得多后,贯通了,自然见效。……不然,读得这一件,却将来排凑做,韩昌黎论为文,便也要读书涵味多后,自然好。端蒙。(卷九)

(2)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僩。(卷八0)

(二)涵养:涵泳修养

常和本原、心性、性情类词搭配,主要指涵泳心性,修养性情。如:

(3)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相离。(卷九)

(4)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栽,只如种得一物在此。但涵养持守之功继继不已,是谓栽培深厚。(卷一二)

(三)涵泳:深入体悟,深入感知

(5)如其窄狭,则当涵泳广大气象;颓惰,则当涵泳振作气象。(卷八)

(6)《论语》一日只看一段,大故明白底,则看两段。须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通贯,道理分明。(卷一九)

按:“涵”,《说文解字·水部》“涵,水泽多也”;扬雄《方言》“南楚谓沉为涵”;《广韵·覃韵》“涵,涵泳”;《字汇·水部》“涵,沉浸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涵,所受润泽多也”。可见,“涵”乃沉潜、沉浸义。在语义发展过程中,“涵”类词围绕“涵”语素“沉潜”义而展开引申,语义领域逐渐拓展。如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中,“涵泳”一词用为本义,指轻魵潜游水中;唐韩愈《禘祫议》“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中,“涵泳”引申为“浸润”、“沐浴”义,词义对象逐渐虚化。而在以《朱子语类》为代表的宋儒话语体系中,“涵泳”一词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成为了宋儒高扬的一种读书之法,并深深影响后世儒者的治学论道活动。可见,在宋儒话语体系中,“涵”表达的是一种深入其中、沉浸其中的修为方式。

又,见于《朱子语类》中的“涵味”、“涵养”、“涵泳”等词在宋儒语料中亦多见,如:

(7)未知涵味其中者,谁是元翁得正传。(宋董嗣杲《题濂溪书院》诗)

(8)朱子曰:“《论语》一日只看一段,大致明白底看两段,须是专一。自早至莫,夜虽不读,亦当涵味,常在胸次。”(宋真徳秀《西山读书记》卷二四)

(9)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养,使之自得。(《二程遗书》卷一五)

(10)致知格物,孔颜学问从兹出。圣言句句皆真实。涵养功深,将见自家得。(宋沈瀛《醉落魄》词)

(11)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论》、《孟》二书于学者大足,只是须涵泳。(宋张载《张子全书》卷六)

(12)又须读书,涵泳义理,以灌溉滋养之。不尔,便枯燥入空门去。(宋陈埴《木钟集》卷一0)

可见,“涵”类词群中的“涵味”、“涵养”、“涵泳”乃至“涵蓄”、“涵畅”、“涵濡”、“涵咀”等词,是宋儒对义理学问深入感知的表达,为一组近义词。它们通过共同的表义语素“涵”表达了沉浸其中、深入其内的行为状态或方式;同时,词义表达上又各有侧重,其后一语素义便是整个词义表达的区别所在。

二、“涵”类词群与宋儒文化心理表达

《朱子语类》“涵”类词是朱熹治学论道行为的表达,更是宋儒文化心理的真实体现。《宋史》卷四二九《朱熹列传》就朱熹为学进行过如此评论:“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1]其实,不仅朱熹如此,宋代士大夫都有着面对儒术衰退的深深忧虑,朱汉民《宋儒身心之学的双重关怀》一文中谈到:“宋儒面临社会关切、个体安顿如何统一的难题,故而其身心之学包含着道德修养与个体生存双重涵义。宋代士大夫努力将个体身心与性理连接,是为了化解必然面临的社会关怀与个体安顿、忧患意识与从容安乐的矛盾,最终达到忧乐圆融之境。”[2]这样一来,宋儒治学便有着强烈的主体生命自觉,其文化心理表达通过“居敬”、“涵泳”、“体认”三个治学问道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又互动关联。

(一)居敬以持守心性

“敬”乃恭敬,敬肃义。《说文解字·苟部》:“敬,肃也。”《玉篇·苟部》:“敬,恭也。”《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徳不孤。”唐孔颖达疏:“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在《朱子语类》文本中,有“居敬”、“主敬”、“持敬”之说,是涵养心性与修持德行的重要术语。“居”、“主”、“持”是一组同义表达,皆有持守义。《朱子语类》卷九:“所谓持守者,人不能不牵于物欲,才觉得,便收将来。”再如:

