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1—097—06
[内容提要]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领导干部要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政绩,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之特性和要求。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有其高尚的目的性、民本性、务实性、科学性和延续性,它要求领导干部在行政工作中要公平正直,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创建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树立政绩的根本目的定位为给人民群众谋利益;要按规律办事,体现行政行为的开拓性、创造性和客观规律性;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实现既定的发展战略。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和掌握创造政绩的科学思维方式,并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突出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关 键 词]科学发展;政绩观;内涵;要求
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一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提出今后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通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了考核指标,提出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考察,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各级党委政府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评定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考核等次,要对违背科学发展的行为实行问责制。《通知》的印发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今后的行政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领导干部作为政绩的践行者和创造者,需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之特性和要求,掌握行政工作的科学思维方法,使科学发展的政绩导向成为其工作中的自觉行为约束。
一、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之内涵
政绩与政绩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政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意思是官员在职期间办事所取得的工作成绩,是官员的主观努力见之于工作实际的一种客观结果。而政绩观是对政绩总的看法,政绩观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领导干部从事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某些部门工作所特有的动机、目的、方法及其所支配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领导干部的施政成果、绩效所持的评价态度和价值导向。领导干部都应有政绩观,没有政绩动机、不追求政绩的领导干部,是执政不作为或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同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所倡导的政绩观决定了领导干部平时的工作取向,对国家、社会、执政党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政绩观的正确与否,一方面直接影响到政绩所指向的事和物,另一方面也影响到积累政绩的人。正确政绩观的引导,可以使干部不敢干坏事,至少不敢公开干坏事,因为正确的政绩观时时提醒和监督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使他们无兴趣去做不被认同的蠢事和坏事,如,统计数据造假,虚报经济增长等蠢事。在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好人也无法安心做好事,因为要完成政绩考核的具体指标,好人没有时间和更多精力做不在考核范围内的实事、好事,久而久之,好人也成了坏人,正如古人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津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那么,领导干部需要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追求人类发展(推动事物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为目的的政绩,才是符合历史要求的正确的政绩。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发展的政绩是指领导干部在从事具体工作时,自觉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以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或社会事务发展为目的,在任职的区域和任职的时期内做出的工作成绩。其检验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
当前,我们正处在新的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理念博弈的时期,已到了从生存阶段的“量”的过度扩张向发展阶段的“质”的战略提升转变的新阶段,必须要更加重视和尊重发展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如果说在以满足人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主要任务的“生存型”阶段,重视GDP指标为主要政绩考核内容还有一定合理性的话,那么,在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发展型”新阶段,注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维护人的尊严等“幸福”指标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政绩考核则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也是对科学发展的政绩观的新判断和新要求。
二、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之特性及要求
人们对任何事物所持的观点与态度,都是基于对事物本身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脱离了事物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谈论事物,或者对事物提要求是主观主义的肓动,后果是不好的。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之特性分析是基于对“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而形成的对政绩的认识和理解。
(一)高尚的目的性。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解释的“‘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孔子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他的正直、公正的从政思想和为官之道。“正”是对从政者做人上的要求,就是要求从政者要品德高尚,公平正直。政绩,从道理上说,应该是为官者端正的行政行为的结果,科学发展的政绩观追求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创造出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绩,其行政动机和目的最终要落实到促进社会公正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上面。而不是“领导满意就是政绩,轰轰烈烈的伟业就是政绩,个人政治资本就是政绩”,更不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错误信条下,以追求个人政治资本为目的而做出的虚假政绩。由于科学发展的政绩观在主观上有了这种高尚的目的性,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中要公平正直,按规律办事,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纠正错误,“要拎着乌纱帽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做官”。
(二)民本性。民本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1]民本思想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渗透和影响着我们治国理政、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今天,中国共产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定为执政的宗旨,也给“政绩为谁而树”问题指出了答案。习近平曾说,“心无百姓莫为官”。执政为民,是科学发展的政绩观的根本动力,它体现为领导干部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创建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树立政绩的根本目的定位为给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给自己留名,给自己立碑,为自己邀官。更不能以个人的升迁作为检验自己和别人政绩好坏的标准。endprint
(三)科学性。科学性是指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属性,政绩观之科学性是指领导干部工作中应遵循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群众检验的政绩,体现民主决策的行政要求。科学精神崇尚的是尊重规律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是开拓创新与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辩证统一,它要求领导干部在做行政决策时,不是拍脑门,拍大腿,不是空想,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社会发展实际而有所为,体现行政行为的开拓性、创造性和客观规律性。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是“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有机统一:既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又重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制度建设;既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务实性。政绩观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政绩是客观存在的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是基于求真务实的工作经验的总结。今年两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新一届领导集体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从政行为要求是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科学发展的政绩观就是提倡领导干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客观实际,而不是仅靠假大空的宣传造势来引起社会的关注,更不是“无为而治”,守摊子,混日子,摆样子。
