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对儿童心理的基本认识

2015-04-11 06:32张树俊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王艮王守仁泰州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泰州学派对儿童心理的基本认识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明代泰州学派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平民哲学家学派,也是一个平民教育学派。其教育不仅关注到了平民的心理接受问题,而且关注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泰州学派认为,儿童具有“自然”与“社会”结合的本性;儿童在后天的成长中会受到污染,所以要注重去除“杂性”,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乐是心之本体,因此要让儿童不累而学。

泰州学派;儿童心理;教育

16世纪20年代崛起的泰州学派,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大多以讲学为手段,广泛涉入社会,积极推动平民教化运动[1]。由于泰州学派的学者们主要以平民教育为主要特色,以“百姓日用之学”为宗旨,所以很少有人注意他们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其实泰州学派的儿童心理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一、“自然”与“社会”结合的本性观

有关研究指出,泰州学派是从以理为本到以心为本,进而实现以身为本转换的[2]。泰州学派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海内外的一个重要的学派。这个学派虽然从总体看,基本上继承了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但由于泰州学派的思想又具有启蒙的性质,有独特的见解,所以,泰州学派不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所困囿,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儿童思想主张,其中,儿童“自然”人性观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特质,为初生儿童心理性质的界定,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王艮的老师王守仁认为,良知乃生而知之。何谓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性”,就是“理”,就是“心”,所以,初生儿童之心,就是道德人心,他把良知看成了儿童的本性。按照王守仁的这种说法,儿童一出生就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而王艮则不然,他以自然为宗,用儿童自然人性论代替了王守仁的儿童道德人性论。

王艮把人性看成“天然自足之性”。他认为,人性之体就是“天性之体”,而天性之体又是自然之体。他说:“天然自足之情,不须人为立意做作。”(《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天性之体,本自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同上书,卷一,《语录》)他还说:“父母生我,形气俱全。形属乎地,气本乎天。”“天人感应,同体同然。”(同上书,卷二,《语录》)。王艮在这里继承了张载的人是由“形”、“气”构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强调“人与天都是自然”、“人性之体便是天性之体,又是自然之体。”如果仅从这一点看,王艮似乎把人纯自然化了,把初生的儿童看成了纯粹的“自然人”。但是王艮又说:“道亦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同上书,卷一,《语录》)这就把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统一起来了。在王艮看来,每个人都具有具有“良知”、“性”。

“良知之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同上书,卷一《语录》)看来,王艮一方面是不想与他的老师闹矛盾,另一方面王艮虽然借用了王守仁的“良知”这一概念,但实质不同。因为王艮的“良知”不是一个完全的道德概念,而是一种普通的认知概念,所以,这种“良知”与自然界的鸢飞鱼跃,江淮河汉的流水,万紫千红的春天一样自然。这样,王艮的儿童自然人性论,虽然以自然为宗,却又突破了纯自然论的束缚,使自然人打上了一定的社会色彩。

王艮的弟子们继承和发展了王艮的这一儿童自然人性论的主张。如,王艮的次子王襞认为“良知之灵,本然之体也,纯粹至精,杂纤毫意见不得”。(《语录遗略》)在王襞看来,每个人都“本有具足的良知,此知人人本有”。是人的自然天性。泰州学派重要传人颜钧从王艮的自然人性论出发,对儿童的“心”、“性”、“情”作了较多的论述。他把“心”这一哲学范畴一分为二:一曰性情,二曰神莫。关于性情,他说,性也,性情也。(《颜钧集》,卷二,《辨性情神莫互丽之义》),这就是说,性情作为“心”的主体精神的具体表现是“生生无几”,“周流曲折”的,并且是“成象成形”,表现具体,是可以被感知的。关于神莫,颜钧把它说成是“精神与莫能”的复合。他说:“神莫为默远也,若妙若测乎象形之中,皆无方体无声臭也。”(《颜钧集》,卷二,《辨性情神莫互丽之义》)。颜钧所说的“神莫”,既然是“无方体无声臭”,说明它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属于主体心理意识的范畴,这和“性情”没有实质的区别,所以,他说:“性情也,神莫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它们皆“从心帝以生”,“从心以为性情,而默会神莫”。心是世界的大本源,“性情”与“神莫”都是“心”之精神的体现,这种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世界观,但从他所说的心、性、情的内容来看,是一种心性自然论的表现,当然,也是高扬主体精神的表现。为了证明王艮的观点,颜钧的弟子罗汝芳举例说:“今试抱赤子而异之,人从左呼则目即盼右,人从右呼则目即盼左。其耳盖无时无处而不听,其目盖无时无处而不盼。其听其盼,盖无时无处而转展,则岂非无时无处而无所不知能也哉。”(《盱坛直诠》下卷)也就是说,儿童出生之初既有“自然”之本性,又有社会之知觉。对于儿童的生出之知觉,泰州学派的后起之秀李贽将它发挥得最为彻底。他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焚书·答周西宕》)他认为,人性自出身都是相同的:“凡今之人,自生至老,自一家以至万家,自一国以至天下,凡‘迩言’中事,熟待教而后行乎?趋利避害,人人同心。”(《焚书,答邓明府》),这说明儿童不仅是一个“自然人”而且具有相同的社会本性。

