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
(延安大学文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先秦古籍中的许多语词及名物,到了汉代变得艰涩难懂,读经及学习先秦典籍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语词词典《尔雅》便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首要选择。但《尔雅》不是万能的,一些古代常用词《尔雅》并未收录进去,“苦其包罗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备也。”①《小尔雅》等一批仿照《尔雅》体例的书,逐渐对《尔雅》做了补充。
今本《小尔雅》是后人从《孔叢子》中抽出单行的,被收入伪书《孔叢子》,从而被认为是伪书,在我国古典辞书史上颇有争议。历来有“孔鲋著书”,“王肃伪造”,“后人皮傅拾掇”,“古小学遗书采入《孔叢子》”等说法。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尔雅》并非伪书,不是孔鲋、王肃所作,孔鲋无著《孔叢子》的记载,王肃著《小尔雅》证据不足,其书体例完整,也非后人拾掇而成,应是《尔雅》广泛使用后,当时有志之士补充《尔雅》之作。
《小尔雅》第一个补充《尔雅》,那么它的成书应仅次于《尔雅》,目前大多学者如赵伯义、郭全芝、杨琳、黄怀信等都认为《小尔雅》产生于汉代。《尔雅》被公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词典,同《尔雅》类似,《小尔雅》一书将628个古代通用词按义类进行编排,分布在十三篇内,也具有词典的查检性和条目性,因此具备词典的属性。从词典编纂的角度看,《小尔雅》应为《尔雅》被广泛使用后的几十年,有志之士发现《尔雅》释词“未能悉备”的补充之作。《尔雅》定稿在西汉初期,在广泛使用中,人们发现其未备而进行补充,那么《小尔雅》成书于西汉是肯定的。黄怀信《小尔雅训纂集释》中通过大量材料证明了《小尔雅》不出武帝之前,且得出《小尔雅》始作于元帝、成于成帝之时,或者直接说成书于成帝时代(公元前32年—公元前8年)[2],很有说服力。我们以《四部丛刊》中所录《小尔雅》为底本,对《小尔雅》中所收628个西汉及西汉之前人们使用的词语进行考察,以期更好的了解古代语言和词汇的发展状况。
《小尔雅》同《尔雅》相同,是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为宗旨的。因此,《小尔雅》对古词语的训释,代表和反映了其书编纂时代的语言面貌。书中所收词语多为单音词,仅《广诂》、《广言》就有470个单音词,其他篇目也分散有一些,多数属于普通语词,少数属于专科名词。收单音词居多的局面,恰好说明汉语词汇起源于单音词,反映出古汉语词汇的特点,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双音词为主的格局形成鲜明的对照。
此外,在单音词为主的情况下,复合词的快速发展也成了古汉语词汇发展上最有特色的内容。《小尔雅》中前两章基本都是单音词,从《广训》开始,陆续出现复合词的踪迹。共有59个复合词。这些复合词反映了古汉语复合词的构词法及词汇的发展趋势。
1、复音单纯词构词法。
叠音构词法:韡韡。连绵构词法:寿考、乌乎、恶乎、童容、襜褕、蓝缕、吁嗟。
2、复音合成词构词法。
由词根和词根组合而成。如联合式:伤痛、鸿雁、明旦、诘责、高平、衣服、非分。联合式在古代典籍中运用广泛,是一种有效的构词方式。偏正式:天子、先王、先子、空棺、小船、金舄、达履、妾妇、大扇、大原、杂言、杂毛、杂彩、元服、不肖、大行、墉墙、慈鸟、禾穗、白项、矢服、车辕、船头、诘朝、白脰鸟、雅鸟、棊局、反哺、鱼舍、黄耈、寡夫、寡妇、属妇、群飞、複生、弁髦、可以、城池。可见偏正式也是上古时期一种重要的构词方法。支配式:从事、劳事、逮妇、发声、蔽膝。支配式不是一种能产的构词法,上古数量不多。补充式:鸟啄。补充式在上古运用更少。
通过对《小尔雅》中出现的五十几个有限的复合词的考察,大略反映的古代词汇发展的趋势,随着构词法的完善和运用,以单音词为主的局面逐渐走向复音化的道路。
虚词的释义在《小尔雅》中也有一定比例,解释虚词主要集中在前三篇中,共有十四条。
《广诂》“勿、蔑、微、曼、末、没,无也。”“而、乃、尔、若,汝也。”
《广言》“奚、害,何也。”“走、卬,我也。”“若,乃也。”“嗟,发声也。”“韪,是也。”“姑,且也。”“僉、皆,同也。”
《广训》“诸,之乎也。”“旃,之焉也。”“恶乎,於何也。”“乌乎,吁嗟也。”“吁嗟,呜呼也。”
这十四条解释了副词、叹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连词等虚词。虽然不能说是古代虚词的完整体现,但是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古人在使用虚词时已经有一套标准了。
还有一点可贵的是《小尔雅》中还解释了合音词。如“诸,之乎也。”“旃,之焉也。”这是在词典中收录合音词的最早记录。
