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探讨

2015-04-10 10:29邓荣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整合课堂教学

邓荣健

[摘要]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设置了“问题研究”板块,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教师应通过设置情境、调整案例等途径,实现“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高效整合。

[关键词]问题研究 课堂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4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设置了“问题研究”板块,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亮点,体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出现了课堂教学与“问题研究”严重脱节的情况,现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两者进行整合,让“问题研究”真正地走进课堂,也让地理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一、整合的必要性

1.“问题研究”的教学现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一章节后都有“问题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教师们足够的重视,可以说目前的地位比较尴尬。但笔者发现学生在闲暇之余却经常有意无意翻看此部分内容,可见对“问题研究”的兴趣很高。

2.“问题研究”设置的出发点

“问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也是地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教会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问题的同时,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探究和创新意识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问题研究正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学习地理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问题研究”中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问题,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让学生参与到现实问题的讨论中,摆脱传统教学过于机械、沉闷的课堂模式,让学习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整合的途径

1.设置情境进行整合

合适的情境设置不仅有助于“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情境设置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整合。设置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如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研究”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第一章“问题研究”为:“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笔者在实际指导学生研究时把情境设置为一次旅游,通过视频、图像等资料直观显示新加坡的自然、人文条件。先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然后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条件,让学生成为情境的参与者。此外,让曾经到新加坡旅游的学生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增强同学们的认同感。这样通过多方面、立体化的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等,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2.适当调整案例,让问题研究更贴近生活

教材中的部分“问题研究”选取的案例与我们学生生活距离较远,不利于问题研究的开展。那我们就不必局限于课本上的案例,可将案例进行适当调整,选取身边相近的案例。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研究的开展,又能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如第四章“问题研究”内容为“我的家乡怎样发展”。教材选用我国西南某乡的发展经验,而笔者所在学校为我国东南沿海城镇,不管是自然条件还是乡土人文条件都相差甚远。笔者把研究对象改成学生所在家乡后,学生立马熟悉起来,既有一种亲近感,又多了一份身上的责任感,都愿意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家乡的建设上,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此方法在进行“北京私家车——北京的私家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等问题的研究时同样适用。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调整,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注重各门学科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地理学科是一门基础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进行“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整合时,我们要发挥基础科学的作用,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各门功课知识,体现“我学为我用”,更可以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知识框架结构。

如在“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此类问题研究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政治学上所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建大坝、开发北大荒的行为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社会经济利益,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与此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建大坝导致渔业减产、海水倒灌、三角洲盐渍化加重等问题;长期开发北大荒则导致黑土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等问题。人类向自然过多地索取必然会遭受自然的惩罚。人类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建立更加稳定的人地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这也反映了政治学上所讲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地关系也是如此。

4.建立机动灵活的研究机制

新课程更加关注研究性学习,规定其占1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问题研究”密切相关,体现了以学论教的评价机制,注重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重新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和研究能力等现实问题,在问题研究的项目选择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引导者身份协助其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同途径收集、分析信息,碰到困难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探索、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养成。

5.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每一章“问题研究”内容的设置都是与本章内容紧密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新旧知识中找寻规律,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来获得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进行知识的系统化、深化及升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必修三在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选取的是“西气东输”问题,从西气东输的线路、原因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其实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还有很多,如南水北调、晋煤外运、西电东送等。在学习了“西气东输”之后,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相关问题也迎刃而解。将相关内容如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整合,可以很好地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问题研究”板块给了我们很大的拓展空间,我们有责任用好这块阵地。课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习的终点,只是学习的一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学习的起点。我们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作为“武器”,在“问题研究”的“战场”上检验我们的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杨爱玲.普通高中实验地理教科书中的问题研究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1).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整合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