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15-04-10 15:44李冠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校园文化大学

李冠芳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李冠芳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碰撞与融合的。因此,对不同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应进行不断反思和探究。而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知识的复杂性、情境性,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以及对认知过程中选择、同化、顺应的诠释,这些对分析和解决当前校园文化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校园文化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4.023

我国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反映了学校的历史积淀、价值取向、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对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和约束功能,以及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均得到了认同。

一、校园文化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释义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的涵义一直被人们与“教育”“知识”“社会”甚至“素质”等词混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文化”的定义,迄今为止国内外各界仍没有统一的说法。最早正式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说法,也因“复杂整体”的表述被学界所认同。目前被国内学者普遍接纳的解释是源于《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表述:“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全部成果。狭义上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教育的出现应运而生,它是学校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我国对校园文化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建的物质存在、历史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既往传承的大学精神等一系列复杂的群体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整体,而且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二)建构主义理论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与即成的,而是要经过历史的不断推敲和整合演变而来的。建构主义也不例外,它是经行为主义后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成果。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科尔伯格等人。“图式”“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习得的过程是学生将所要接纳的知识主动纳入已有的认知方式(即图式),这一阶段称为“同化”。同时重新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即顺应)的过程。整个过程强调了知识的复杂性、社会性、情境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过程中“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有着突出的重要性。

同时,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认知框架的构建,而且对于大学生主动探究、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等素质培养也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而由维果斯基创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更是强调了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处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因此,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既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又承认知识系统的复杂性和情境性而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这里我们就以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性缺失

完整的校园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内容。其中物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效果。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将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知识积累、道德修养以及其他素质的养成。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那样,知识的习得离不开学习者所置身的真实、复杂的情境,需要了解和掌握形成完整知识系统的各方面。

当前,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轻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极大地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的硬件设施,高端大气的行政楼、教学楼和宿舍楼,配置齐全的实验楼,功能先进的体育馆等,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完善。同时,高校党委作为大学行政管理的主要角色,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结合国家政策和自身情况不断完善。相比之下,大学价值取向功利化,办学理念不够科学,人文素养缺失,这些反映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有悖于大学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育人功能。

(二)校园文化建设呈趋同态势

社会建构主义流派代表人物维果斯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的机能,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把一所大学的文化形成参照人的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势必要受到它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制约。大学因办学历史、所处地理位置、学科特色等差异应该建设有不同的校园文化。然而很多大学却忽视了自己的文化背景,校园建筑、专业设置、管理制度等盲目效仿,千篇一律,校园文化无灵魂可言。校园文化对每一个成员都起着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一味以“效仿”为出发点的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善于探究的学生或者教师的。一所没有朝气、没有个性的大学,就像一个批量生产机器的工厂,是在摧残人才,浪费教育资源。

(三)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未得体现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是灌输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组织文艺活动,开展思想政治专题讲座,或是举办各种文化节等,其目的就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稳定学校安全,是学生和辅导员的事情。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渗透、凝聚、激励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考评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因此教师无力或无心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可想而知,教师的智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大打折扣。

(四)合并型大学校园文化难以“同化”与“顺应”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正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呈螺旋上升的态势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按照“调整、共建、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进行了实践探索,在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学科优势方面取得了成效。相比之下,校园文化的“同化”和“顺应”却困难重重。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彼此的文化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主观意识上也不愿积极做出改变。从而出现多校区文化冲突,或新的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等现象,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发挥影响和熏陶作用。

三、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以均衡发展为起点

一方面要转变认识观念,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新的经验的习得是认知主体原有图式与新的情景由平衡到不平衡,最后与所处情景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动态的、长期性的。大学中的个体都是成年人,他们对所处环境有着不同的认知观念。因此,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同的见解。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先进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为社会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建设者,能够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均有其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三方面的建设应全局考虑,统筹安排,不可偏颇。另一方面要健全管理机制,促进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对全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有明确分工;对资金配置有保障,有规划;健全细化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性和科学性。

(二)坚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

“校园文化”研究至今,“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成果已经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它泛指被每一位大学个体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理想信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能够引导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提高教学质量实效性上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

2.加强学风、教风、工作作风建设。学风上引导和激励学生形成勤奋求真的学习态度,教风上养成教师严谨负责的教学精神,管理和服务部门形成科学规范、热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只有全校师生员工都置于一种求实、创新、融洽的氛围之中,才能有效地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三)以全员参与为动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认知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意义的主动构建,而不是被动接受。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是包括每一个参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个体,应该是全员性的,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各阶层形成强劲的合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1.学生和学生组织层面。学生作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群体,对整体的文化风貌具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自我调节和约束,把积极向上、崇文尚美元素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组织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维持校园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就此建立完善的保障、监督和激励机制。

2.教师层面。大学教师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递和人格魅力的熏陶,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科研过程中,大学教师通过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创造出先进的、可行的或者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3.行政管理人员层面。“将军奋勇,三军用命。”说明领导的榜样作用在每场战争中至关重要。校园文化建设中,领导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安排部署影响着师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行动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文化,建成既有特色又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

(四)以符合校情为落脚点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邵瑞珍对建构主义学习观这样理解,即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感知信息,是新旧经验之间不断碰撞与交融并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文化建构的过程正是被寄予了建构主义“同化”与“选择”的科学含义。

1.求同存异与批判选择并存。在高等教育功能一致的前提下,内部设施功能相同的大学建筑物,设计建造彰显本校历史文化、办学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避免外观造型大众化。而对于合并型大学而言,则需要不同校区之间在过渡期里不断地选择、同化与顺应。同时,接受世界多元文化要注意对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批判与摒弃;在数字信息化的时代,要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化进行选择性接受。只有将外来先进的优秀文化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内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活力。

2.传承与创新并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传承,更离不开创新。为此,全体师生应该群策群力。例如,在传统节日或者校庆时,可以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写一些描述本校精神风貌的对联;校舍以及校园道路的命名可以赋予一些特殊含义,达到既文雅又符合本校特色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大学要建设成富有内涵的先进的校园文化,应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的先进理念进行建设性指导,在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里的每一位成员朝着科学的发展方向,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让大学文化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前进的坚强动力。

[参考文献]

[1] 何祖建.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中国高教研究,2010(4):77-79.

[2] 高占祥,等.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综合卷上.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 297.

[3] 严金波.同化顺应归化异化的认知基础.商业时代,2010(7):143-145.

[4] 戴军.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37.

[收稿日期]2014-12-23

[作者简介]李冠芳(1982-),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学教务处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4-0088-04

A Stydy o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Li Guanfang

(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 long-term,dynamic and complex process,which has been fused during the collision 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refore,the study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should also be constantly reflected and explored.The complexity and situationality of the knowledge,initiative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lection,assimilation,adaptation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emphasized by constructivism theory,have a strong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constructivism;university;campus culture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校园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