《小尔雅》汇集上古汉语词汇,全书被解释词共628个,常用词占很大比例。常用词反映了人们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小尔雅》后十章为我们保存了古代生活各个方面的常用词,虽然数量不多,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以前词汇的大概内容。
1、生产方面的词汇。
农业:稈、芻、生芻、颖、铚、穗、棗、椹、揠、擢、秉、筥、糉。
畜牧业:豕、彘、豚、豣、豵、雅鸟、巢、窠、场、窟、濳。
纺织业:缯、麻、紵、葛、布、纊、缟、素、絺、綌。
2、生活方面的词汇。
衣着:元服、弁髦、幂、襜褕、蓝缕、袴、蔽膝、厲、履、达履、金舄、印、绶。
居室:箦、幄、翣、籥、梃、弈。
地理:陴、墉墙、垌、墉、汪、汭、衍。
交通:艇、、舳、艫、桡、、鸟啄、輈、縚、索、绠、繘、绳。
3、军事、阶级及制度方面的词。
武器:侯、鹄、正、槷、棘、鏚、钺、干、瞂、戈、室、弢。阶级:天子、先王、先君、先子、大夫、诸侯、妾。疾病丧葬:蘇、阽、櫬、柩、賵、禭、殔、池、竁、窆、封、塚、塋、殇、宰、壟、大行、未可以戚先王、未可以近先君、未可以从先子。
4、经济方面的词。
度量衡:跬、步、仞、寻、常、墨、丈、端、两、匹、束、溢、掬、豆、区、釜、薮、缶、钟、秉、两、捷、举、鋝、鍰、斤、衡、秤、钧、石、鼓。
5、心理活动和思想意识活动的词。如慙、愧、戁、恧、逡、烝、淫、报、通、幸、让。
这些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制度、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关于生活的词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摆脱了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农业、畜牧业、纺织业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此外,人们对于穿着、居室、交通有了更高要求。度量衡词语的记载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面貌。阶级制度等词语也反映当时国家制度已比较完善了。
《小尔雅》中的这些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死的委婉语现在一般说“逝世”、“登天”、“去世”、“走了”、“登仙”等,而由于当时文化制度的影响则说“大行”、“未可以戚先王”等,这些词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语言实际,是很有价值的语言资料。
《小尔雅》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继《尔雅》后的又一次整理与总结,对《尔雅》释词进行补充。从时间上来说包括两个时段:一是补充《尔雅》成书前业已存在而《尔雅》未收的,这是主要的。如:圂、佞、垌、陴、瞢等是补充《尔雅》未收的典籍中的词语,这在书中占绝大多数。二是补充《尔雅》成书后至《小尔雅》成书前(即秦和西汉时期)的新词新义,数量不多。如:映、艇、舳、艫、縚等字仅见于汉代典籍中。
一个词有许多义项,《尔雅》里有些词的义项收得不够完备,《小尔雅》对其中一些词语的义项进行了补充。它继承了《尔雅》处理多义词的方法,以重出的方式补充义项,主要分布在《广诂》、《广言》两篇中,偶出于其他几篇。如:
《释诂》:“捷,胜也。”《小尔雅》补充了四个义项。《广诂》:“捷,成也。”“捷,疾也。”《广言》:“捷,及也。”《衡》:“两有半曰捷。”
《释诂》:“肆,故也。”《释诂》:“肆,今也。”《释言》:“肆,力也。”《小尔雅》补充了六个义项。《广诂》:“肆,疾也。”《广诂》:“肆,餘也。”《广言》:“肆,突也。”《广言》:“肆,缓也。”《广言》:“肆,遂也。”《广言》:“肆,极也。”
《释诂》:“艾,长也。”《释诂》:“艾,历也。”《释诂》:“艾,相也。”《释诂》:“艾,养也。”《释诂》:“艾,冰台。”《小尔雅》补充了三个义项。《广诂》:“艾,大也。”《广言》:“艾,老也。”《广言》:“艾,止也。”
在《小尔雅》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统计对《尔雅》中已有义项的145个词补充了义项,补充数量不一,从一至六不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完善了《尔雅》词汇的义项结构。
从上边分析的《小尔雅》补充义项的情况,可以看出上古词汇中一个词语并不简单的有一种意义,而是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假借义,形成了丰富的词义系统。仅就《小尔雅》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的情况便可窥一般。例如:
