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穴位按切诊和人体激痛点触诊的异同
王庆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目的:探讨中医学穴位按切诊和现代医学激痛点触诊的异同。方法: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诊断中都强调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触摸和按压。通过对比中医的经络与腧穴的按切、阿是穴与反阿是穴的按切以及现代医学激痛点触诊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分析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触诊的异同点。结果: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的触诊有相似之处,发现的阳性反应点有很多重合,但是在检查范围、适用病证和诊断价值方面有差异。结论: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的触诊可相互参照和借鉴,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参考,其阳性反应点也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靶点。
按切诊;触诊;腧穴;阿是穴;反阿是穴;激痛点
中医学和现代西方医学对于疾病的诊断都注重人体皮肤特定位置的触摸、按压。在中医四诊中切诊尤其重要,按穴位是切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医视触叩听诊察方法中,人体激痛点的触诊特别是对于疼痛性疾病也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异曲同工,不约而同地把人体某些穴点的触、摸、按作为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的重要方法。
1.1 经络和腧穴按切的意义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和联络脏腑内外、沟通肢窍上下的重要功能。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由于脏腑经络之气输注、渗灌到这些位置或穴点,所以人体的各个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筋脉、肌肉、五官九窍有着表里沟通、内外相应的网状关系。对于穴位和经络的按切,就是发现穴位经络的异常反应,从而判断脏腑经气、诊察疾病的部位、邪正的盛衰,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1.2 经络与腧穴按切的范围和方法
经络和腧穴的按切诊应该在收集到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中的脉诊部分资料以后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明确按切范围,不致造成遗漏和没有重点的全身检查。
按切的范围和顺序应从本经开始,然后到表里经,最后到相关经脉(包括奇经八脉)。切按方向以顺经络方向为宜,重点按切经脉上的穴位。穴位按切包括正经穴位、经外奇穴、阿是穴,要特别重视特定穴,如五输穴、(下)合穴、原穴、络穴、募穴、背俞穴等,因为这些穴位往往是脏腑经气比较旺盛的地方,也更能反映脏腑功能及疾病的盛衰变化。当然针对每个疾病,在其病位附近的穴位也应作为勘察的重点。同时要重视一些经验穴位,如怀疑阑尾炎可在阑尾点和足三里重点按切,怀疑胆囊病变可在胆囊点和阳陵泉重点按切。
按切的手法包括触、摸、按三法,触是指重点触感经络的温度和润燥,温度高于别处或皮色红肿为热证,反之为寒证。经络皮肤枯燥,说明津血亏耗。医生用单手或双手的食指或拇指按压腧穴,如扪及结节、条索、皮屑、丘疹以及局部的肌肉隆起和凹陷,手指应在穴位处滑动按寻,进一步了解指下物的形态、大小、软硬程度及其活动情况等,这些反应点反映了疾病的病位和邪气的深浅。一般来说,拒按为实证,喜按为虚证,当然还要结合四诊资料相互参照,才可做出正确的证候诊断。
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重点腧穴(参考《中医诊断学》[1])有:肺病-中府、肺俞、太渊、尺泽;心病-巨阙、膻中、大陵、心俞;肝病-期门、肝俞、太冲、曲泉;脾病-章门、太白、脾俞、中脘;肾病-气海、太溪、肾俞、命门;大肠病-天枢、大肠俞;小肠病-关元、小肠俞;胆病-日月、胆俞;胃病-胃俞、足三里;膀胱病-中极、膀胱俞。
2.1 阿是穴
本身是腧穴的一类。《灵枢·经筋》:“以痛为输。”提出按压疼痛则为穴位,而阿是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中。从针灸学的发展来看,阿是穴可能是最初的穴位来源,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阿是穴归属到正经里面。
2.2 反阿是穴
反阿是穴疗法最早由张文兵等提出,是根据《内经》中关于取穴的基本原则、结合现代解剖学,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疗法。阿是穴是“以痛为输”,而反阿是穴则是按压时可使患者病痛缓解的穴位。
2.3 阿是穴和反阿是穴的按切技巧