(五)延续性。虽然相对于个人来说,政绩具有阶段性的一面,但相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更应该重视政绩的延续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保持国家大政方针的连续性,政策不因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科学的发展战略一经确定,就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在我国,从国家到省市县,都制定了国家和地区的五年、十年发展战略规划,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需要,也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担负着实现规划中向民众许下的承诺的职责,每一届领导所做出的政绩都是整体规划中的阶段性成果,而不是游离之外的。为此,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应把制定的规划作为创造政绩的依据和行动指南,朝着既定的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努力,“一张蓝图绘画底”,以此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公信力。
三、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之思维方法和考核方法
目前领导干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主要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和“家长制”、“一言堂”等行政方式的影响,对政绩观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不善于用市场经济手段和现代管理理念、方式来谋划和推动发展。客观上,主要是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考核内容和指标设计未能很好地体现地区、部门、行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考核方法上局限于以上考下,不能充分体现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还有就是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存在“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等问题,存在单纯以“数字”和各种“政绩工程”来判断干部政绩和使用干部的问题。此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也不完善。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和掌握创造政绩的科学思维方式,同时也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突出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创造政绩要遵循科学规律。规律是对领导干部工作的一种警示和行为指引,它为领导干部指明了创造政绩的路径和方法。科学发展的政绩取向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学习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包括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要善于在别人的工作中总结和发现规律,领导干部按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行政,才会有好的政绩。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曾使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今天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违背规律而产生的怪现象也大量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绩观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之要旨,必须要按规律办事,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上。
(二)明确发展方向比努力工作更重要。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努力干出来的,但并不是干劲大就能干出政绩,明确方向比创造政绩更重要,方向错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甚至越努力,离政绩越远。由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所以领导干部创造政绩首先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了解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实际存在什么,人民想什么,需要什么,进而明确各自不同的发展定位。特别是在关键时期、关键问题、关键决策上,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民主化的决策机制,慎重把握,做出切合时宜,切实有效、切实可行的方向选择。并同时建立起方向确立和调控机制,即能够在发展方向偏离时,及时做出调整,避免犯方向性的错误,使政绩走向歧途,变成劣迹,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失损。
(三)最优化决策是科学发展的政绩观之基本要求。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首要环节是决策,而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经验决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需要了,更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程序,科学的论证进行决策。最优化为领导干部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所谓最优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完成某项工作,要在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前提下,争取获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最优化方法(也称运筹学方法)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讨论在众多的方案中,什么样的方案最优以及怎样找出最优方案,最优化是人们做事情所期望得到的理想状态,最优化决策是对现代领导干部决策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都与决策的不科学有关。如城市规划落后,搞重复建设;资源不合理开采,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城市绿化缺乏长远规划,毁了栽,栽了毁;道路施工过程中“开膛破肚”、“马路拉链”现象等等,暴露出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决策与管理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和不科学问题,没有做到最优化的决策与管理。最优化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不可缺少的方法,应是各级领导干部创建政绩过程中不可不掌握的科学方法。endprint
(四)领导干部的政绩创造是其全人格参与的过程。所谓全人格参与就是体现在工作中的精神品质和工作能力。精神品质包括社会和历史责任感、担当意识、开拓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等,这些内化为人格的精神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取向,透过领导干部的政绩可见其精神品质,优秀的领导干部无不注重完善高尚的人格,腐败分子无不从人格堕落开始。有人提出中国社会现阶段有四大矛盾:民众日益提高的智商和官员不断下降的道德底线之间的矛盾;中央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和地方官员顽固腐败之间的矛盾;官方公布真相和人民愈来愈不信任之间的矛盾;官员为人民服务的行政要求和人民愈来愈怕被服务之间的矛盾。不论这四大矛盾的概括准确与否,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人格缺失,以及干部队伍人格重建之紧迫性。特别是近些年来,反腐败过程中大量查出的窝案、串案、案中案的现象,值得领导干部反省深思,越是高级干部越需要重视加强自己的人格修为。那么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人格呢?领导干部要把完善自己高尚的人格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行政宗旨紧密结合起来,在创造人民满意的政绩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品质。同时,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地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创造共同的政绩。《论语·子路》篇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为官当政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下属也会跟着行动;相反,若自身不正,即使三令五申,下属也不会服从。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高度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全党上下广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新的政绩取信于民,重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五)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发挥听诊器、指挥棒的作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听诊器,能够诊断出政绩是群众满意的还是不满意的,是推动发展的还是阻碍发展的,并且能够给领导干部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成绩在哪里,问题在哪里?需要怎样改进?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它能解决政绩考核不被误导的问题,评价体系出问题了,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评价体系不科学,罪能当成功,劣绩能当成政绩,社会上出现的流行说法,“李市长挖坑,王市长埋,赵市长上台再重来”的现象,就是考核评价体系有问题造成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推动力,它像一面镜子,引导领导干部朝着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创造政绩,造福一方的同时,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得到提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有完善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必需的制度作保证。完善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应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状况纳入到其中,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要推行“分类考核”制度,不能“一件衣服大家套”,而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和任务,突出不同的重点指标,分别进行考核。要加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含量”,逐步改变“官考官”的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干部考核中来,树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的政绩考核导向。最后,要健全政绩考核的奖惩制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只有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应有的惩戒,才能使老实人不吃亏,不老实的人占不到便宜,才能形成一个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机制,从而使科学发展的政绩观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分田、张 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辑/陈洪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