本义+引申义 +假借义+假借义,《广器》:“缪而紾之为索。”《广言》:“索,空也。”又“索,求也。”《广诂》:“索,取也。”索本义为绳索,绳索由多股拧成,易分散,分散则含有空缺,故引申为空义。用为求取、索取义均为假借义。
引申义+引申义+假借义+假借义,《广诂》:“捷,成也。”又“捷,疾也。”《广言》:“捷,及也。”《衡》:“两有半曰捷。”捷本义为战利品,引申为胜利、成功之义。士兵急抢战利品,故有疾取义。用于到达、来到义为接之假借。至于重量单位之义项也应为假借。
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广言》:“缟之粗者曰素。”《广诂》:“素,白也。”《广言》:“素,故也。”《说文》:“白緻缯也。”本义为本色的生帛,《小尔雅》解释了本义。引申为白色。引申为原始、本来之义。
还有许多一词多义的情况,在此不罗列。词义的引申途径、方式是认识古代词义系统的重要内容。《小尔雅》中大量一词多义的例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考察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此外,语文词典的编纂也必须注意词义的研究,才能更好的概括义项。
《小尔雅》的前两篇中的每个条目可以说就是一个同义词的聚合,包括等义、近义等。辨析这些聚合中的词语,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古人对于同义词的概念,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古籍。
王力先生说:“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2]《小尔雅》中的同义词均符合这一标准。如“渊懿邃赜,深也”一条。渊:《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毛传:“渊,深也。”懿:《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爰求柔桑。”毛传:“懿筐,深筐也。”邃:《说文》:“邃,深远也。”赜:《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赜”“深”并举,“赜”有深义。四个字在“深”这一义位上相同,而在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不能完全用其他词去替代,如“女执懿筐”不能说成“女执邃筐”,因为邃的深远义是从久远义引申而来。古代的同义词概念较宽,只要在意义上有相关的义项便可。
古汉语的等义词或者是不同层次语言的积累,或者是不同方言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且一般都是名词。《小尔雅》中的等义词不多,主要是不同方言对事物的称呼不同。如《广服》:“键谓之籥”、“襜褕谓之童容”。
《小尔雅》中的近义词,主要是指在同一语义场中的同位义,有共同的中心义素,但又有一个限定性义素不相同,所以其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句子中不能互相代替。如《广物》:“拔心曰揠,拔根曰擢。”都表示收割作物的动作,但所指向的事物是不同的。又《广器》:“縚,索也。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同为绳索名称,但因大小不同而相互区别,不能看成同义词。
2、有助于考察同义复合词的组成情况
《小尔雅》中有许多被训释词与训释词可以结合为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大量同义复用在语言中被经常化、定型化使用,久而久之会凝成一体,这也是汉语词汇多音节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小尔雅》所记录的单音词,结合《汉语大词典》中所收的词语去看复合词的构成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破折号后边的词均为《汉语大词典》中收的在历史上有过用例的词语):
(1)由互训的两个词语,互相组合成两个同义逆序复合词。同义逆序反映了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时的不稳定现象。如:
间,非也——非间、间非 凭,依也——依凭、凭依 奸,犯也——奸犯、犯奸
颠,殒也——殒颠、颠殒 选,择也——选择、择选 御,侍也——御侍、侍御
励、勉也——励勉、勉励 稽,考也——考稽、稽考 尝、试也——尝试、试尝
(2)组成的同义复合词与《小尔雅》的训释语序是相同的。如:
亏,损也——亏损 宣,示也——宣示 姑,且也——姑且 辟,除也——辟除
毁,坏也——毁坏 萃,集也——萃集 资,取也——资取 振、救也——振救
競,逐也——競逐 餼,馈也——餼馈 越,远也——越远 曹、耦也——曹耦
登,升也——登升 靡,细也——靡细 腆,厚也——腆厚 逞,快也——逞快
抗,御也——抗御 顺,退也——顺退
