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及启示
郑兴荣,郑丽天
(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州虽处于抗战大后方,但达州人民在民族和国家空前危亡之际,满怀爱国激情,冲破重重阻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运动,以实际行动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牺牲。
关键词:达州人民;抗日战争;贡献
收稿日期:2015-07-15
作者简介:郑兴荣(1949—),男,四川渠县人。原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4文献标志码:A
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全面战争。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共御外侮,用8年时间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战歌,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篇章。毗邻陪都重庆的达州,虽为抗战大后方,但仍遭受了侵华日军的狂轰滥炸,英勇的达州儿女不畏残暴、满怀爱国激情、冲破重重阻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运动,达州籍的前方将士奋勇杀敌、血染疆场,后方民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以实际行动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牺牲。
一、救亡活动声势浩大
抗战爆发后,达州人民在共产党员、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组织带领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高潮。各地纷纷成立抗日宣传团体、创办抗日报刊、开办进步书店、创办抗日实体等,以集会演说、抵制日货、抨击时弊、演唱演出、义卖募捐、慰问代耕、统战工作、输送革命青年到延安等形式开展抗日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发动和领导下的有较大影响的抗日救国团体有27个,创办抗日宣传刊物18种,开办书店6家,创办实业15家,各种抗日活动形式多样、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一)开展抗日宣传。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达州人民就开展了各种抗日救国活动,达城举行了抵制日货运动,在北大门操场烧毁日本布匹10余担,各学校还组织童子军,对学生进行抗日军事训练。共产党员张鲤庭、黎时中、黄芸生、李中权、杨文局等组织达城各校师生,联络工商界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群众运动。学生、工人和店员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向群众散发《告同胞书》。马占山率部抗日的消息传到达县后,各界人士举行了盛大集会;渠县民众在县城召开反日大会,举行示威大游行。开江县县立女子小学教师陈子余等人自发组成30余人赴黑(龙江)援马(占山)抗日义勇军,后在中途参加十九路军的淞沪会战。在此期间,大竹、宣汉、万源等地爱国人士也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掀起抵制日货、烧毁日货、募捐支前的爱国热潮。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竹县一批早期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徐代位、李孝思等人成立了救国会大竹分会,共产党员刘先慎、蔡新程、沈昌益等人成立“大竹抗敌后援会抗敌剧团”。剧团公开演出抗日话剧和话报剧,还组织师生队伍举行盛大的火炬游行,极大地激励周边乡镇和邻近各县的抗日激情。1938年,抗敌剧团组建了大竹“七七歌咏队”,吸引青年学生、教师,还有店员、商贩和市民加入,练唱队伍多达千人,编印的《七七歌集》、《还我山河》等在城乡广为流传。
大竹县杨通乡私立徐氏小学是抗战活动的据点,创办人徐代位把从陕北公学回川的孟克雄请到学校,将陕北公学的教学方针、内容、方法搬到徐氏小学,宣讲抗日救国和游击战争,书写抗日标语,演出抗日剧目,在杨通及其周边区乡组织少青会、抗敌后援会、小先生剧团等进步学生组织,组织义卖组,开展抗日募捐,组织代耕队,帮助抗日义勇军家属耕田种地。徐氏小学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陈尧楷、徐永培、徐相应等组织者和歌手,后来成为大竹党组织的负责人。
1937年9月,达县明达公学校长刘学荣、进步教师高百朋联络进步师生组建“大众话剧社”,演出《保卫卢沟桥》、《古城的怒吼》、《布袋队》、《我们的学校》、《一个东北乞丐》等抗战剧目,受到广泛好评,激发了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1938年3月,达县联中进步教师王抒情组建了“抗战建国歌咏团”,在节假日举办演奏会、演唱会,在学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八百壮士歌》等抗战歌曲,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热情。1940年5月1日,歌咏团在达城举办了2000人的大合唱,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939年冬,中共达县特支组织进步人士组建业余话剧团,开展义演募捐活动,将募集所得全部用于慰劳抗日将士。热血青年深受感染,纷纷走上革命道路,相继成立各种抗日救国救亡团体,组建了读书会、同学会,学习抗日救国理论,“曙光自学社”公开讨论抗日救国问题,并用话剧、音乐、漫画、壁报等形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行。
