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渔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继承与突破

2015-04-10 19:38毛莎莎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柳梦梅封建礼教杜丽娘

毛莎莎(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750000)

试析李渔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继承与突破

毛莎莎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750000)

汤显祖与李渔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学家与戏曲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爱情观,通过比较《牡丹亭》的因梦生情与《十二楼》中《合影楼》的因影生情得出,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对情的无限崇尚是李渔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继承,而李渔的更具个性解放意识则是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突破。

李渔;汤显祖;梦;影;爱情观

《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戏曲史上的杰出代表作,作者自己也曾道“一生得意之处,唯在牡丹”[1]1。作品通过对柳梦梅与杜丽娘真挚爱情的阐释,提倡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与婚姻自由,歌颂他们对爱的大胆追求。这与明代中后期提倡张扬个性、肯定人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杜柳爱情曲折进行中的人物心理变化、人物性格的转变以及人物语言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对爱情的看法与态度。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与戏曲家,少年时家境殷实,中年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戏班子,奔走于达官贵人之家,为他们娱宾遣兴。日子过得踏踏实实、顺顺当当。直到夫人乔、王二姬离世,戏班子不得不解散,日子也就日渐败落下来,只能靠亲朋好友接济度日,最终在贫病交加中黯然离世。富足的生活、困顿的岁月,他都经历过熟悉过,所以在中后期的创作中能多方面地展示这个社会。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并且是一个懂得如何艺术地生活的人,从而造就了一种为后世人敬仰的独特的生活艺术,其中也包含着迥异于他人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拟话本《十二楼》中的《合影楼》通过人物语言、人物心理等方面从侧面展示了作者的爱情观。

《牡丹亭》的成书时间先于《十二楼》约半个世纪之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后起之秀的李渔的爱情观从戏剧大师汤显祖那里继承并突破了什么。

一、采千载之遗韵:慧眼识珠大胆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

(一)反对封建礼教

无论是玉娟的因影生情还是杜丽娘的因梦生情,其前提都是女性身心受到无形之手的残酷扼制。在强烈的、炽热的感情找不到寄托之处、无处诉说之时,只能通过一些虚幻的模糊的方式来满足情感的诉求。为什么他们只能通过这种非现实的方法才能迈出追求婚姻幸福的第一步?由于这样才可以引起礼教实施者的注意,也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重阻碍。这些阻碍使杜丽娘年方二八都不知道自己家的后院有个偌大的花园;因困倦难耐,中午小憩被母亲责备;就连在衣裙上绣一对相亲相爱的花鸟竟然也可以成为被母亲数落的理由。为《毛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1]33,讲动情肠,未去上课。迂腐的陈最良老师有条不紊地说道:“你师父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孟夫子说得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1]46陈老师一生都在遵从圣人之言,大概从年少时就开始认定要“收其放心”,一生过得无情无趣亦无欲。不曾想孟子还说过“虽

