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蔼
[摘要]初中语文写作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活动,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字,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才真正达到了目的。从坚持“以人为本”的语文写作教学理念,通过范文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通过具体话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力加强语文写作片段练习,切实推进互动式批改等六个方面,对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到“真情实感”进行系统性的阐述,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学生 真情实感 以人为本 范文 观察能力 话题 片段练习 互动式批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相当多的教师非常重视。但是,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于写作教学却无所适从。有的语文教师一味讲授写作方法和技巧,有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范文,有的教师甚至将学生的写作模式化,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常常采用固定的格式,开头怎样写,中间怎样写,结尾怎样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根本无法表达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本质上来讲,初中语文写作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活动,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其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字,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才真正达到了目的。那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并完整地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文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语文写作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当成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决不能将学生当成被动听课者,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其能够使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要想坚持“以人为本”的语文写作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从课堂的讲授者、说教者转变为写作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设计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创设适合初中学生情感表达的题目类型,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激发,互相评论,互相修改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题目的含义,从而沿着题目的方向释放自己的情感。
为了适合学生情感的表达,题目必须是具有发散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这样的题目,不但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而且还可以恰当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题材,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将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和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字之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语文写作教学理念,必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必须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写作的能力。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还要建立融洽的朋友关系,通过朋友之间轻松而愉悦的交流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同时语文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写作充满信心,使学生在语文写作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做到敢想、敢写,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再受到任何限制,才能够真正敞开心扉,将全部感情倾注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
二、通过范文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鉴赏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范文提高学生遣词造句和鉴赏的能力,只有遣词造句和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够真正驾驭各种词语和自己的情感,真正能够通过流畅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学生还能够明白哪些情感是健康的,是可以在文章中表达的,哪些思想是不健康的,是不适合在文章当中表达的。
1.范文的选择
在范文选择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推荐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文章,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找出自己身边值得欣赏,具有典范性的文章。在所有被推荐的文章当中,不一定全部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报刊上的文章,或者是学生自己的习作。但是,所选择推荐的范文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其内容必须健康,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其语言必须简练而规范并且充满美的韵味,其结构必须具有完整性和层次性,其内涵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和感召力。
2.范文的使用
通过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选择出来的范文,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范文,掌握范文的内涵并达到欣赏的目的,语文教师必须恰当地使用范文。为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多次反复接触范文。例如:通过语文教师或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范文,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范文的魅力;通过角色扮演还原范文的现场,让活生生的故事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唤醒学生们的情感;将范文张贴在教室内的读报栏内,从视觉上感受范文的张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举行范文鉴赏活动,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看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将范文来源的图书、期刊、网站、作者等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与范文以及范文作者有关的其他文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探索和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在写作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初中学生模仿性比较强,鼓励学生进行模仿,首先是模仿题目的拟定,例如,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出《从……到……》的题目,在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后,可以鼓励学生直接以《背影》为题目进行写作。不但要模仿题目,学生还可以模仿范文的结构、语言、手法、意境、修辞等内容。在平时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还可以就范文中优美的语段让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在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以后,语文教师可以找出其中优美的语段让学生进行仿写。
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学生只有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够发现生活中能够激发自己以及别人感情的触发点,并将这个触发点写入自己的文章之中,并将自己对于事件的感情融入其中,从而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
1.制定观察目标
观察生活并不是无目的、天马行空式的观察,而是要制定出详细的可行性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对设定的对象进行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制定观察目标时,语文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中学生特点的观察目标。通常情况下,制定的目标主要是某些特定的自然现象、特定的人物、特定的动物、特定的事件等。例如:春夏秋冬、狂风暴雨、老师、同学、交警、医生、清洁工人、猫、狗、好人好事等。
2.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制定好观察目标之后,学生首先要自由选择观察的目标,并且在教师的指导或者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制定观察的子目标以及观察方案。然后严格按照观察方案分步观察由自己参与制定的子目标,并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敞开思维的翅膀,认真思考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观察完成后,学生要认真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总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片段的文字,又可以是大段的文章。不管是什么样的总结样式,学生都必须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真实的内容,记录下自己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对事物的真正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师可以制定观察一场大雨的目标,当然,制定观察目标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天气预报,了解近期天气变化的情况。在观察前,让学生阅读一些对大雨描写的经典性文章,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大雨前、大雨中、大雨后的天气、环境变化情况,然后将观察到的内容按照自己的角度进行详细记录。当然,学生对于大雨寄予的感情可能会各不相同,不管学生寄予什么感情,教师都要进行肯定,然后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感情进行正面引导。
四、通过具体话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写作课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就某些具体的话题进行写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拟定醒目而简洁有力的文题
文题是将要写作的文章的核心,在文题的拟定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拟定醒目而简洁有力的文题。通过醒目而简洁有力的文题,不但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拟定文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写作的具体话题,认真领会话题的内涵,从而确定写作的主旨。文章的主旨确定完成后,教师接下来就要指导学生恰当选择材料。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围绕文章的主旨选取生活当中活生生的事例,从而对文章将要写作的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在文章当中将要使用的材料,然后在所选择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拟题。
拟题不是随随便便拟一个题目,而是要在文章主旨、材料确定的前提下对主旨和材料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在拟定题目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使用多种修辞,使用古典诗词,使用生活俗语等方法,将题目拟定得既醒目又简洁有力,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巧妙选择材料并有效处理和立意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讲,初中学生的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相对较小的材料,这些材料大多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相对较大的材料。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传媒看到或者听到有关国家和社会的材料,这些材料相对于学生的个人生活来讲,相对较大,这样的材料就可以称为大材料,而学生生活当中的普通的材料就可以称为小材料。一般情况下,大材料通常用来表现比较宏大、深刻的主题,反映时代的变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对于大材料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如小材料。为此,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鼓励学生选择一些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相对较小,并且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在轻松驾驭的基础上,能够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从小事中生发出大道理,表现出较大的主题。
在小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材料,必须是有意义的材料,一个材料不管它有多么小,只要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和主题相关的材料,都可以进行选择。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选择一棵植物,从种植、生长、开花、结果、死亡以及四季变化中发现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发现隐藏在植物生长以及植物随自然变化而变化中的哲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清洁工,从清洁工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态度等多方面进行选择,通过清洁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总结出时代的特点,人物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等。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一篇好的文章单单靠一个醒目简洁有力的题目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拟定一个醒目而简洁有力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要想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必须明确文章写作的线索,然后通过文章的线索将选择的材料合理地贯穿起来。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给学生提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就是指文章的材料和写作线索之间的关系。尽管所选择的材料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是材料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写作者只有巧妙选取文章的线索,才能将所选择的材料贯穿起来,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
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散文的写作,对于议论文、说明文同样适用,只不过议论文的要求更加严密,说明文的要求更加准确罢了。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们大多都能够写出中心突出,结构紧凑,前后照应,井然有序的文章。
例如,对于以《我的爸爸》为文题的写作中,既可以采取时间顺序,又可以按照感情顺序,还可以采取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写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爸爸的爱,也可以具体写一件发生在爸爸身上的事;按照感情顺序,可以先写自己对爸爸的误解,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事情解除这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