抗战爆发后,万源县成立了“万源抗日后援会”、“万源中学抗日宣传队”、“万源女子学校和高小反日宣传队”等抗日团体,这些团体组织了“万源人民反日大游行”,创办“新生命社”、“阅读室”、“晨光会”等,在城乡传唱抗日歌曲,编演《小学生救全城》、《残疾人救亡队》、《保卫家乡》等戏曲。与此同时,外地共产党员王余、进步青年蒋庵欠、李吉军等人先后来到万源,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的反共阴谋。此外,宣汉南坝抗日宣传队、青年励志社,开江大众话剧社等抗日社团在当地进行义演,宣传抗战,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在王维舟的申请下,党中央批准一批川籍老红军回四川工作,宣汉县就有廖镇武、宋更新、王正坤等20余人回乡,他们与本地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密切配合,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中央军委四局管理排长廖镇武与夫人高应华,于1937年冬回到宣汉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蒋介石的反共阴谋,推动国民党左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仅半年时间,各种抗日读书会、宣传队、歌咏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廖镇武后被国民党当局密捕,押至深山老林活埋。
时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秘书的宋更新,于1938年5月来到开江县,在城区和乡村小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号召向陕北公学募捐,组织抗日读书会,吸收中小学生和进步青年60余人。这些学员回到本地后分别建立抗日读书会14个,发展会员600余人,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抗日力量,先后有赵世康等30余人奔赴延安学习。宋更新后遭国民党当局暗杀未遂,养好伤后到陕南继续从事抗战活动。
(二)创办抗日报刊。大竹县先后创办了《抗敌旬刊》、《反侵略旬刊》、《大竹三日刊》等,大量刊载抗战和抨击时弊的文章,这些杂志实际上成为地方党组织的机关报。《达县日报》的副刊《新垦地》是达县人民了解新思想、新文化的窗口,《十二月》杂志用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等多种文学体裁,生动展示抗日根据地军民斗争情况。《今剧报》、《今报》、《骚风》等进步报刊,宣传抗日,针砭时弊,伸张正义。《都来看》和《瞭原》壁报办报50余期,积极为抗日民主运动呐喊助威。达县早期共产党员牟永正组建小学生旬刊社,编印《小学生》旬刊小报。宣汉成立的民众书报社抗日活动在当地也很活跃,美术园地《觉醒》刊登抗战思想的宣传画报和漫画,影响很大。开江创办《呐喊周报》,弘扬正气,传播抗日消息,抨击邪恶。大竹县杨通乡的徐氏小学还创办了《晨曦》、《曙光》、《铁钟之声》等壁报。1940年下半年,开江县的宋更新指导学生创办了抗日壁报《月光》,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师生深受教育和启发。
(三)开办进步书店。大竹县创办了中国书店、快报流通社、大众饭店,为抗日宣传活动提供阵地。渠县成立了“爱知读书会”,开办新宕渠书店、八濛书店,让会员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的一系列主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抨击国民党卖国投降罪行,号召大家奋起抗日。渠县共产党员唐毅、杨秉五、王佳由等创办的《瞭望》半月刊,渠县中学学生创办的《矛盾小报》,介绍《大众哲学》,从进步书刊上摘登抗日文章,刊登反映抗战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对国民党政府官员不顾民族危亡发国难财、敲诈百姓的罪恶行径进行大胆揭露,并在县内外发行。
(四)创办抗日救亡实体。大竹特支组织创办了正义木器营造厂、正兴度量衡厂、淡庄小食店、复兴染织厂、大时代照相馆,协进商店等社、店、馆,既为振兴实业出力,又为党组织活动提供立足之地。达县联中学生彭立人组织同学开设“利群茶社”,成立“学生生活服务社”,作为抗日活动联络点。渠县共产党员创办了“一心白糖厂”,“一中消费社”和“活济中药店”,以此为据点团结进步青年学生,组织阅读进步书刊和马列著作,为党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
二、物资捐献倾其所有
从1939年到1941年,达州有4个县遭到日机10次轰炸,其中1939年有1次,1940年有6次,1941年有3次,渠县、达县遭受损失最为严重。据档案资料显示,日机至少出动飞机180架次,投弹至少230枚,炸毁房屋1090间,建筑物19幢,炸死平民503人,伤400余人,造成间接伤亡1135人,灾民1万余人,造成直接损失达1016.8万元。尽管如此,达州人民不惧残暴、不畏生死,捐款捐物,购买公债、承担捐税,将所集钱物全部送往前线,并出力出工修筑汉渝公路和河市、开江、梁山等军用机场,为支援前线和建设大后方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捐款捐物。抗战爆发后,各县成立了抗日救国分会和抗敌后援分会,发动广大民众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八年抗战期间,达州人民各项捐款折合国币15.4亿元,法币404.2万元,捐粮108.9万石、生铁4万吨、土硝8万斤、棉花300万斤、滑翔机1架,以及药材、纸张等无数,为抗战胜利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1]
(二)优抚优待。各县各界开展慰劳出征军人活动,对抗敌军人和军属进行优待和慰问。大竹县除政府发给出征安家费外,每年一次性发放抗日军人家属优待谷每户最少5斗,最高2石,仅1940年全县就发放优待谷11648石,1943年发给出征壮士安家费共计960万元。开江对死亡人员的抚恤金为10000元(100人)。渠县发放救济款及抚恤金38340元。万源发放优待谷359石,发放壮丁安家费300万元。
(三)交通运输。为适应抗日运输所需,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委会电令交通部修建汉渝公路,万源至大竹路段于1939年1月动工,1940年3月全段贯通。达城通川桥就是汉渝公路上四川省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单车道悬臂桥梁,于1939年2月动工,1941年3月竣工。在两年多时间里,达州人民修通了山区公路400余公里。1940年,国民政府下令在达城以西修建河市小型军用机场,征地612亩,次年11月竣工。1943年9月,又下令在开江县征地322亩,修建宝塔坝军用机场征地,征地耗用国币316.7万元。同时,渠县三汇码头得到扩建,直通长江水运。