收放心,闲之维难”。

杜丽娘在这样严苛的条条框框之下大胆勇敢地接受春香的“引逗”。踏进后花园,瞬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吸引。感叹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1]53。她感叹的不只是这满园春色,更是对自己二八年华还尚未尝过爱滋味的深深遗憾,“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1]54她羡慕韩夫人与于郎、张生与崔莺莺这两对才子佳人的密约偷期、终成秦晋。而自己目前连个意中人都没有,相比之下,何其悲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婚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1]54这遗憾使她念念不忘,这满园春色撩动了她身上有关情欲的那根弦,一发不可收拾。在梦中,一个名为柳梦梅的俊朗少年应时出现,大胆直接地邀诗并且表明自己的心意,“小姐,咱爱杀你哩”[1]55。我们且看大家闺秀杜丽娘是作何反应的:惊起且相见——斜视不语——惊喜且欲言又止——含羞不行——低问——作羞状——作推状。这一系列动作的变化亦是她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其中既有名门贵族的矜持又有少女青春期的大胆叛逆,这既是封建礼教教育的结果,同时又是封建礼教无情摧残的后果。梦醒之后,因为思念,又继续去后花园寻找两人卿卿我我的痕迹,寻找那位白面小生的踪迹,搜寻无果后发出了“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1]67的无奈。最终为情含恨而死,这种“白日梦”般的爱情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封建礼教对人们的严酷摧残,剧情越是离奇,越是一种对现实的反向揭露。恩格斯曾经说过:“现代的爱情,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他判断说:“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或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3]杜丽娘是恩格斯此观点最好的验证人。为了爱情,善良无辜的杜丽娘愿意撕裂自己、殒灭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存状态,仔细想来,的确使人为之震撼、为之惋惜、为之痛心。这种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的情节我们权且称之为艺术的谎言,这一“谎言”为何受到当时民众的如此青睐呢?因为这一“谎言”来得正是时候而且恰到好处。受封建礼教压迫了太长的时间,人们无法喘息,恰是这一谎言给人们支撑,让他们站了起来,瞭望到了点燃光明的星星之火。可以说正是这一“谎言”满足了人们的迫切需要,以至于这种迫切使人们来不及去思考它的合理性,并且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了。从杜丽娘踏进花园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了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之后的反叛愈演愈烈,越来越大胆。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以爱之名的各种压力与束缚被无情附加到青年一代的身上,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那几近畸形的“爱”。《合影楼》中只因喜风流与讲道学的两位父亲思想不合,便在一处庭院中设了一道墙,隔为两处庭院,从此不相往来。这也可以称之为“惩奸遏欲之事,定要行在未发之先”[2]1。这可苦煞了两位只听闻过对方,长大后却不曾相见过的才子珍生与佳人玉娟。都听闻他人说两人长得如印版印下来一般,便都思量着“要把两副面貌印证一印证,以验人言之确否”[2]3,又都自信称:“我这样的人物,只说是天下无双,人间少二的了,难道还有第二个人,赶得我上不成?”[2]3这与杜丽娘的无奈之说“可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这一切都拜鼎鼎大名的封建礼教所赐,为了惩奸遏欲。

危危高墙使人不得以肉身相见,却流传出了一段对影钟情的佳话。“绿波惯会做红娘,不见御沟流出墨痕香”[2]1,水在这里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红娘”,机缘凑巧地将两个影子放在碧波里印证起来,这一印证果真是又为才子佳人们辟出了一条新的相思路来。两处影子相见相识之后,玉娟便有了怨怅爷娘不该拒绝亲人之意,见珍生对自己很是欢喜,便愈加歆动起来,对于珍生的佻达之词付之一笑。从此两人“日日思想纳凉,时时要来避暑”[2]5,对影传情。玉娟到底是道学先生教育出来的孩子,时时注意着自己的言行举止,担心被父母知道,“不但受鞭捶之苦,亦且有性命之忧。”[2]5玉娟的父亲管提举是活生生的封建礼教代言人,那么,那道高墙则是代言的结果。他想通过这一道墙隔开所谓的欲望,因为儒书与道书有定仪:“男女授受不亲”、“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但是那二人“两副形骸,虽然不曾会合;那一对影子,已做了半载夫妻”[2]9。作者不是通过生死去展示爱情的轰轰烈烈与来之不易,而

是通过“墙”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反复阻挠来说明封建礼教的顽固与迂腐。而且不管墙如何变化,水都充当着两情相悦的友好缔结者。管提举和屠观察之间存在着无法磨合的思想观念,而水,则在风流与道学中间建构了一条融会彼此的桥梁。墙固然坚固,但在水的长久浸泡中,必将坍塌。《合影楼》就是对封建礼教最赤裸裸的反叛。

