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农民政治参与的历史动因探析

2015-04-11 15:01张俊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农民

川陕苏区农民政治参与的历史动因探析

张俊峰

(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川陕苏区时期出现的轰轰烈烈的农民政治参与热潮,主观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政纲及其选择的苏维埃战略、农民追求现实利益的政治诉求,客观原因在于苏区社会生态的变革。

关键词:川陕苏区;农民;政治参与

作者简介:张俊峰(1986—),男,河南汝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川陕苏区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9.4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9-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试图影响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行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川陕苏区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失利后战略转移途中创建的一个根据地。在短暂二年多的时间里,川陕苏区在中共的领导及苏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成为当时的第二大苏区,在其鼎盛时期,具有人口600万,建立了“ 23 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160多个区苏维埃政权、990多个乡级苏维埃政权,而且还建立了 4300多个村级苏维埃基层政权组织”,[1]红四方面军也由入川时的一万多人发展到八万多人。在川陕苏区各级苏维埃政权和武装力量中,农民或农民出身的人员数量占绝大部分。苏维埃政权及红军的发展壮大根本上得益于广大农民的倾力支持。在传统中国的各级政权中,广大农民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远离于各级政府权力之外,何以就能在中共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中居于主要和专政地位。对于此原因,以往学者主要从中共的动员及满足了农民的土地利益给予简单的解释,笔者以为此种解释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复杂面相。应当结合政治与社会,从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制度、农民、苏区的社会变革多角度探析川陕苏区农民广泛参与政治的主客观原因,以期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

一、川陕苏区农民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政纲及其选择苏维埃战略的必然要求

中共在川陕苏区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政治,不仅仅是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到川陕地区面对一系列困难的应急处置,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政纲及其选择苏维埃战略的必然结果。在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等通过对国内外各种主义、理论的认真选择,认定走俄国革命式工农专政权道路才能根本改造中国。“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底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2]李大钊、陈独秀强调农民政治地位和权力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中得到进一步体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宣布:“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3]3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自己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重申“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前提下,中共宣布自己代表工人和贫农利益,是“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而奋斗的先锋军”,其最高纲领和最终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3]116关于农民政治地位的主张,毛泽东同志也指出:“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4]如果说以上关于农民政治权力的主张只是中共理论上的政治目标,那么中共联合国民党进行国民革命失败后独立选择革命道路及苏维埃制度时,就明确宣称自己代表工农及广大劳苦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在建立的苏维埃制度中使工农劳苦群众真正地掌握政权。“我们的政权,要根本消灭官僚制度,要使工农及一般直接参加生产的劳苦群众,自己组织自己的政府”。[5]1934年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大法,势必在中共领导下建立的各苏区得到贯彻执行。因此,苏区农民能得以广泛参与政治从根本上说源自中共的政治选择与行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下制定的政纲及其选择苏维埃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川陕苏区农民政治参与是农民追求现实利益的政治诉求

“人们从来不是为了参与政治而参与政治的,人们参与政治,基本的出发点是要通过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来达到某种利益追求。”[7]189马克思也曾深刻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川陕苏区农民之所以对中共的政治动员做出反应,并以激越的热情参加苏区政治活动和红军,根本上说是由于中共在川陕苏区实行的土地革命等政策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政治利益。红军进入四川之前,四川的情形是军阀混战,田赋预征、苛捐杂税、土地兼并问题严重,“从土地的构成和占有情况看,当时整个川北地区,占总人口85%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几,而占人口9%至12%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4%至80%的土地”。[9]在此情形之下,广大农民遭受着军阀、地主、高利贷者等的残酷压迫和压榨,过着“糠菜半年粮”这样极端痛苦的生活,“广大农村成了民不聊生、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10]19因此,当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川陕省委和川陕苏维埃政府立即发布《关于土地改革布告》等系列有关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文件,动员广大农民行动起来打土豪、分浮财、划分阶级成份、分配土地,过着饥寒交迫生活的广大农民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生活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善,吃得饱、穿得暖。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使他们满怀喜悦,齐声歌唱共产党和红军给他们带来了新生活,“一九三三年,红军到川边。建立新政府,工农掌政权。豪绅齐打倒,农民分了田。团结搞生产,日子比蜜甜”。[11]苏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切切实实的实惠,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经过中共的政治动员和宣传引导,他们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得到了启蒙和树立。尤其是他们在同地主、富农的斗争过程中发现,要想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就必须参加苏维埃政权。

三、川陕苏区农民政治参与是苏区社会生态变革的结果

川陕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新的工农专政取代旧的宗族地主统治,苏区的农村社会生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较军阀统治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为促使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社会基础。

首先,苏区经济结构上的变动,为苏区农民政治参与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活动是人类最早发生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其他一切人类生活方式包括政治生活方式都是从经济生活的基础中发生出来的”。[7]140川陕苏维埃政府进行的打土豪、分浮财,废除高利贷和苛捐杂税,平分田地,不仅消除了农民身上的封建剥削,而且使他们获得了稳固的生产资料,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迅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赤县正直区凤仪乡二村里,有中、贫、雇农87户,407人,1933年春耕中分得了土地后,努力生产,多收粮食,年终出现了家家杀年猪,人人添新衣,户户修新房,个个上前线(参军、支前、打土匪)的景象。[10]40农民经济水平改善后,他们不必再像以前辛勤耕作还饥寒交迫,生活的温饱,为他们从事政治参与提供了时间保障和物质基础。同时,苏区农民阶层为了保护他们取得的既得利益,也必然积极参加对他们物质利益深有影响的政权。

其次,政治结构上的变动,为苏区农民政治参与奠定了制度基础。川陕苏区政治结构上的变动在于中共组织领导的川陕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得到了苏区人民的广泛认可,其所建立的各级苏维埃政府取得了合法性的地位。川陕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等法律文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苏区政权“属于全陕川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群众”,[12]真正代表民意的各级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为各级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全省设立的省、县、区、乡、村五级苏维埃政权中,村苏维埃是最基本的组织。在村苏维埃中,地主、富农和没有公民权的无权利参加,没有选举权。在村苏之下,由每十家工农劳苦群众选举一个代表组成十家代表。十家代表会议和村苏维埃会经常召集全村群众开会,会上注重传达宣传上级苏维埃的政令,同时对村里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即在苏区的基层权力系统内,以前掌握政权的地主、宗族长被农民苏维埃所取代。农村中有利于农民政治参与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得以确立。

最后,文化教育方面的变革,为苏区农民政治参与奠定了思想基础。苏区政府之前,作为被压迫的农民阶层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文盲率极高,苏区政府建立后开展川陕苏维埃教育委员会领导教育工作。建立列宁小学、中学使农村的青年、儿童接受了文化教育;建立苏维埃学校、干部训练班、妇女学校等,对基层苏维埃中的农民党员干部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对普通的农民则通过识字班、演讲、群众大会等方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思想在苏区得到了宣传和普及,苏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面貌大大改善,思想进步,社会风气清新,尤其是广大农民阶层的阶级意识、自主意识、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增强了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唐敦教,等.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33.

[2]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50.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5] 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中国苏维埃[G].北京:北京大学印刷厂,1957: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一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0.

[7]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

[9] 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83.

[10]张林.川陕苏区的土地改革与基层政权构建[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1]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27.

[责任编辑范藻]

Motivation of the Peasa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ZHANG Junfeng

(Fine Arts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Sichuan-Shaanxi Soviet, the peasants actively took part in the political movement, subjectively because of the CPC's political principles and the choice of Soviet strategy as well as the farmers' political demands for the realistic interests, objectively because of the social ecology changes.

Key words: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peasa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