(1)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卷九)

(2)所谓功夫者,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由求只是这些功夫未到此田地,不若颜子,故夫子所以知其未仁。铢。(卷二八)

(3)主敬、穷理虽二端,其实一本。(卷九)

(4)只如主敬、穷理,不可偏废。这两件事,如踏一物一般,踏着这头,那头便动。如行歩,左足起,右足自来。(卷一一九)

(5)持敬是穷理之本;穷得理明,又是养心之助。夔孙。(卷九)

(6)然持敬行恕,便自能克己;克己,便自能持敬行恕,亦不必大段分别。时举。(卷四二)

(二)涵泳以穷理致知

国学大师钱穆指出:“五代离乱,迄于宋,隐士道流之风益甚。故自宋言之,当时所谓学术思想者,惟道院而已耳,惟禅林而已耳。盖儒术衰歇,自晚汉而已然。虽以传统尊严,制科所在,注疏词章,仅为利禄。粗足语夫学问之真者,转在彼而不在此也。惟长生久视之术,既渺茫而莫验,涅槃出世之教,亦厌倦而思返,乃追寻之于孔孟六经,重振淑世之化,阴袭道院、禅林之绪余,而开新儒学之机运者,则所谓宋明理学是也。”[3]这样一来,宋儒穷理致知便有着深远的重振儒术的使命。

朱熹早年广涉博学,《朱子语类》记述其为学功夫时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4]朱熹对经典的广泛涉猎和精研细琢,“思索义理,涵养本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心涵泳”读书法。《朱子语类》卷一二一“所谓‘涵泳’者,只是子细读书之异名”,体现在其讲学中的“涵味”、“涵养”、“涵泳”之道。朱熹强调在持守心性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义理,反复感悟玩索。同时,有了操存涵养之功,进学穷理也就有了保障,诚如朱熹对程颐的推崇:“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三)体认以躬身践履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言:“在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禅宗注重内心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文学创作,也影响到了理学家的心性修养。……事实上,在人生境界和修养工夫方面,如何改造吸收佛老庄禅的生存智慧和心性修养工夫,作为儒者提高心性修养的方法,一直是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5]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提出了“切己体认”之道。《朱子语类》汇集了“体”类词群中的“体当”、“体察”、“体会”、“体究”、“体看”、“体认”、“体贴”、“体验”等词,表示对义理学问要切身体察,进而加以验证,方能融汇贯通,从而实现对义理的涵泳和审美境界的提升。如:

(1)今请归家正襟危坐,取《大学》《论语》《中庸》《孟子》,逐句逐字分晓精切,求圣贤之意,切己体察,着己践履,虚心体究。(卷一二一)

(2)每日读书,只是读过了,便不知将此心去体会,所以说得来如此疏。僩。(卷一一四)

(3)盖此理直是难言,若立下一个定说,便该括不尽。且只于自家身分上体究,久之自然通达。谟。(卷二0)

(4)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与“出门如见大宾”,须就自家身上体看我实能克己与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始有益。时举。(卷四二)

(5)不可只把做面前物事看了,须是向自身上体认教分明。如道家存想,有所谓龙虎,亦是就身上存想。士毅。(卷八)

(6)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心。少间体验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义刚。(卷一二0)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涵泳”之法是朱熹探讨理义大本和切己体认的关键环节,朱熹还就学问之道中的居敬持守、涵泳体认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完整论述,《朱子语类》卷一二言:“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栽,只如种得一物在此。但涵养持守之功继继不已,是谓栽培深厚。如此而优游涵泳于其间,则浃洽而有以自得矣。”

三、《朱子语类》“涵”类词群的文化价值

郭学信《试论宋儒人文性格的时代特征》一文中指出:“受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宋儒的人文性格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仕以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与豪情,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深沉、浓重的忧患意识,参禅悟道、争相趋禅之风尚,从一定意义上讲,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联。宋儒人文性格之形成与涵养,涵摄了个人自身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重因素。”[6]因此,解读《朱子语类》“涵”类词群,需在通过宋儒人文情怀的追求习得其读书治学之道,以指导后学增强经典意识、完善实践品格、提升人文境界,以实现“涵”类词群强大的现实文化价值。