泰州学派的这些儿童心理思想显然是受了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影响,把人性描述为“生而知之”之本体,但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人性的物质本性,同时又强调了这种自然本性的平等性。从这一点来看,泰州学派的儿童自然人性观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二、去除“杂性”的发展观

王艮在人性问题上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但他又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气质杂性”。他不同意程颢、程颐和张载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他说,“程子云:‘善固性也,恶亦不可非性;清固水也,浊亦不可非水’。”“清固水也,浊非水也,泥沙也,去其泥沙则水清矣。”(《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答问补遗》)。在王艮看来,“恶”不是性,而是“气质杂性”,如同水中的泥沙不是水一样,“气质杂性”并不是真正的性。王艮对于张载的观点也不完全同意。他说:“张子云:‘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语亦要善看,谓气质杂性,故曰气质之性。”(同上书,卷二,《答问补遗》)

在王艮看来,人的气质杂性不时人本有的性,经过学习是可以变化的,其主要方法就是学习。儿童出生后只要不断进行学习,进行自我改造就能改变儿童的心理气质,去除气质杂性。王艮这种去“杂性”而发展之说既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又不完全同意王守仁事物之理不在事物本身,而是在我心里的说法。王守仁否认人的知识来之于实践,来自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王艮不同意王守仁的“良知之外,别无知觉”的观点,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良知也。……惟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入太庙每事问;惟其入太庙每事问,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儿童生下来有其知,有其不知,不可能全知。这是对王守仁“良知之外,别无知矣”先验论的一种否定。

王艮的弟子们也都认为,儿童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去除“杂性”有所发展。如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反作用,人有其自然属性,同时人也有社会属性,而且,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真正含义。在认识论上,何心隐强调感官经验对思维产生的作用。他认为认识产生于对事物“貌”和“气”的“视”“听”反应,他说:“必有貌,必有言,即有思也;必有视、必有听,即有思也。……事而貌、而言、而视、而听以终者,终于思也。”(《何心隐集·原学原讲》)这就是说,只要有事物的貌、言,就有思维的产生,只要有视、听对貌言的感觉,就有思维的产生,思维是对事物貌、言进行视、听感觉的最终结果。他还说:“自有貌,必有事,必有学也,学其原于视也”。(《何心隐集·原学原讲》)何心隐的这一思想无疑要告诉人们,人的心理发展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再如,罗汝芳一方面强调性善和人性的平等性,认为官人与舆人、江人与夷人、云南人与天下人、大明朝人与唐虞朝人都是一般人。(《近溪子集》)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心”在后天的发展。认为“灵魂知识变化,所谓‘游魂为变’者也。”(泰州学案卷三十四,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这说明罗汝芳已经看到了“心”是后天逐渐发展的。而且他还认为人的发展是从学习开始的。他说:“道之为道,不从天降,不从地生,切近易见,则赤子下胎之初哑啼一声是也。”(《孝经宗旨》)意即人性从赤子下胎之初哑啼一声开始,“人性见于视听之际”,是“天下万世人不约而同者也”。(同上)李贽认为“童心即真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童心说》)在李贽看来,童心的丧失完全是后天受污染的结果。所以,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要靠后天正确的教育。

总之,泰州学派认为,人性虽然在出生时是善的,但人性又有许多“杂性”,这些“杂性”主要是后天的影响造成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就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去除“杂质”,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不累”而为的乐学观

王艮思想体现了王艮的价值取向和独立人格的追求[3]。他的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对儿童的教育认识上。王艮认为,乐是儿童的心之本体,儿童的学习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环境,做到“不累”而学。他继承了王守仁的乐学思想。王守仁主张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采取“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的“栽培涵养之方”[4]。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王守仁此说的目的,就是要求人们能够正确看待儿童的发展和成长,在充分适应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塑造其完善人格,以利于他们养成良好习惯[5]。