(四)防空工事。大竹县在1938年4月举行防空演习,参加者1100多人,城区每户备沙袋2个。1940年5月抽调46人组建防御部队,设立防御阵地,实行低空防御。渠县1939年缴防空会费1311元(档案原文如此)。万源设立防护团、68防空监视队,川康藏电政管理局万源防空台,其房屋修建、人员工资、设备及办公经费,7年耗用国币5000万元以上。
(五)飞机残骸。抗战时期美盟机和国民政府战斗机曾在万源境内发生过6次空难,各次空难所发生的飞机残骸搬运费、空运费、医疗、招待、及修建美军墓园等耗费国币126.2万元。抗战胜利后,万源人民还筹募国币37.8万元修建了抗日将士阵亡纪念碑。
(六)实业建设。抗战时期,实业救国在达州得以实践,冶炼、煤炭、矿山、锻铸、加工、纺织、造船等近代工业纷纷开办起来。大竹开采业发展很快,小煤窑发展到54口,年产煤45000吨,纺织业从1939年的367家猛增到1944年的1800余户。万源县土铁厂由19个迅速增加到69个。达县人梁伯高在铁山采煤练铁,缓解了抗战军需的燃眉之急,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
三、人力资源充分保障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达州儿女冲锋前线、奋勇杀敌,无论是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还是大后方,都竭力救民众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彰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血战到底、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抗战精神,谱写了一曲前方流血、后方流汗的感人篇章。
[3]在64.6万伤亡川军中有53770余达州阵亡将士,有3942名将士载入《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名录》,[4]为抗日救国作出了巨大牺牲。1938年6月,四川省政府发出组织“抗日义勇军”的命令,各乡爱国青年纷纷响应,仅达县自愿报名者达1500余人。各地还成立了义勇军自卫队,作为抗日部队的后备队伍。1943年,太平洋战场印缅战区战事紧张,达州青年纷纷响应远征出国作战的号召,远赴印、缅作战,对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敌后英雄功勋卓著。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中,无数达州籍将士或横刀跃马于杀敌前线,或忠心耿耿建功于敌后根据地,王维舟、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等一大批达州籍优秀儿女为抗战胜利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此外,还有魏传统、李中权、刘新权、王文模、胡华居等一大批达州籍的优秀儿女,在各自的战斗中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三)无偿劳工流血流汗。前线杀敌,后方支援。达州人民不计报酬、不畏生死,自备工具修筑公路、修建机场,为后方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达州先后出动48750余名劳工筑汉渝公路、梁山军用机场、普安宝塔军用机场和达县河市小型军用机场,在修建过程中疾劳而死的至少有1135人,伤者无数。1939年,大竹县在1940年调民工30万个,修建35公里长的汉渝公路;1939年至1945年征调民工8000余人修建梁山飞机场,还派出相当数量的民工运送军粮。据档案记载,因在工地上染患霍乱死亡人数达1076人。由于由于战乱,地方政府对死伤情况未予详细记录,对死亡、失踪、逃亡者令其乡镇征调补员。由于条件恶劣,瘟疫不断,不少人在参加机场建设中疾劳和瘟疫献出了生命。
(四)输送革命青年到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圣地,全国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奔赴延安形成热潮。达州地方党组织和达州籍共产党员输送了一批有志青年到延安学习和战斗。1937年中共党员陈伯钧致信二哥陈笃斋,希望他动员家乡的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陈笃斋两次输送进步青年10多人到延安参加革命,陈笃斋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赞扬。渠县中学学生万中莫联络同学7人从成都出发步行至延安,成为抗大第一批学员。达县青年知识分子张灿明、刘超(女)、刘兴全等经张爱萍介绍到了延安。
四、达州抗战的历史启示
(一)弘扬了崇尚勇武的巴人精神。达州自古属于古代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巴人就表现出崇尚勇武的精神和刚健无畏的气魄。而在这一次伟大的全民抗战中,后方的达州与前方的战场紧密相连,不论是参战的前线将士,还是支前的后方民众,不论是宣传发动群众激发抗战热情,还是从事筹集粮款、运送物资、抢修公路和机场,都表现出了巴人后裔那种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刚烈忠勇。
(二)激发了众志成城的爱国热情。抗战前的达州,深入巴山腹地,崇山峻岭,道路险阻,加上军阀割据,拥兵自重,帮派林立,各种会道门遍及城乡,不仅民不聊生,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而且人心涣散,民智未启,广大老百姓无力关注国家大事和民族危亡。然而,全民抗战的兴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的宣传教育下,才开始知道国家的兴旺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才猛然觉醒国破家亡多亡国奴的现实正一步步逼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热情重新唤醒,于是,才有了送郎参军上前线、节衣缩食为前方和披肝沥胆为胜利的伟大壮举和感人行动。