(二)对情的无限崇尚

杜丽娘是汤显祖至情思想的代表,作者在该剧的《题词》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1其中旗帜鲜明地歌颂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强烈大胆追寻,对封建教条的大无畏挣脱。这样的爱情已经无关生死、无关名利、无关荣辱。杜丽娘作为情的衍生物,这一人物形象的创造代表了作者的人生观与爱情观。他认为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是有情的人生,情可以战胜一切。就连专管南安府后花园的花神都懂得怜香惜玉,“竟来保护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1]55;在冥界,判官有情有理地为她查了婚姻薄,知道她“阳禄还长在,阴司数未该”[1]137,判她出了枉死城并且嘱咐花神保护好她的肉身,将来做还魂之用,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阻的情放在非现实的世界里淋漓尽致地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情,恰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例如那些以爱之名的父母无情剥夺子女爱他人的权利,作者才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宣扬自由爱情的可行性。作品中杜丽娘性格的三度转变就是他此观点的有力证据。

李渔对情的崇尚与汤显祖对情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受到晚明思潮张扬个性、肯定人欲、扬情抑理的影响。对生活充满希望、想象力丰富、创作能力极强的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写实描写又是对自己理想生活的无限倾泻,流于笔端,入人耳目。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与情感经验他是不会创作出如此优秀的小说的。《合影楼》中对影钟情是被人们所称道的,未曾相见时,珍生与玉娟总是互相猜嫌对方何德何能拥有我这副容貌。其实心中已经有了相怜的情愫,到了容貌得以真正印证时,两人心中都甚是欢喜,就只是对影你来我往一些日子,便都认定了对方将是自己的另一半,还大胆地私定了婚约。珍生看见如此美貌的佳人的影子倒立在水面,便“又把一双玉臂对着水中,却象要捞起影子,拿来受用一般”[2]5,之后又大胆赴水过来想与玉娟有肌肤之亲,没成想玉娟家法森严,天生胆小未能得逞。玉娟对珍生此行为的回复是“非是避花偏就影,只愁花动动金铃”[2]6。此处的“金铃”就是爷娘,就是封建礼教。由此看来玉娟也不是有心要拒绝珍生,只是碍于礼法。这是由情到欲的过程,完全不同于杜丽娘的由欲到情。自然而然地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二、启夕秀于未振:李渔的个性解放意识更为强烈

从汤显祖的生平经历我们得知他是一个积极入仕、渴望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未能实现,因为那正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时代。所以他将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如愿的事情都寄托于作品之中,以求得心理安慰。作品就难免落入了“落寞秀才中状元,才子佳人后花园”的俗套,杜丽娘是其至情的代表,柳梦梅是其美政理想的代表。爱情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相对而言,《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将功名放在第一位,爱情退而居其次。柳梦梅因事误了考试,竟在考场外大哭,道:“生员从岭南万里带家口而来。无路可投,愿触金阶而死。”[1]226在他看来误了考试那是天大的事,他的计划他的理想可能就此落空,失落之极时他想到去死。在此时,爱情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只求能如愿参加考试,中了状元,光宗耀祖。当然了,杜丽娘虽以情为重,但还是非常注重门当户对、名分地位的。她不断地催相公快走,免得耽误了日程。揭榜之日,报信人来后,她急切地连续不断地发问:“金榜何时揭?可有柳梦梅的名字高头列?真个中了状元?”[1]288可见门当户对的观念在她那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能够考取功名更是对爱情圆满的雪中送炭。

在第三十二出《冥誓》中柳杜二人发了人鬼的盟誓,已经私自结为夫妻。但是杜却担心道“俺则怕聘则为妻奔则妾”[1]189,柳梦梅为了表现自己的坚贞,随后两人同时盟誓“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齐,寿随香灭。”[1]189在还未还魂时,杜丽娘急匆匆地想要早早订下婚约,同时已经有了只做正妻不做小妾的意识,这是大家闺秀的心高气傲。在还魂之后却又一本正经起来,要明媒正娶,要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还辩解道“鬼可须情,人须实礼”[1]201,这是封建礼教的教化结果。最终,柳梦梅中了状元,皇帝亲自赐婚,才使得这场人鬼之恋有了圆满的结局。

从这几处可以看出汤显祖受到了功名的牵绊,没有功名就没有名正言顺的爱情,没有皇帝的亲自下诏赐婚就没有圆圆满满的婚姻。所以汤显祖的思维还是被封建礼教束缚着,个性解放意识还没有达到强烈的程度。