王艮把“乐”看作是人的本性之一,他认为,学不是累人的,他认为提高儿童学习效率的心理基础就是乐,所以他提倡乐学,并专门作有一首《乐学歌》。那么,儿童在学习中为什么有时会不乐呢?那是因为儿童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了“私欲”的束缚。所以,他认为,儿童要获得真乐,必须从小学好儒家的道义,去除私欲,以获得真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王艮把传统儒学看作是一种“至简至易”之道。同时他“简化”了儒学理论。其“百姓日用之学”就是即事是学,即事是道,所以日常生活中学习,既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也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乐学思想是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特色,他的弟子们对这一思想不仅普遍进行了实践,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如何才能做到真乐,王艮认为首先要去除“功利”等私欲。而他的弟子们却突破了这一认识,例如王襞认为,私欲是人的自然天性,不要人为地加以干涉,应该听其自然,让其自由地发展。何心隐认为“声色、臭逸之欲”是人之本性。他说:“声色、臭味、安逸之乘于耳目、鼻口、四肢……尽乎其性于命之至焉者也。”(《何心隐集·原学原讲》他认为“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逸,性也。乘乎其欲者也,而命则为之御焉”。(《何心隐集·寡欲》)颜钧认为“率心之谓道”,学习不要抑制人的个性,只有“率性”才能得乐。他说:“人人心率性,是性,聪明灵觉。”(《颜钧集》,卷二,《日用不知辨》)为此他还提出了“制欲非体仁”的理欲观。他认为,人为地限制个人的正当欲求,不符合儒家的仁道精神。《泰州学案》记录了这样一个史实:“罗汝芳7岁时读薛文清语,谓:‘万起万火之私,乱吾心久矣,今当一切决去,以全吾澄澄湛然之体,决志行之。闭关临田寺,置水镜几上,对之默坐,使心与水镜无几,久之而病心火。’后听了颜钧“制欲非体仁”、“人人心率性”的讲解之后,才解心火,“病果愈”。这一记录无疑说明了颜钧所谓的“率性”之功效。作为“启蒙”思想的勇士李贽直接提出了儿童要“率性而为”的口号,大力提倡儿童解放个性,争取自由,为获得自身之“乐”而努力。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迎合了心学流变下人们追求逐个性心理[6]。李贽的“童心说”与人文主义文心相通,并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7]。

总之,泰州学派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提倡以自然为宗旨的“自然”与“社会”结合的人性观、去除“杂性”的发展观,以及“不累”而为的乐学观也是具有统一性的。这里尤为值得今人注意的就是泰州学派关于“乐学”的观点,这对于我们实施儿童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吴震.十六世纪心学家的社会参与——以泰州学派的何心隐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5-46.

[2] 姚文放.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J].学术月刊,2007(12):98-104.

[3] 季芳桐.论明代泰州学派的“大成之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2-26.

[4] 孙玲.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B06):22-25.

[5] 张继鑫.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启示[J].新校园:理论版,2012(3):7-7.

[6] 肖爱生.李贽“童心”说及其启蒙意义[J].西安社会科学,2012(2):7-9.

[7] 徐其.超自然人性的发现和表现——李贽“童心说”与欧洲人文主义比较[J].民族学刊,2011(4):74-84.

[责任编辑 王耀辉]

A Study on Children's Psychology from Taizhou Education Style

ZHANG Shu-jun
(Taizhou Municipal Party School,Taizhou 225300,China)

The Taizhou Education Style from Ming dynas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civilian philosopher education,is also a civilian junior school.Thei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not only asked the civilians to learn their ideas,but also cares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Taizhou school of thoughts make children to have a"natural"and"social"combination of nature;As children grow up afterwards,they will be influenced by social bad atmosphere.So this school would teach people to learn to remove the"miscellaneous",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keep life happiness about learning during the whole life.

Taizhou school;child psychology;education

G619.29

A

2095-770X(2015)03-0005-04

2014-12-16

张树俊,男,江苏姜堰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王艮王守仁泰州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幸福水天堂——泰州
王守仁的“胆小”
泰州古韵
王守仁的“胆小”
书生惹上锦衣卫
王艮身本语意及其自我解读*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漫画
王艮身本思想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