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赵氏孤儿》
——对历史故事的现代解构

2015-04-11 14:36孙剑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屠岸贾赵氏孤儿程婴

孙剑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影片《赵氏孤儿》
——对历史故事的现代解构

孙剑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赵氏孤儿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剧,被无数次改编并被搬上银幕。从《左传》到《史记》再到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已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铺展于历史长河中如此之久,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共鸣而不衰竭,那么它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成为文化。

《赵氏孤儿》;电影改编;现代解构

一、《赵氏孤儿》溯源

赵氏孤儿故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最早见于《左传》和司马迁的《史记》。《左传》文公六年、宣公二年、成公八年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道,素与大臣赵盾有隙,两人的矛盾最终激化为相互杀戮,并导致了赵氏家族的悲剧,在《左传》中,赵氏家族的唯一幸免者赵武(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是由于其母庄姬和韩厥的保护才免于遭受残酷的杀戮。

司马迁在《史记》的《晋世家》《赵世家》中也记载这一历史事件但在许多方面与《左传》的记载已有差异。相比较《左传》而言,在《史记》中,主要人物增加了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导致赵氏家族的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屠岸贾与赵盾的矛盾,赵氏孤儿得到程婴、公孙杵臼的拼死相助,最终才得幸免。

此后,《赵氏孤儿》这一历史故事被改编成各种版本的戏剧在中国舞台上流传,甚至被译往外国。最早改编的戏曲是元代纪君祥所作的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又称为《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并有元刊本和明刊本。除杂剧外,赵氏孤儿故事还编有南戏。元代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又称为《赵氏孤儿记》,也简称《赵氏孤儿》,收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在此基础上,明人徐元又将它改编成《八义记》,收入《六十种曲》(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以为徐书已佚今存为佚名作者《八义记》)。《八义记》的定名乃是为了标榜剧中救孤抗奸的八位义士:程婴、鉏麂、周坚、张维、提弥明、灵辄、韩厥、公孙杵臼。

二、电影《赵氏孤儿》对主要人物的改编

由陈凯歌导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等演员加盟的影片《赵氏孤儿》于2010年12月4日在全国各地上映。影片是根据元代纪君祥的著名杂剧《赵氏孤儿》来改编的,该片对于杂剧《赵氏孤儿》从主题、情节到艺术风格都进行了脱胎换骨般的重大改编,一部符合现代人思维的《赵氏孤儿》横空出世。影片有意为每个人的行动找到合情合理的动机,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它以当今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出发点,力求实现人性真实的回归。

元杂剧中的忠奸对抗被电影明显地转化为私人恩怨的权力斗争。电影中的屠岸贾不断受到赵氏家族的奚落和排挤,他不再是一个奸臣的形象,而是政权对立中暂时处于下风的一方。随着战功赫赫的赵氏威望与权利的日益强大,赵氏飞扬跋扈,赵朔不仅可以抢他兵权,而且还当着他的面对他冷嘲热讽道:“屠大人的儿子如果还活着,应该也要生孩子了吧?”这话充满了挑衅的意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屠岸贾心里的痛苦和仇恨埋下了伏笔,既然赵家早已不打算跟他融洽相处,那他为何不先下手为强呢?于是,他趁着赵朔打胜仗回来庆功的那一天,把弑君之罪嫁祸给了赵氏,杀光赵氏全族三百多口。屠岸贾也并不是一味地狡诈,他不仅有原先的凶残,也增加了一些温善。电影开始先交代屠岸贾没有儿子,这就为他后来认程勃为“儿子”做出了铺垫。在电影前半部分中,屠岸贾杀光赵氏家族的冷酷无情、挥刀劈向韩厥脸部的阴险毒辣和摔死程婴儿子时的凶狠,所有这些到电影后半部分好像没有了。在洒满阳光的绿草地上,屠岸贾与赵氏孤儿头靠头地躺在一起,此时的他,无疑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并且能够满足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显示出浓浓的父子深情;尤其是在影片后半部分,当他已经知道程勃原来就是未死的赵氏孤儿,当他在战场上遭到敌人围困、面临生命危险时大喊“干爹,救我”时,屠岸贾原本不想救这个仇家的孩子,但是最终还是救下了赵氏孤儿。

电影中所塑造的程婴也不再是绝对的侠义之士,他是稀里糊涂不情不愿的情况下就被卷入这场斗争中,事件的冲突在推动着他,使他完成了这番壮举,他甚至成了一个为了复仇而变的有些神经质的、满腹阴谋的小人。当庄姬恳求程婴把婴儿安全带出去,程婴最初是恐惧和退缩的,但是由于庄姬公主平时待他很不错,再加上很同情这个刚刚出生的无辜婴儿,他最终选择了冒险。而当屠岸贾搜查赵氏孤儿时,程婴和所有的父母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被阴差阳错地带走,当屠岸贾在程婴的面前狠狠摔死了程婴的孩子,眼看自己的孩子被活活摔死,程婴非常痛苦,这种痛苦才让程婴坚定了要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的决心,他要给自己的妻儿报仇,他并非想成为什么真正的义士,就像葛优在《让子弹飞》里塑造的汤师爷这一形象一样,他抚养赵氏孤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屠岸贾体验他当时的心痛,达到杀人诛心的目的。同样地,公孙杵臼的牺牲也没有着重加以刻画。公孙杵臼是一位中大夫,他只是想借助自己特殊的身份把程婴的妻子和程婴的孩子安全送出城外,并从程婴那里得到赵氏孤儿,他和程婴的一举一动不是事先商定好的,都是被屠岸贾的行动步步紧逼而出现的。可见,电影中公孙杵臼没有真正有意识去献出生命。

