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研究
杨 静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职业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其毕业生在具备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分析了其存在的根源,最终提出在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实践、培养环境方面着手改进,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职业精神的目的,更好地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养途径;职业技能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各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都呈迅速增长的趋势,而伴随着大量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然而,企业的招聘人员的感受是招收到满意的员工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高职生欠缺应有的职业精神是其中之一。
(一) 职业精神培养未纳入必修环节
职业精神培养效果需要在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并且,高职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中并没有涉及职业精神方面的指标性规定,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针对职业精神培养开设相关的课程,有的院校只是将其部分渗透到思政教育课程中,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特定章节中有所涉及,内容不够丰富且均以理论为主,不符合职业精神需要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要求。
此外,高职院校没有营造出职业精神培养的优良环境,没有将针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精神培养上升到学生人才培养的高度。很多学校针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投入巨大,相应的配套保障制度完善,而有时为了更好地进行针对职业技能的培训,将职业精神完全忽略。这样,从教育者角度就没有对职业精神培养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传授的仅仅是简单枯燥的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很难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有的学生因此形成了有技术就能就业的想法,对职业技能较为重视,而对职业精神则考虑工作以后再培养,形成了重视知识技能轻视职业精神的实用主义想法。
(二)职业精神培养方法简单枯燥
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精神培养上做了尝试,但没有涉及职业行为和职业情感等职业精神所必须包含的基础性内容。培养方式还沿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方式,在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尽管这种培养方式中职业精神知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都较强,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其课程内化效果不佳。这种教条式的方式,在课堂上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很难调动起学生对职业精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难以通过学习获得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
此外,这种教学形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学分,没有对职业精神培养应具有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给予足够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职业精神教育取得理想效果,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近来,有些高职院校也尝试改变这种单一教学形式,采用案例引入、多媒体演示、专家讲座等形式来丰富教学形式,但是只占到众多高职院校较小的比例。
(三)职业精神培养在观念上不受重视
与职业技能教育不同,职业精神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和考核体系,也没有规范化的证书形式对职业精神的水平加以证明,这就很难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忽视和轻视,直接导致学生职业精神水平不高,在就业时“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很多学生职业生涯伴随着频繁的跳槽,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业绩不佳。这样,用工单位不满意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水平,学生就业也就遇到了阻碍和困难。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在培养制度化和体系化方面已经较为完善,将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环节进行合理规划和组织,由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加以保证。而职业精神是高职学生的软实力,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有较大不同,在具体操作时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实施时,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所能提供的软、硬件保障都是不够充分的。学校对于职业精神的不重视,影响了教师的认识和教育理念,这样直接造成教学内容中职业精神培养的缺失,而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化,只进行理论内容的传承和灌输,忽视受众的情绪起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此外,教师社会实践、下厂实习的机会不多,教师职业培养意识不强,更多地是关起门来教学,难以掌握和更新市场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无法对具体学生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和计划,就业情况较为不均衡。这样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设置,如,我国管理类专业,人文类课程仅占8%左右,更多的是职业技能学习领域和职业技术学习领域,占到85%~90%,而欧美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人文类课程平均比重至少在15%~20%。因此,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职业精神培养的发展,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都不高。
(二)僵化教育形式的影响
追溯历史,我国的高职院校往往是中等专科学校或是技术学校经合并重组而来的,受基础条件和办学理念的影响,许多课程的教学还都是在教室开展、板书为主的形式。这种以教师授课、理论为主的教育制度,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影响严重。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能够完成的实训实践活动较少,与未来职业和岗位有关的内容参与不够,认识只是处于理论传授的感性阶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形式下的课堂,往往处于教师“很累、很辛苦”,学生“或玩或睡觉”的状态,没有对职业精神进行有效培养。对高职学生的调查显示,刚刚入学阶段学生对学校环境和学习内容都很好奇,但随着教学的开展和课程的学习,单一教学方法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更有甚者放弃学习。这种环境中的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内容更新的积极性,缺乏与学生必要的交流沟通,对教学职责缺乏责任心,没有在职业精神上给学生树立较好的榜样。这种只强调职业技能而忽略职业精神的培养形式,课程成绩难以体现职业精神的水平,评价方法不够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社会用工的情况,无法给学生以真实职业精神的展示和体验,很难准确把握职业精神的内容。
(三)滞后管理理念的影响
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也未能为职业精神培养做好落实工作。
1.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责任除了传授知识还有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品行。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实习、实训等技能培训环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基本忽略,甚至认为职业技能水平是就业的唯一决定因素,只要做好技能培训就可促进就业率的提高,职业教育功利倾向严重。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职业精神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缺失相关的内容,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不符,并与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的相关工作背离了方向。
2.教育理念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还不是很明显,还部分遗留了中等技术教育的特征。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往往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如:多数学校并没有针对职业精神培养设定专门的课程,这方面的教学任务往往由辅导员或政治老师承担,例行公事地进行几次指导就算完成了,而且,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也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占比重较小,学生不能身体力行地参加到职业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的教师队伍中,一大部分特别是年轻教师都是“出校门、进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受传统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影响,缺乏源自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有的教师有很高的学历,理论基础较好,但是在企业中实习实践的时间较少,在学生实训的指导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还有一些教师是学校从企业招来的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动手操作和实训指导都没有问题,但是在传授教育理论过程中系统性和科学性较差,很难给学生做出较好的表率。
4.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不符
相关调查显示,接近72%的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对应行业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有意愿通过社会实习实践来提升职业精神认识的整体水平[21]。这表明,高职院校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内容与市场需要还是不符。职业教育内容的设定和实施仍旧不够合理,没有系统调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现状影响下,学生对于职业精神从不了解转变为不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难以符合岗位的实用性要求的。
(四)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
1.追求市场利益的功利氛围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给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和便捷的生活,但也因如此,许多人被经济利益驱动,在工作中追名逐利,根本不具备“爱岗、奉献、协作、创新”等职业精神,视工作为负担。这种拜金主义社会风气,也对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有所影响,很多学生缺乏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不愿奉献、没有担当,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职业精神无从谈起。
2.职业岗位的不平等观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白领和蓝领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对工人并不存在歧视,特别是技术工人是企业十分重视的,企业会定期投入资金和时间对其进行先进行业技术知识的培训。而在我国,无论是员工招聘还是人员提拔,考虑的主要因素还只是学历,多数父母不愿意子女选择蓝领工人的工种。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学校讲的“劳动光荣”、“职业不分等级”等观念相背离,并且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将薪酬待遇作为标准,不考虑社会需求,造成用工需求难以满足、就业市场严重失衡的现状。