对于阿是穴和反阿是穴的按切,宜从患病的部位附近开始,循经络或者肌肉神经的分布区域逐渐扩大范围。手法从轻到重,应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耐心探查,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患者的主观感受往往提示疾病引起的原因和病机。如气机阻滞会产生胀痛,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会产生冷痛,火邪侵袭或阴虚阳亢导致灼痛,湿邪则引起酸重,而气血精亏所致的空虚感称为空痛。一般来说,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止点,则反阿是穴必然位于该肌肉的起点或肌腹;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起点,则反阿是穴必然位于该肌肉的止点或肌腹;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肌腹,则反阿是穴必然位于该肌肉的起点或止点。但也有特殊情况,按压阿是穴时患者在感觉到酸胀疼痛加重的同时,还有一种舒适感,即说明此穴具有正反性,既是阿是穴又是反阿是穴[2]。反阿是穴也可能是经穴。对于经脉痛症,阿是穴和反阿是穴往往位于病变附近部位,脏腑痛症的阿是穴和反阿是穴则分布广泛,可在局部也可在远处。如胃痛可以在上腹部,也可在膝关节下外侧、足底第一跖骨基底部(相当于足部反射区胃区)附近发现压痛点或缓解疼痛点。
自从TraveH等于1942首次提出“激痛点”的概念以来,激痛点经常用于描述肌肉痛性损害,激痛点的触诊用于疾病的诊断受到了重视。研究表明,激痛点是肌肉骨骼疼痛最常见的原因,因此这种触诊方法主要适用于软组织、关节的损伤或疼痛。另外,在脊柱棘突棘旁肌的激痛点也对内脏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哮喘患者,在第七颈椎到第三胸椎的棘突下和两侧的肌肉上往往可以发现一些激痛点。
激痛点的触诊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与之相关的肌群,从肌肉的起点沿着肌纤维方向,触压到肌肉的止点。激痛点具有以下特点[3]:一是肌肉触痛点和痛点处周围常可触及到痛性拉紧的带状或条索状结构;二是每个肌的痛点(触发点)伴有其他特征性的远处牵涉痛;三是受累肌肉的运动和牵张范围受限和肌力稍变弱;四是快速触诊和针刺痛点(触发点)可引发局部颤搐;五是压力和针刺痛点(触发点)可引发疼痛和牵涉痛。
表1显示,中医穴位按切诊和西医的激痛点触诊,都强调人体体表的按压触摸对于疾病诊断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二者在方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激痛点更多类似于中医的阿是穴,一部分与传统的经穴重叠。据统计,激痛点的经典著作《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激痛点手册》指出的全身255个激痛点图,大约包括中国传统针灸经穴的2/3稍多[4]。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传统的针灸穴位与MTrP,无论是在解剖位置方面,还是在临床主治、反映病症、针刺引起线性感传等功能方面,都有着十分的相似性。不仅如此,二者在生理、病理特征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穴位和经络的按切诊范围更为广泛,其穴位不仅仅是局限于肌肉附近,而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更多地强调了局部和整体的联系。
表1 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触诊的区别
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中医的穴位按切诊技术和西医的激痛点触诊技术,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参照应用。
穴位反应点和激痛点不仅为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且这些反应点对于所相关疾病的治疗都是有效的靶点。针灸治病是通过穴位刺激、经络传导起效。我们在穴位经络按切诊发现的异常反应点,包括经穴和(反)阿是穴,就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穴位。触诊发现的激痛点,可以通过按摩推拿、肌肉牵张、热敷、针灸、针刀等方法来消除,这样也是治疗相关疾病的主要手段。如一个左侧面部疼痛患者,属于西医三叉神经痛者,我们可以在面部、耳后和左侧颈部以及对侧手阳明经循行、足阳明经循行,重点在合谷、曲池、内庭、足三里、翳风、颊车、下关、足大趾面部反射区等处寻找压痛点和反应点,可以判断疾病受累的经脉和疾病虚实寒热协助辨证施治。同时在这些阳性反应点进行针灸、手法等治疗,则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在临床过程中我们应融合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触诊的技巧,结合经脉循行、全息理论甚至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知识,进行全面而又针对性强的皮肤按压触摸,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和治疗靶点。
[1] 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42.
[2] 陈莉.对反阿是穴疗法的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7):1.
[3] 黄强民.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J].颈肩腰腿痛杂志,2004,25(5):360-361.
[4] 彭增福.西方针刺疗法之激痛点与传统针灸腧穴的比较[J].中国针灸,2008,28(5):349-352.
R241
A
1006-3250(2015)10-1283-02
2015-05-07
王庆波(1972-),男,河南陕县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针药结合亚健康和疼痛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