电影在塑造韩厥这个人物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韩厥主动前往阻拦程婴,几乎要把孤儿抢到手。庄姬公主的自杀行为使韩厥为之震撼,这才放走了孤儿,并非韩厥主动所为。屠岸贾赶来时,没找到孤儿,他一剑划在韩厥眼睛上,韩厥一直想杀死屠岸贾,其根本原因在于要报屠岸贾毁容的私仇。

影片中,庄姬公主也不再是一个没有道德节操的坏女人,她临死之前对程婴说的那句:“不要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仇人是谁,让他去过普通人的生活”证明了这是一个生活的多么清醒的贵族妇女,对于夫家的政治倾轧她完全没有兴趣,她只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身上散发着伟大的女性魅力。她不想让孩子活在这个世上心中只有仇恨,不想让孩子为了复仇铤而走险,她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庄姬希望的是,孩子能够健康无忧、幸福快乐地活着。

三、对影片意义的现代解构

不论从何种意义上看,《赵氏孤儿》都是一个大悲剧,无论是为了反映仁义至上的民族精神还是思想觉悟并不崇高的个人复仇主义。通过对影片的观看以及史书中对这一故事的记载,我看到了以下三点:中国人浓厚的家族观念,“中和”的生存之道以及知恩图报、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也就是我对《赵氏孤儿》的现代解构。

(一)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

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就是地缘,虽然我们总在说五湖四海皆兄弟,但是中国人的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的强烈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与超越的。如果两人素昧平生,但是来自同一地域,那么不论个人的经历如何,瞬间在心灵上拉近了不少,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对于一方水土都如此重视的中国人,自然对于一个家族的血缘,一个家庭的传承也尤为重视,所以中国的电视剧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名字:《围屋里的女人》《刀客家族的女人们》……这样的人就是在坚守着一个信念,传承着一个家族,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从未被中断,这种对历史的传承与重视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二)中国人“中和”的生存之道

中国人不会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革命,只是用一种中庸的、随和的方式与旧事物达成一种妥协,用旧瓶装新酒,所以影片中的赵氏尽管嚣张跋扈,但是因为它是传统上的忠义的一方,如今罹难,那么它便自然地变成了弱势群体,受到古往今来文学家的偏爱与同情,于是不论历史是怎么上演的,在艺术的领域里,赵氏便被这种“中和”的道德观所救,生存了下来。“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这里的“和”就是指“情感的发作必须有节制,达到喜怒哀乐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文艺的情感作用,中国古典悲剧大多以大快人心善恶报应的结尾出现,这便是情感因素上的中和性,同时也是精神平衡上的圆满性。也就是让读者和观众因为忠臣义士们为了天理和正义遭受如此厄运而感到悲愤后,以一个圆满的结尾解除观众的精神枷锁,并对仁义的品行从结果上给予肯定,所以那个弱小的赵氏孤儿才活了下来,成为了赵世家族新一代的希望。

(三)中国人知恩图报、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无论是杂剧还是电影,《赵氏孤儿》的动机不仅仅是以声画并茂的方式告诉人们往昔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为人们提供消遣和娱乐的同时,彰显一种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赵氏孤儿》之所以能够久传不衰、深深拨动大众的情感神经,是因其成功地贯注了民族的道德化精神,传达出的道德观念或伦理精神能够迎合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赵氏孤儿确实是得到几位义士的帮助才得以生还。韩厥是为救孤而献身的第一位义士,当程婴为公主看完病提着药箱出宫门时,韩厥在检查药箱时发现了藏于其中的赵孤,但是最后他放走了程婴和赵孤,从而毁了自己的一生,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与颂扬的。公孙杵臼是为救孤而献身的另一位勇士,公孙杵臼已是垂暮之年,深谙官场生存之道的他并非不明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道理,但是在程妻找到他时,他并没有躲避,最后为救孤儿,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程婴是《赵氏孤儿》中最悲壮的一位英雄,也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一位人物。赵氏遭难,程婴临危受托救孤,是处于知恩图报的心理。当屠岸贾以晋国全国婴儿的性命相要挟以逼交孤儿时,无论是不是出于无奈,程婴还是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交了出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屠岸贾活活摔死,使得全国的婴儿和赵孤得以平安脱险,其妻也命丧黄泉,程婴为救孤付出了家破人亡的沉重代价。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他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地抚养孤儿。同时为了复仇,他还要卑躬屈膝,强颜欢笑侍奉屠岸贾,使屠岸贾收赵孤为义子。程婴在这种痛楚孤愤与羞辱中艰难地活着,而赵孤却是在两位父亲的呵护之下幸福地成长。屠岸贾仇杀的对象是赵氏的根苗,本来与韩厥等人毫无瓜葛,但这些人为了抵抗邪恶、拯救无辜,自觉地投入到救孤存孤的行动之中。几位义士的杀身取义、慷慨赴死、忍辱负重,成为古代诚信忠义的典范。而通过在屏幕上的演出,这个忠义故事得到了最好的呈现,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即“在讲述世俗人生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故事中传达或品悟以人伦亲情为核心的道德精神。

《赵氏孤儿》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剧被无数次地改编,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和得到的启示都是因时而异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掘与搜寻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继而传承发扬。

[1] 纪君祥,顾学颉.元人杂剧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疏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东方出版社,1996.

[4]胡吉星.“史”与“剧”的叙事——赵氏孤儿版本流变的历史解构意义[J].名作欣赏,2008.

(责任编辑:宁沈生)

孙 剑(1990-),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015-10-08

I206.2

A

猜你喜欢
屠岸贾赵氏孤儿程婴
《赵氏孤儿》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门 客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程婴妻给我的感动与叹息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