然而,《合影楼》中的珍生却将爱情视为唯一。当得知路公说媒未成功却又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时,他怨恨极了,“千乌龟,万老贼,骂个不了”[2]8。为了爱情他寻死觅活,还限了时日逼迫他父亲去退亲,若是违反了他的意愿,就寻短见,让自己亲爱的父亲成为那“若敖之鬼”[2]9。这与柳梦梅的观点具有明显的不同。柳认为功名第一,珍生将爱情排在前列,这与作者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是一个非常懂得生活艺术的人,既然是艺术,就会少掉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追求安安稳稳、舒舒服服、随心所欲地生活。作者让既不喜风流,又不讲道学的路公去化解这一矛盾是极为明智的。天下的至情是并不以平衡为条件的,所以玉娟、锦云、珍生这三人所害的三种相思:错怪、错害、介于错怪与错害之间,才让人觉得如此揪心。路公妙手回春,用一计医好了这三人的相思病。珍生是喜上加喜,同时获得了两位日思夜挂的佳人。并且化解了风流与道学之间的矛盾,使其相好如初。爱情在此时已经被人们所认可,也就是说张扬个性、肯定人欲这一思潮撩拨了所有男女老少的那颗封闭的心。

汤显祖主张中状元之后的大团圆,说明功名是爱情圆满的一个重要筹码,而李渔则恰恰选择在爱情已经美满的情况下锦上添花的来个功成名就。相对来说功名对于后者的冲击力与干扰力更小。这就说明李渔对生活与爱情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见解,新的想法。受着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士大夫有着一夫多妻制的特殊待遇。李渔将剧情设计为珍生同时迎娶玉娟与锦云实则是对一夫多妻制的肯定,他自己本身也是妻妾众多的。

杜丽娘是奉旨成婚,这大于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而玉娟是瞒着父亲和珍生结婚的,可以说是只遵从了媒妁之言,不是她认为父母之命不重要,而是爱情与珍生来得太不容易,她更想去把握他们,那些条条框框对她而言已经无足轻重了。尽管她是官提举精心呵护的一株稀世名贵之花,最开始还是不敢越过雷池半步,小心翼翼地对影传情,但是最终爱情的种子在她的内心萌芽,膨胀成一棵参天大树,支撑着她蔑视那些世规陋俗、迎接爱情的胜利之果。这也是李渔个性解放意识更加强烈的一个表现。

三、结语

《牡丹亭》中无论是奉旨成婚还是科考及第都是作者对现实与封建的妥协与让步。而《合影楼》体现的是对情的崇尚,进而使我们在李渔的作品中看到了人情化与人性化的内容,体会到了温暖的情调。无论是因影生情还是因梦生情都是对现实的一种大胆反叛,两位作家都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有情的世界、有情的人生是理想;艺术的生活、生活的艺术是智慧,两者都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对肯定人欲、张扬个性的积极践行。而李渔的作品则是这一思潮畅行的有力代表。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李渔.十二楼[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3.

Exploration on Li Yu's Inheritance and Breakthrough of Tang Xianzu's Love View

MAO Sha-sha
(College of Humanities Study,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0,Ningxia,China)

Tang Xianzu and Li Yu as a world famous writer and flaming,in literary works show the same in different about the view of love.By comparing Mudanting of the dream,love,and Shierlou in the photo floor for shadow living feeling,The bold rebel and the feeling of infinite the feudal moral advocating of Liyu Tang Xianzu love inheritance,the consciousness of Li Yu more personality liberation is breakthrough of Tang Xianzu love.

Li Yu;Tang Xianzu;dream;shadow;view of love

I206.2

A

1007-5348(2015)01-0052-04

(责任编辑:吴有定)

2014-11-08

毛莎莎(1990-),女,陕西定边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猜你喜欢
柳梦梅封建礼教杜丽娘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惊梦》的情与爱
不一样的《柳梦梅》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