(3)组成的同义复合词与《小尔雅》的训释语序相反。如:
沮,疑也——疑沮 赫、显也——显赫 荐,重也——重荐 释、解也——解释
阂,限也——限阂
(4)几个同义词反复组合,形成一系列词义相似的同义词群。
奖、率、厲,劝也——奖励、奖劝、率厲、率劝、劝勉、劝率、劝厲。七个词均有勉励、劝导之义。
驾、乘,凌也——驾乘、驾凌、凌驾、乘凌、乘驾。五个词均有凌驾之义。
杜、实、充、牣,塞也——实充、实牣、牣充、杜塞、充牣、充塞、充实。七个词均有充满之义。
逼、尼、附、切、局、鄰、傳、戚,近也——逼近、逼鄰、鄰近、近局、近鄰、昵近、附近、切近、切鄰、傳近。在所组成的同义复合词中,并不是完全并列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一些变化。如:“获、干,得也。”组成获得、得获两词。获得:得到、捉到;捕得。得获:获取;捕获。同义复合词的组合是任意的,组合成的两个词是同义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其中之一被社会所淘汰,另一个则占有重要的位置。得获被淘汰,获得被广泛应用。
这些词语记录了由单音词向同义复合词过渡的重要阶段,许多词至今还运用广泛。
《小尔雅》中收录了一些方言词,总量达五十九条,同《方言》相印证。这对于篇幅短小、收词较少的《小尔雅》来说,比例不低。华学诚的《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认为:“《三苍》、《小尔雅》、《汉书》、《通俗文》、《越绝书》等著作以及……都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方言研究成果。”[3]他把《小尔雅》列入研究汉代方言的重要材料。考鉴《小尔雅》中的这些方言词有助于先秦汉语史特别是方言史研究。将扬雄《方言》与《小尔雅》对照,凡两书中被释词和解释相同的录出。有下列三种情况:
《广诂》:“拓,开也。”《方言》:“张小使大谓之廓,张与开义相近。”
《广诂》:“莫,大也”。《方言》:“张小使大谓之模……陈楚之间谓之摸。”郭注:“模音莫”。
《广诂》:“索,取也。”《方言》:“索,取也。自关而西曰索。”
被训释词与训释词均为方言词。方言词甲的意义相当于方言词乙。通过二者的比较互释,从而达到知甲则知乙,或知道乙则知甲的目的。
《广器》:“干、瞂,盾也。”《方言》:“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
《广服》:“键谓之籥。”《方言》:“户鑰自关而东,陈楚之间谓之键,自关而西谓之鑰。”
《广服》:“襜褕谓之童容。”《方言》:“襜褕,江淮南楚谓之童褣。自关而西谓之襜褕,其短者谓之短褕。”
通语词甲的意义相当于方言词乙,这类例子很少。
《广言》:“暴,晒也。”《方言》:“晒,暴也。凡暴五谷之类秦晋之间谓之晒。”
《广服》:“颠、颜、顙,额也。”《方言》:“旜、頟、颜,顙也。湘江之间谓之旜,中夏谓之頟,东齐谓之顙,汝颖淮泗之间谓之颜。”
《小尔雅》中解释的这些方言词,范围较广,有陈楚、北燕、齐鲁、南楚、楚、秦晋、齐宋、东齐等地的方言词。通过统计,在所释的70个方言词中,属于秦晋方言区的有12条,属于齐鲁方言区的有22条,属于楚方言区的有17条,属于东齐海岱方言区的有7条,属于南楚方言区的有6条,属于赵魏方言区的有2条,属于卫宋方言区的有2条,属于燕代方言区的有1条。这也反映了当时秦晋、齐鲁、楚等地的经济、政治发展应该是比较突出的。
一些词语虽然开始是因方言而使用,但各地人们的广泛接触,这些词已经开始由方言词转为通用语,在非方言区的人能听懂,也会使用。可见从《尔雅》时期,方言词进入普通语词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词作为语言中十分活跃的一支,必然会为语言的发展留下一片田地。
但《小尔雅》解释方言词的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小尔雅》成书于《方言》前,书中出现的许多方言词语,并未按照《方言》的体例去训释,没有对其进行地域的区分,而是与通用语词混在一起解释,这也可体现出《小尔雅》的编纂者们注意对词语的实际运用,并未有意识地从方言的角度去考察。
综上所述,《小尔雅》虽篇幅不大,但内容极富,释字义、辨名物、及事宜、涉及单字、复词、语句结构、人伦世故、冠服器用、弓矢干戈、车舆舟船、禾蔬木实、鸟兽动物、度量衡器等诸多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小尔雅》为最早的辞典增加了词条,补了义项,对《尔雅》起了补苴罅漏的作用,确是“《尔雅》之羽翼,六艺之绪余”,是“雅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成为今人认识汉代及汉以前语言发展的参考资料。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M].陕西:三秦出版社,2003.
[3]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