(一)增强经典意识

一直以来,学界将朱子读书法奉为经典,尤其是其“虚心涵泳”之法,曹海东《朱熹的“涵泳”论》一文中说:“‘涵泳’是朱熹经典解释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朱熹十分推崇的一种经典解读方法。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在虚静凝定、洒落无羁、洞彻无蔽的精神状态下,全身心地沉潜于经典文本之中,反复感知,以整体直觉来深入体味和领悟其意义。”[7]其实,宋儒煞费苦心地提倡读书进学中的“涵泳”之道,其语义背景源于宋儒对当时学风的深入观察与敏锐思考,他们直击学者为学之弊,痛斥懈怠不实之风。因此,在传承国学文化的今天,诵读经典关键在于掌握问津之道和进学之法,在亲近经典中走进汪洋浩瀚的文化世界,在传承经典中实践当代学人的责任。

(二)完善实践品格

据《朱子语类》卷九记载,朱熹曾就经典学习进行过生动比喻:“人之为学,如今雨下相似:雨既下后,到处湿润,其气易得蒸郁。才略晴,被日头略照,又蒸得雨来。前日亢旱时,只缘久无雨下,四面干枯;纵有些少,都滋润不得,故更不能蒸郁得成。人之于义理,若见得后,又有涵养底工夫,日日在这里面,便意思自好,理义也容易得见,正如雨蒸郁得成后底意思。若是都不去用力者,日间只恁悠悠,都不曾有涵养工夫。设或理会得些小道理,也滋润他不得,少间私欲起来,又间断去,正如亢旱不能得雨相似也。”这表明,在进学过程中,涵养体认分外重要。涵味涵养涵泳,既是一种深入其中的方式,也是一种具体实践的描述。完善为学实践品格,既可以摆脱坐而论道游学无垠的空疏,也是涵泳学问切己体认的最好证明。

(三)提升人文境界

付长珍《宋儒境界理论意义的界限》一文中指出:“宋儒在承续儒学传统的同时,吸收佛道理论资源,创造性地建构起精致化、系统化的境界理论,完成了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转型。它构成了儒家境界说的一个高峰。”[8]确切地说,围绕宋儒针对理欲之辩、群己之分、天人之别等所构建的人文境界,对今人人文境界构建和人文品格提升具有重要参照。如何认识这个身处其中的世界,如何在文化传承中塑造理想人格,如何实现人生的现实价值,都是可以通过涵养学问实现的。

正如王金风《宋儒经典诠释中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宋儒普遍不主张求索学问于训诂之间,认为对价值性的义理追求高于事实性的训诂研究,经籍的存在和学者读经都是为了重新获得价值性的‘道’或‘理’,通过经典求道知理已经成为宋儒普遍的意识。”[9]走过历史,通过经典求道知理也是今人一项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如何更好地亲近文本,从经典传承中涵泳性情,启迪新知,提升人文境界等成了我们应该思考的话题。《朱子语类》“涵”类词群所提倡的沉潜其中,深入其内的方式,更是告诉今人在喧嚣中远却浮华,静下心来,走进经典文化中获取营养,以更好地建设书香家园和书香社会。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769.

[2] 朱汉民.宋儒身心之学的双重关怀[J].中国哲学史,2011(3):57.

[3] 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3.

[4]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2620.

[5]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268.

[6] 郭学信.试论宋儒人文性格的时代特征[J].孔子研究,2003(2):92.

[7] 曹海东.朱熹的“涵泳”论[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6.

[8] 付长珍.宋儒境界理论意义的界限[J].江苏社会科学,2003(4):63.

[9] 王金风.宋儒经典诠释中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思考[J].哲学动态,2014(7):51.

[责任编辑范藻]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Related to "Han" inAnalectsofZhuzi

CHENG Bi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AnalectsofZhuziis a book of quotation collection when 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 between Zhu Xi and his disciples, which focus on the two subjects about how to do scholarship and how to be cultured, and in which a lot of unique Confucianism words are collected. Namely, the words related to "han" (涵) most typically express such culture psychology as "keep good temper by respectfulness", "know the truth by devotion" and "recognize by practice". Besi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group is helpful for the successor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classics, to perfect the characters and to heighten the humanity so that the culture value of the words become true.

Key words:AnalectsofZhuzi; words related to "han"; culture psychology; culture value

猜你喜欢
文化心理文化价值
唐宋时期敦煌消费的社会生态环境探析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
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
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