3.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倾向
当前我国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势具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的环境整体也呈复杂多样的态势。近几年,我国也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社会风气得到优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塑造正确的职业精神。如,有的人工作上投机取巧,靠走关系、托门路加薪升职,这种情况屡见不鲜。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日渐多样化,严重冲击了传统就业观,对学生树立何种职业精神也造成困惑。
(一)利用课程内容强化职业精神教育
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时候,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相关课程的讲授应严格围绕职业道德的相关规范有针对性地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能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道德标准和个人素质。因此,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思想政治的教育环节,只重视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品格和道德素质。
1.有利于开展职业精神培养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统一开设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以作为学生智育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校对于智力培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德育培养,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重视程度、课时比重还是经费投入都占较小比重,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迈向社会之际,是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的。尽管教育管理部门对思想政治课做了开设规定,但并没有针对职业精神培养做任何规定。受硬件条件限制,思政课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严重影响了课程效果,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因此,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首先完善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改进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职业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有利于传授职业精神内容
教育管理部门统一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美德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等内容,并将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其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职业精神培养,将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三阶段完成:首先,将各行业共同的职业精神结合特定专业的职业精神,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运用案例形式深入讲解职业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在未来岗位中的意志和理性等职业精神;还应利用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在企业中培养学生不断追求职业精神的意愿。通过上述逐层递进的教育手段,在针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精神的目的。
(二)发挥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示范作用
教师的职业很特殊,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精神是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依然很显著,学生有意愿趋向于老师,以老师为中心。教师的言行和风貌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既应通过言传进行教育,又应通过身教进行感染,才能做到为人师表。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的影响可以深入心灵,也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影响他们。教师要通过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身份去影响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过程中的作用巨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还应做到爱岗敬业,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氛围。此外,教师在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注意在学生面前言行举止的规范性,以一种敬业、严谨的态度去影响学生,在职业精神上起到示范作用。高职院校还给教师提出了“双师”的要求,要定期下厂实习实践,对行业要求和社会需要做最及时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从而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职业品格,给学生树立榜样。高职院校也可以推出一些激励活动,通过竞赛和评比等方式来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在学生教学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将理论延伸到操作层面,让学生在做中提升技能水平。在该教学环节中,学生与职业岗位环境更加贴近,使用的设备与企业接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实习实训能培养学生创新、求实的意愿,并能提升职业敏锐度,甚至对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促进其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毕业生综合实践,就是有效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环节。
此外,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深入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可能,将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距离大大缩短。这种模式使企业和学校共赢,将理论与实践应用和社会生产相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是有效合理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模式中,应注意高新技术的投入,激发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求知欲,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中能更好地发扬职业精神。
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完善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使学生能在实际岗位中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精神。
(四)营建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大环境
在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评估时,往往将师资力量、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实践教学等作为考核内容,而职业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被纳入指标中。职业精神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着力提升社会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要从家庭和学校出发,还应依托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面对社会强调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忽略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要彻底转变这样的社会认同,需要全员参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应重视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提升高职院校人才输出的素质和水平。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在面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精神层次。现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工作较为重视,而教学内容中涉及职业精神的环节少之又少。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成功就业必须具备正确的职业精神,这决定着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方向。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了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更好的职业精神。
[1]王宇苓.关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
[2] 袁继道.论职业精神[J].科技创新导报,2008,(3).
[3] 李佳.职业精神教育——高职生德育工作新的着力点[J].职校论坛,2011,(25).
[4] 马琪山.职业精神: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内助器”[J].陇东学院学报,2010,(4).
[5] 张琦.基于职业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校园精神培养探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6] 王金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5):33-35.
[7] 丁翠娟,李海龙.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养成评估——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学生个案研究为例[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2).
[8] 王淑霞,李洪亮.把职业精神教育与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J].职业,2008,(19).
(责任编辑:李爱民)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Vocat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Jing
(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350, China )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institutions which provide talents for society, and their graduates should process vocational skill and vocational spirit to meet social requirem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process which cultivates the student's vocational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makes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practice, and environment with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pirit of students who will serv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vocational spirit;ways of training;vocational skill
2015-04-15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第四届理事会科研规划课题(201402Y31)
杨静(1981-),女,天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策划与职业教育。
G710
A
1671-4385(2015)03-0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