(三)普及了启蒙救亡的现代文化。学者们普遍认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由此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主潮。抗战文化的主题毫无疑问是救亡,但对偏远的西南大后方而言,随着全民抗战而兴起的民族概念、国家意识、国民政府、国际关系等,连同当时内地很少见到的飞机、汽车、电报、电讯、电影和降落伞、留声机、警报器,还有高鼻梁的洋人、大马力的机械、及使用的罐头,乃至花花绿绿的洋玩意儿,等等。无不让人大开眼界,人们在近距离的接触和亲自性地使用后,在感叹现代文明的神奇功效和便捷功能后,对我们落后的生产力和闭塞的观念进行着发自内心的反省,从而激发起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尽快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
(四)显示了共产党人的领导力量。自从1935年红军撤离川陕苏区后,白色恐怖乌云压城,党的组织备受破坏,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或远走他乡,或隐姓埋名。而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加上延安派来了一些干部,各地党组织纷纷恢复,还开始吸收党员,不断壮大,这尤其是在1941年第一次反共高潮前,很多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几乎处于半公开的状态,尤其是党组织主导成立和领导的一些文艺团体、民众组织,如大竹县的“七七歌咏队”人们都心照不宣地知道那是共产党的组织。正是因为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党员积极努力的工作,使得老区人民群众再一次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看到了光明的希望,最终为达州的解放积蓄了力量和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迄今整整70年。回顾达州人民在抗战中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让我们深深感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极其惨重的代价换来的,在这一伟大胜利的背后,是中华民族遭受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华民族既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我们应牢记历史,牢记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我们应铭记血与泪的悲壮,缅怀抗战英烈,从抗战精神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怀、汲取精神力量;我们要继承遗志、开创未来,更加坚定地热爱和平,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创造新成就以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今天”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为了和平,就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5]
历史不会忘记达州人民,达州人民也将珍视历史,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1] 蒋吉平,李彩云,郑丽天.革命老区达州对中国革命的贡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1):58.
[2] 四川档案馆.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G].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15.
[3] 达州地方志办公室.达州市志:上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200.
[4] 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达州历史(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63.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理论中心.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大地[J].求是,2015(18):41.
[责任编辑范藻]
The Contributions with Inspiration from Dazhou People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ZHENG Xingrong, ZHENG Litian
(CPC's History Study Office of Dazhou Party Committee,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Dazhou people took various ways to anti-Japanese for the sake of saving the nation and made memorable contribution and commitment to the victory of the war with their factual actions when the nation was at the edge of downfall. At that time, Dazhou people were full of passion to show their loyalty to the nation and overcame numerous difficulties for the anticipation of Anti-Japanese War though Dazhou located in the back place for the war.
Key words:Dazhou people; Anti-Japanese; con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